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幸福快樂的人生,仍讓你感到空虛?心理學家揭示失落的第三種美好生活:心理豐富性
Share
為何幸福快樂的人生,仍讓你感到空虛?心理學家揭示失落的第三種美好生活:心理豐富性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生活看似一帆風順,工作穩定,關係和諧,甚至被旁人視為「人生勝利組」,但內心深處卻隱約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與停滯?當傳統定義的「快樂」與「意義」都無法完全填補這種失落感時,我們是否遺漏了什麼?一份來自佛羅里達大學的最新研究,為這個普遍的現代困境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答案。它指出,除了快樂與意義,還存在著第三條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一條充滿挑戰、好奇與視角轉變的「心理豐富性」(Psychological Richness)之路。本文將深入剖析這項開創性研究,探討為何那些偶爾令人不適、充滿挑戰的經歷,反而是構成完整人生的關鍵拼圖。
當幸福與意義不再是唯一解答
長久以來,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到當代心理學,我們習慣用兩種框架來定義「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其一是享樂主義(Hedonia),追求快樂、舒適與正面情緒;其二是幸福論(Eudaimonia),強調尋找生命的目的、意義與自我實現。然而,這個二元框架似乎無法解釋為何有些人即使在擁有這兩者後,依然感到若有所失。
「這個概念源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在擁有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後,仍然感到不滿足?」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艾琳・威斯特蓋特博士(Dr. Erin Westgate)解釋道。她與芝加哥大學的石井茂宏博士(Dr. Shigehiro Oishi)合作的研究發現,人們所缺少的,可能正是「心理豐富性」——那些挑戰你、改變你觀點、滿足你好奇心的經歷。
根據發表於權威期刊《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論文,這種心理上的豐富性,是一種由多樣化、新穎且能引發視角轉變的體驗所構成的生活。這些體驗不必然是愉悅的,甚至可能充滿困難與不適,但它們卻能深刻地撼動我們對世界既有的認知。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首次將「心理豐富性」確立為與快樂、意義並駕齊驅的第三種人類福祉維度,並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相當一部分人願意為了追求這種豐富性,而選擇犧牲部分的快樂或意義。
解構「心理豐富性」:一場改變視角的體驗之旅
要理解心理豐富性的核心,我們必須將它與快樂和意義做出明確區分。
- 快樂(Happiness):核心是「感覺良好」(feeling good)。它與正向情緒、滿足感和生活舒適度緊密相關。
- 意義(Meaning):核心是「做好事」(doing good)。它源於對超越小我的目標的貢獻、責任感與使命感。
- 心理豐富性(Psychological Richness):核心是「用新的方式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 in new ways)。它來自於經歷那些足以改變個人觀點的事件,無論這些事件是好是壞。
威斯特蓋特博士與石井茂宏博士的研究團隊指出,心理豐富的體驗可以是外在的,例如到一個文化迥異的國家旅行、學習一項全新的複雜技能;也可以是內在的,例如沉浸在一本顛覆思維的偉大著作中,或被一首 haunting(縈繞心頭)的樂曲深深觸動。
「一段心理豐富的經歷,可能僅僅來自於閱讀一本精彩的小說,或聽到一首令人難忘的歌曲,」威斯特蓋T蓋特博士說明。「它不一定要是戲劇性的重大事件,但它必須能轉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個絕佳的例子是大學教育。對許多人而言,大學生活並非總是充滿樂趣,過程中可能伴隨著學業壓力、人際挑戰與對未來的迷惘,也很難時刻都感覺到崇高的「意義」。然而,這段經歷無疑極大地擴展了我們的知識邊界,重塑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威斯特蓋特博士在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甚至涵蓋了經歷颶風等天災的學生。她們的團隊透過追蹤學生在風暴來臨前後的情緒與反應發現,儘管沒有人會將颶風形容為「快樂」或「有意義」,但許多人承認,這次艱難的經歷讓他們變得更強韌,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對生命、社群和脆弱性的看法。這就是心理豐富性最真實的體現——它源於衝擊,而非舒適。
這項研究的根基可追溯至2015年左右的初步研究與量表開發,並在2022年由兩位學者正式提出「心理豐富生活」一詞。而這份最新的論文,則進一步證實了此概念的跨文化普遍性,填補了現有幸福感理論的空白。
從亞里斯多德到神經科學:「豐富性」為何是人類心智的內在需求
將「心理豐富性」置於心理學和哲學的宏觀脈絡中,更能彰顯其突破性。數千年來,西方對美好生活的探討始終圍繞著兩大支柱:
- 享樂主義(Hedonia):源自古希臘哲學家,強調快樂是最高善。在現代心理學中,它對應於主觀幸福感,即高頻率的正向情緒和低頻率的負向情緒。
- 幸福論(Eudaimonia):由亞里斯多德提出,主張美好生活在於發揮人的潛能與德性,實現真正的自我。在現代心理學中,它對應於心理幸福感,包括自主性、個人成長、環境掌控、生命目的等。
威斯特蓋特與石井茂宏的研究,等於是在這兩座屹立千年的思想巨塔旁,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不僅是對學術理論的補充,更是對人性深層動機的洞察。那麼,從更深層次的心理與生理機制來看,人類為何需要這種「豐富性」?
