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不只是膽固醇,心臟病的真相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多年來,大眾都熟知「膽固醇過高」與「動脈硬化」是心臟病的重要元凶,廣告與健康講座也不斷提醒我們要少吃油、勤運動來保護血管。然而,最新歐洲跨國聯合研究卻揭露了一個驚人的可能性——部分心肌梗塞(又稱心臟病發作)可能與一種「潛伏感染」有關

想像一下,你的動脈裡有一層厚厚的「膽固醇斑塊」,它可能看似穩定多年,但其實內部藏著一群沉睡的細菌,像是在等候信號的軍隊。一旦某個契機(例如感冒、 COVID-19 感染甚至其他病毒性疾病)出現,細菌被喚醒,掀起一場血管內的免疫風暴,直接引爆心臟危機。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正是 Tampere 大學與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 2025 年發表的最新發現。

這不只挑戰了傳統醫學對心臟病的單一成因觀,還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預防之路——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靠疫苗來避免心肌梗塞


從膽固醇到細菌生物膜:新的致病線索浮現

這項研究於 2025 年 8 月 6 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DOI: 10.1161/JAHA.125.041521),由芬蘭 Tampere 大學、Oulu 大學、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院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等單位聯合進行,並獲得歐盟與多個心血管基金會資助。
研究對象包括因猝死解剖取得的冠狀動脈組織,以及接受頸動脈或外周動脈清除手術的患者樣本。

核心發現包括:

  • 細菌 DNA 的直接證據
    研究團隊透過基因鑑定技術,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發現了多種來自口腔的細菌 DNA,尤其是「鏈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

  • 隱形的「生物膜」防禦工事
    這些細菌並非自由存在,而是包裹在一種膠狀的「生物膜」(biofilm)中——這是一種由細菌自行分泌的高分子物質形成的保護層。生物膜能隔絕抗生素與免疫細胞的攻擊,讓細菌得以在血管中「冬眠」數十年。

  • 病毒如何引爆心臟危機
    一旦身體遭遇病毒感染或其他系統性發炎反應,沉睡細菌會被激活,大量繁殖並釋放毒素,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強大炎症反應,最終破壞血管斑塊外層的纖維帽,使其破裂,血塊形成並阻塞血流,引發心肌梗塞。


把複雜機制說得簡單:血管內的「細菌定時炸彈」

要理解這一機制,可以用一個生活場景比喻。

想像一條城市的主要水管(你的冠狀動脈)內壁附著一塊結垢(膽固醇斑塊),結垢內藏著一群「臥底士兵」(細菌),外面覆蓋著堅固防護罩(生物膜)。多年來他們潛伏不動,你甚至感受不到異常;但當城市發生火警(病毒感染激發全身免疫反應),防護罩內的士兵被喚起,同時丟出大量燃燒彈(促炎因子),結果這團結垢瞬間鬆動並破裂,引發大水災(急性心肌梗塞)。

以往醫學界對動脈硬化的重點放在「壞膽固醇氧化後引起免疫反應」,而這項研究則將焦點擴展到**「慢性隱匿性感染」與「免疫-感染交互作用」**的角色。

不同觀點的差別在於:

  • 傳統模型:膽固醇沉積 → 慢性發炎 → 纖維帽破裂 → 血栓
  • 新模型(根據本研究):膽固醇沉積+細菌潛伏 → 外來刺激(病毒/免疫反應)激活細菌 → 強烈炎症 → 纖維帽破裂 → 血栓

可以用 ASCII 流程圖簡化表示:


[細菌進入動脈] 
       ↓ 
形成生物膜 → 斑塊穩定期(無症狀)
       ↓ 外來觸發 (病毒感染/全身發炎)
[細菌活化] 
       ↓
炎症升高 → 纖維帽破裂 → 血栓 → 心肌梗塞

生活中可能早已看見的蛛絲馬跡

雖然「心肌梗塞可能具有感染觸發因素」聽起來新穎,但其實我們早就觀察到一些現象與之呼應,例如:

  1. 流感季心肌梗塞發生率上升
    以往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流感爆發後的幾週內,心臟病發作的病例會顯著增加。

  2. COVID-19 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風險
    多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感染後半年至一年內,心臟病風險顯著提高,這可能正是因為病毒觸發了潛伏的血管內細菌。

  3. 口腔健康與心血管疾病關聯
    慢性牙周病患者的心臟病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這與口腔鏈球菌等病原體易入血並附著血管內壁密切相關。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採取的行動建議

根據這項研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防護措施包括:

  • 加強口腔衛生
    每天確實刷牙、使用牙線,定期牙科檢查,降低口腔致病菌進入血液的機會。

  • 預防與管理病毒感染
    適齡接種流感疫苗與 COVID-19 疫苗,可降低病毒觸發「細菌甦醒」的可能性。

  • 控制慢性發炎狀態
    維持健康飲食(多蔬果、少精製糖與反式脂肪)、適當運動、戒煙,這些習慣能減少免疫系統的過度波動。


展望未來:從抗生素到疫苗的跨越

這項研究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心血管疾病的理解,也開啟了新的臨床可能:

  • 診斷新工具:檢測血管中細菌生物膜或其抗體反應,提早識別高危病患
  • 針對細菌的免疫療法:開發破壞生物膜結構的藥物
  • 預防性疫苗:鎖定特定鏈球菌製成疫苗,阻止細菌定殖血管

雖然這些策略距離臨床應用仍有一段距離,但科學正朝著讓「心肌梗塞可預防」的願景邁進。


專業營養與保健補充建議

在科學研究與臨床指南尚未完全納入細菌感染的觀點前,我們仍可透過日常營養補充支持心血管健康與免疫穩定:

  • 高濃度魚油 Omega-3(EPA/DHA)
    功效:有助於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慢性發炎反應。
    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iHerb連結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 輔酶Q10(Coenzyme Q10)
    功效:參與細胞能量生成,特別有助於心肌能量供應並減緩氧化壓力。
    適用對象:中老年人,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iHerb連結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 益生菌(含嗜酸乳桿菌與雙歧桿菌)
    功效:維護腸道菌相,有助於降低全身發炎水準並減少口腔有害菌傳播機率。
    適用對象:免疫功能波動者、口腔健康不佳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iHerb連結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結語:心臟病防線的下一場革命

這項來自芬蘭與英國的重大發現提醒我們:心臟病不只是飲食問題,更可能是慢性細菌與免疫交互作用的結果。未來,對抗心肌梗塞的策略可能不再只有控制膽固醇與血壓,而是進一步包含口腔健康管理、病毒預防,甚至接種針對血管細菌的疫苗。

正如這項研究所揭示的,真正的健康防線,往往建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資料來源:
Karhunen PJ, Pessi T, Hörkkö S, et al. Viridans Streptococcal Biofilm Evades Immune Detection and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ion and Ruptur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5;14:e041521. doi:10.1161/JAHA.125.041521
Tampere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12 September 2025.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