夜貓族抑鬱風險較高:研究揭示睡眠模式與心理健康關聯

夜貓族抑鬱風險較高:研究揭示睡眠模式與心理健康關聯

最新研究:夜間活動型人格抑鬱風險明顯高於早起族

近期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所謂的"夜貓族"(傾向於夜間活動的人)比"早起族"(偏好白天活動的人)面臨更高的抑鬱風險。這項由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心理學院神經科學講師Simon Evans博士領導的研究,可能為年輕人心理健康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團隊透過線上問卷收集了546名年齡介於17至28歲的薩里大學學生資料,內容涵蓋睡眠模式、酒精使用、正念水平以及抑鬱和焦慮程度。數據分析顯示,夜間型生理節律的參與者(夜貓族)比早晨型生理節律者(早起族)有明顯較高的抑鬱風險。

Evans博士向《Medical News Today》表示:"抑鬱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全球有眾多人口受其影響。抑鬱會影響日常功能,對一個人的工作和教育產生影響,同時也增加發展為其他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包括心臟病和中風。"

心理因素與生活習慣:夜貓族抑鬱風險增高的原因

研究者認為,夜貓族較高的抑鬱風險主要源於三個關鍵因素:較差的睡眠品質、較少的正念行為,以及更多的酒精消費。

"更重要的發現是,生理節律類型與抑鬱之間的聯繫完全由正念的某些方面(特別是'具有意識地行動')、睡眠品質和酒精消費所調節,"Evans博士解釋道,"這意味著這些因素似乎解釋了為什麼夜貓族報告更多的抑鬱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者估計,高達50%的年輕人屬於夜貓族,而年輕人的抑鬱率正處於歷史最高水平。Evans補充道:"我們的研究表明,鼓勵更高正念水平的策略,如引導冥想和正念練習、改善睡眠品質和降低酒精使用,將對這些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現代社會的永不停歇與心理健康的挑戰

Jersey Shore大學醫療中心首席精神科住院醫師Nathan Carroll博士評論道,在"永不停歇"的社會中,平板電腦、手機、串流服務和社交媒體促使青少年和年輕人熬夜。"具有意識地行動"和正念技術不僅有助於改善睡眠和抑鬱,還能應對個體可能存在的其他共病風險因素。

"我們知道抑鬱的終身負擔是嚴重的,它可能導致工作表現下降、終身收入降低、生活質量惡化,甚至壽命縮短,"Carroll博士解釋,"任何能幫助在更早年齡控制抑鬱進展的措施都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5%的人口患有抑鬱症。BrainSway的首席醫療官Richard A. Bermudes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強化了臨床實踐中常見的觀察:睡眠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深刻的聯繫。

"對年輕人來說,其大腦仍在發展,一致且高質量的睡眠對情緒調節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Bermudes博士表示,"我們對睡眠如何影響抑鬱風險了解得越多,就能越早進行干預並防止長期的抑鬱困擾。"

未來研究方向與預防策略

Evans博士表示,他們計劃進一步研究螢幕時間和數位科技使用如何影響年輕人的睡眠和心理健康。Carroll博士則呼籲進行更多縱向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並開展針對健康睡眠的公共衛生宣傳活動。

"抑鬱是全球主要致殘原因,且其發病率正在上升——尤其是在年輕人中,"Bermudes博士強調,"雖然我們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許多人要么不尋求幫助,要么對一些標準治療方法反應不佳。如果我們能識別可調節的風險因素——如睡眠模式、身體活動或營養——我們可以在抑鬱開始前幫助預防,或使現有治療更有效。預防總是比治療容易,因此這一領域的研究至關重要。"

此項研究提醒我們,在數位化時代,重視睡眠衛生和生活習慣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於那些傾向於夜間活動的人群,增強正念練習、改善睡眠品質和減少酒精消費可能是預防抑鬱症的有效策略。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