答案可能隱藏在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中。追求心理豐富性的背後,是幾種核心的心理特質在驅動,例如好奇心(Curiosity)、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以及人格五大特質中的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這些特質促使我們探索未知、挑戰常規、擁抱複雜性。當我們主動或被動地進入這些「不舒適」的豐富體驗時,大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這個過程與一個關鍵的神經科學概念——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息息相關。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通過形成新的神經連結來重組自身結構與功能的能力。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從創傷中恢復,這些過程都會刺激大腦建立新的通路。心理豐富的體驗,本質上就是一場密集的「大腦體操」。它們迫使我們跳出思維定勢,從而強化了認知靈活性、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換言之,追求豐富性,或許是我們心智為了保持年輕、靈活與適應性而演化出的一種內在需求。
此外,在當今這個被社群媒體精心策劃的「完美生活」所包圍的時代,心理豐富性的概念提供了一劑強而有力的解藥。它提醒我們,一個真實而完整的人生,必然包含著困惑、掙扎、失敗與視角的崩塌與重建。承認並擁抱這些「不完美」的豐富經歷,能幫助我們擺脫對單一「快樂」標準的執著,活出更具深度與韌性的生命。
不只是空談:打造「心理豐富人生」的五個實踐策略
理解了心理豐富性的重要性後,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與累積這種寶貴的體驗?這並非要求我們刻意去尋找苦難,而是要調整心態,並在生活中做出一些策略性的選擇。以下提供五個具體可行的實踐策略:
-
刻意走出舒適圈 (Deliberately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這不僅僅是口號,而是需要具體行動。舒適圈是心理豐富性的天敵。嘗試一些讓你感到些許緊張或不確定的事:
- 旅行:選擇一個語言、文化、飲食習慣與你截然不同的目的地,而非總是去熟悉的海島度假。
- 學習:報名一門與你專業領域無關的課程,例如陶藝、程式設計或一門冷門語言。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視角轉換之旅。
- 社交:主動與背景、觀點迥異的人交流,聆聽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世界觀。
-
深度接觸藝術與文化 (Engage Deeply with Arts and Culture) 藝術是通往心理豐富性的捷徑,但關鍵在於「深度」。這意味著不僅僅是消費,更是互動與思考。
- 閱讀挑戰性書籍:選擇那些會顛覆你既有觀念的非小說作品,或是結構複雜、主題深刻的文學經典。
- 觀看爭議性電影:觀看那些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或挑戰道德邊界的電影,並在觀後與朋友深入探討。
- 欣賞多元音樂:聆聽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音樂,從古典樂、爵士樂到世界音樂,讓自己沉浸在不熟悉的旋律與節奏中。
-
擁抱生活中的「意外」與「困難」 (Embrace Life's "Accidents" and "Difficulties") 心理豐富的經歷往往不請自來。當生活中出現意外的挑戰時,例如失業、關係破裂或健康問題,除了應對當下的痛苦,也可以嘗試轉換視角,問自己:「這次經歷,長期來看能教會我什麼?它如何改變了我?」將困難重新框架(Reframe)為成長的契機,是培養心理韌性與豐富性的核心技能。
-
練習「視角轉換」的思維遊戲 (Practice Perspective-Taking Mental Exercises) 即使在平淡的日常中,也可以主動鍛鍊心智。
- 扮演「惡魔的代言人」:當你對某個議題有強烈看法時,試著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為對方尋找最有力、最合理的論據。
- 從他人視角寫日記:選擇你生活中的某個人(家人、同事甚至陌生人),嘗試用他/她的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一天的所見所感。
-
