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的代價?精英運動員心房顫動風險飆升,揭示極限訓練背後的健康警訊
Share
巔峰的代價?精英運動員心房顫動風險飆升,揭示極限訓練背後的健康警訊
當我們想到奧運選手或世界冠軍時,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健康、力量與耐力的完美化身。他們的心臟被視為人體機能的極致典範。然而,一項發表於權威《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最新研究,卻對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提出了令人不安的挑戰。這項研究發現,一群前世界級的划船運動員,他們罹患一種危險心律不整的風險,竟然是普通人的近七倍之高。這項驚人的發現,不僅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極限耐力訓練的長期影響,更引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了追求卓越表現而進行的數十年高強度訓練,是否可能在運動員的心臟中埋下一枚健康的定時炸彈?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份研究的細節,從心臟生理學的角度解構「運動員心臟」的雙面刃,並為所有熱愛運動的人士提供保護心血管健康的實用建議。
數據會說話:當健身模範生成為高風險族群
這項由澳洲張任謙心臟研究所(Victor Chang Cardiac Research Institute)的André La Gerche教授團隊主導的研究,將焦點鎖定在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121位年齡介於45至80歲的前精英划船運動員。他們都曾在國家級、世界錦標賽或奧運等級的賽事中競爭至少十年,其中更包含了23位共計贏得21枚奧運獎牌的選手。研究團隊將這些運動菁英的健康數據,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超過1萬名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普通人進行了對比。
結果令人震驚。研究明確指出:
-
患病率(Prevalence)的巨大差異:在這些平均年齡為62歲的前運動員中,高達21.5%的人被診斷出患有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ib)。相較之下,對照組的普通民眾僅有3.2%患有此症。這意味著,精英運動員的患病風險是常人的6.8倍。
- 專業術語解釋:**心房顫動(AFib)**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指心臟的上部心房(Atria)產生快速而不規則的跳動。這種混亂的節律會妨礙血液有效泵出,導致血液在心房內滯留,進而形成血栓。若血栓脫落並隨血液流至腦部,便可能引發致命性的中風。
-
發病率(Incidence)的持續攀升:在長達4年的追蹤期間,研究人員發現,原先沒有AFib的運動員中,有6.3%的人新發了此病症。這個比率也遠高於對照組的2.3%,高出近2.8倍。這顯示即使在退役多年後,風險依然持續存在。
-
中風風險的潛在威脅:儘管整體中風案例不多,但數據顯示運動員群體的中風率(3.3%)仍高於對照組(1.1%)。這直接反映了AFib所帶來的嚴重併發症風險。
研究人員透過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CG)和心臟磁振造影(Cardiac MRI)發現,即使在退役數十年後,這些運動員的心臟結構依然保留著當年高強度訓練的印記。他們的心腔明顯比普通人更大,靜止心率更慢,心臟電傳導時間也更長。這些特徵,統稱為「運動員心臟」(Athlete's Heart),過去一直被視為是良性的生理適應,但這項研究卻揭示了其潛在的陰暗面。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那些在退役後完全停止劇烈運動的運動員,其AFib患病率(27.5%)反而高於那些仍保持高強度運動習慣的同儕(9.8%)。研究團隊謹慎地指出,這可能受到年齡、性別,或是部分運動員因出現早期症狀而減少運動量等混雜因素的影響,因此無法斷定「停止運動」本身是風險因子。然而,這更凸顯了過去長期訓練所造成的不可逆影響,可能是最關鍵的因素。
「運動員心臟」的雙面刃:從生理適應到病理轉變
這項研究的核心,直指一個長期在運動醫學界被探討的議題:「運動員心臟」的本質。它究竟是完美的生理適應,還是潛在的病理轉變前兆?答案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它是一把鋒利的雙面刃。
第一面:卓越的生理適應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運動員心臟」是身體為了應對極限耐力需求而產生的輝煌適應。划船、長跑、自行車等耐力運動,要求心臟在長時間內泵出大量血液,以供應肌肉所需的氧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心臟會發生兩種主要的結構性改變:
- 心室肥厚(Ventricular Hypertrophy):心臟肌肉(特別是左心室)會像身體其他肌肉一樣,在規律鍛鍊下變得更厚、更有力,從而增強每次收縮的泵血力量。
- 心腔擴大(Chamber Dilation):心臟的四個腔室,特別是心房與心室,容積會變大。這使得心臟每次跳動都能泵出更多的血液,即「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增加。
這兩種改變的結果是,運動員的心臟工作效率極高。在休息時,他們僅需較慢的心率(例如每分鐘40-50次)就能滿足全身的血液需求,這也是他們靜止心率偏低的原因。
第二面:潛在的病理轉變
然而,當這種適應被推向極致並持續數十年,良性的改變就可能跨越一條微妙的界線,演變為病理狀態。研究結果暗示,正是這些結構與功能的極端改變,為AFib的發生埋下了種子。
-
結構性因素:心房纖維化 心房的過度擴張是關鍵。被長期撐大的心房壁,其組織會承受巨大的機械壓力。身體為了修復這種慢性壓力造成的微小損傷,可能會啟動一個稱為「纖維化」(Fibrosis)的過程,也就是心肌組織中產生了類似疤痕的纖維組織。這些纖維組織不具備正常心肌細胞的導電功能,它們的存在會干擾心臟內部精密的電氣傳導系統,形成異常的電氣迴路,從而誘發AFib的混亂節律。
-
電氣性因素:迷走神經過度活躍 耐力運動員普遍具有非常高的「迷走神經張力」(Vagal Tone)。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作用是讓身體放鬆,心率減慢。雖然這在休息時是好事,但過度活躍的迷走神經會縮短心房肌細胞的「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使其更容易被異常電訊號觸發,增加了電氣不穩定性。
-