定期進行反思與整合 (Schedule Regular Reflection and Integration) 經歷本身並不自動等於豐富性,關鍵在於事後的反思與整合。沒有反思的經歷,就像沒有消化的食物。
- 寫日誌:定期記錄下那些讓你感到驚訝、困惑或受到挑戰的經歷,並分析它們如何影響了你的想法和感受。
- 與人分享:與信任的朋友或伴侶分享你的經歷和感悟,透過敘述和對話,可以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體驗的意義。
威斯特蓋特博士總結道:「有趣的經歷不總是愉快的經歷。但正是這些經歷,幫助我們成長,並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
總結:編織完整的美好生活,從滋養心智開始
這項關於心理豐富性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人類福祉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新維度。它並非要否定快樂與意義的重要性,而是提醒我們,美好的人生更像一幅由三種紗線——快樂的金色、意義的深藍色與豐富性的多彩色——共同編織而成的錦緞。忽略了任何一種,這幅生命的織錦都將顯得單薄與不完整。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看,追求心理豐富性的人生,對我們的認知功能與壓力應對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新知、適應變化、處理複雜甚至矛盾的情感,都需要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大腦作為後盾。為了更好地迎接這些能帶來深刻成長的挑戰,確保我們的「硬體」——也就是身體與大腦——獲得充足的營養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當我們的心智準備好去探索、去體驗時,一些特定的營養素可以成為強大的盟友,幫助我們在追求豐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如果您希望為這趟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做好準備,不妨在iHerb上搜索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
南非醉茄 (Ashwagandha)
- 功效說明:南非醉茄是一種強效的適應原(Adaptogen),這種草藥能幫助身體調節及應對生理與心理壓力。追求心理豐富性常伴隨著不適與挑戰,南非醉茄有助於穩定皮質醇水平,提升壓力下的專注力與情緒韌性,讓您更有能力去擁抱和轉化困難的經歷。
- 適用對象:經常面臨壓力、希望提升情緒穩定性與認知彈性,以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者。
銀杏 (Ginkgo Biloba)
- 功效說明:心理豐富性的核心在於學習、記憶與形成新的觀點,這一切都依賴於大腦健康的血液循環與認知功能。銀杏葉萃取物以其支持腦部血液流動、改善記憶力與專注力的功效而聞名。它能為您探索新知、學習新技能的「大腦體操」提供必要的支持。
- 適用對象:希望提升認知功能、記憶力,以及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學生、專業人士或任何渴望保持心智敏銳的人。
Omega-3 (EPA & DHA)
- 功效說明:DHA是構成大腦與視網膜的重要脂肪酸,對於維持神經細胞膜的流動性與功能至關重要,這直接關係到神經傳導與神經可塑性。EPA則與調節情緒、對抗發炎反應有關。充足的Omega-3是維持大腦結構健康、支持情緒穩定與認知靈活性的基石。
- 適用對象:所有年齡層,特別是希望長期維護大腦健康、改善情緒、支持學習與記憶功能的人士。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資料來源:
- Oishi, S., & Westgate, E. C. (2025). Psychological richness offers a third path to a good lif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DOI: 10.1016/j.tics.2025.04.002
- Original news report from SciTechDaily, "Psychologists Reveal The Surprising Reason a “Happy” Life May Leave You Empty" by Karen Dooley, University of Flor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