遺傳的催化作用 研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關於遺傳風險的分析。研究人員計算了每位參與者的「多基因風險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這是一個綜合了數十種與AFib相關的常見基因變異所得出的分數。
- 專業術語解釋:多基因風險評分不像單一基因突變那樣直接致病,而是評估個體天生帶有多少個微小的「風險基因」。分數越高,代表先天對該疾病的易感性越高。
結果顯示,擁有高多基因風險評分的運動員,罹患AFib的可能性是低分者的近四倍。然而,精英運動員群體中擁有高風險評分的人口比例,與普通大眾並無顯著差異。這揭示了一個關鍵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模型:極限訓練如同「環境壓力源」,而遺傳背景則像是「易燃材料」。當高強度的壓力施加在先天易感的個體身上時,AFib這把火就更容易被點燃。這也解釋了為何並非所有精英運動員都會患病。
平衡巔峰與健康:給耐力運動愛好者的實用指南
這項研究絕非要我們因噎廢食、停止運動。無數證據早已證實,規律的適度運動是維持心血管健康、延長壽命的基石。研究的主要作者André La Gerche教授也強調:「我們的工作是讓運動對每個人都安全。」這份報告的價值在於,它為從職業選手到業餘馬拉松愛好者的所有高強度耐力運動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警示與指引。
-
認識風險,而非恐懼運動 首先必須明確,研究針對的是數十年如一日、挑戰人體極限的「精英級別」訓練。對於絕大多數遵循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建議的民眾而言,運動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關鍵在於理解運動強度與健康之間可能存在的「J型曲線」關係:從不運動到適度運動,健康效益顯著提升;但當強度與量超過某個極限點後,風險可能不降反升。
-
傾聽身體發出的警訊 對於長期從事高強度耐力運動的人士,學會辨識AFib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這些症狀可能很輕微,容易被誤認為是訓練過度或疲勞:
- 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漏拍或突然猛烈跳動。
- 異常疲勞:在同樣的運動強度下,感覺比平時更累、力不從心。
- 頭暈或昏厥感。
- 運動表現不明原因下降。
- 呼吸急促。 若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及時諮詢心臟科醫生。
-
將「定期心臟檢查」納入訓練菜單 對於40歲以上,且有長期(例如超過10年)高強度耐力運動史的人,建議將年度心臟檢查視為與訓練同等重要的事情。一次簡單的心電圖就能初步篩查心律是否正常。若有需要,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24小時霍特心電圖監測(Holter monitoring),以捕捉陣發性的心律不整。
-
「恢復」是訓練最重要的一環 頂尖的運動科學早已證實,進步發生在恢復期,而非訓練中。確保充足的睡眠、合理的營養補充、以及在訓練計畫中安排足夠的休息日與減量週,不僅能提升運動表現,更能讓心臟等器官系統有時間修復因高強度訓練引起的微小損傷與炎症,這或許是預防心肌纖維化的關鍵一環。
-
與醫生進行坦誠、深度的溝通 就診時,務必主動告知醫生您詳細的運動史,包括運動類型、強度、頻率與持續年限。一個對普通人而言過慢的心率,在資深運動員身上是正常的,但這個「正常」的背景資訊必須讓醫生知道,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
超越終點線:守護心臟節律的長遠之計
精英運動員的生涯,是一場對人體極限的探索。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當掌聲與獎牌成為過去,健康的終點線依然在前方延伸。運動員的心臟為了追求榮耀而進行了深刻的重塑,但這種重塑也可能帶來長期的健康代價。對這些昔日的冠軍而言,了解AFib的風險並積極篩查,是確保晚年生活品質的關鍵一步。
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心血管的長期健康,需要超越單純的運動表現,著眼於更全面的維護策略。維持血管彈性、對抗慢性發炎、以及確保心肌細胞的能量供應,是每個人都應關注的核心。尤其對於那些給予心血管系統巨大壓力的人來說,透過精準的營養支持來鞏固這道防線,無疑是明智之舉。以下是幾種經科學研究證實,有助於心血管及節律健康的關鍵營養素,您可以在iHerb等信譽良好的平台搜尋,為您的健康長跑助力。
鎂 (Magnesium)
- 功效說明: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在超過300種生化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對肌肉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在心臟中,鎂有助於維持穩定的電解質平衡,這是正常心肌收縮與心律所必需的。鎂的缺乏與心律不整風險增加有關,補充鎂有助於放鬆心肌、維持正常心跳節律。
- 適用對象:高強度運動員(因流汗會大量流失鎂)、壓力大者、以及希望維護心臟正常節律的成年人。
Omega-3 魚油 (Omega-3 Fish Oil)
- 功效說明:Omega-3脂肪酸,特別是EPA與DHA,以其強大的抗發炎特性而聞名。鑑於慢性低度發炎被認為是心肌纖維化與AFib的驅動因素之一,補充Omega-3有助於調節體內發炎反應。此外,它還能改善血脂、降低血壓,為心血管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 適用對象:所有關心心血管健康者,特別是高強度運動愛好者,以及希望控制身體發炎水平的人士。
輔酶Q10 (Coenzyme Q10)
- 功效說明:輔酶Q10是細胞粒線體製造能量(ATP)過程中的核心輔酶,心臟是人體能量需求最高的器官,因此對CoQ10的依賴性極高。它不僅能為心肌細胞提供充足動力,更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能保護心肌免受高強度運動產生的自由基傷害。
- 適用對象:40歲以上成年人(體內CoQ10合成能力下降)、高強度運動者、以及需要加強心肌能量與抗氧化保護的人士。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訂單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Flannery, M. D., et al. (2025). Atrial fibrillation in former world-class rowers: role of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 10.1093/eurheartj/ehaf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