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露:超加工食品可能縮短壽命,全球飲食習慣正面臨警訊
Share
研究揭露:超加工食品可能縮短壽命,全球飲食習慣正面臨警訊
近年來,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橫掃全球超市貨架和日常飲食,但最新權威研究警告:這類食品不只是肥胖元凶,更可能顯著提高早逝風險。美國《預防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於2025年4月刊載的大型跨國研究,再次把這一議題推上國際焦點——如果將超加工食品攝取控制在多少範圍內才安全?這些食品究竟怎麼影響我們的健康?答案比你想像的更複雜,也更迫切需要每位消費者謹慎面對。
本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研究核心事實,揭開超加工食品背後的健康機制,並結合營養專家的專業建議,指引你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更科學的飲食選擇。
史上最大規模多國研究:超加工食品與早逝的直接關聯
這項研究由多國團隊合作,涵蓋美洲、澳洲及歐洲八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墨西哥、哥倫比亞、巴西與智利),共計逾240,000名成年受試者。科學家針對他們的飲食記錄與健康狀況,持續追蹤「超加工食品」攝取比例與30至69歲之間早逝(定義為「過早死亡」)風險的關聯性。
主要發現如下:
- 美國地區高達14%的早逝案例,與超加工食品攝取有顯著關聯(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25)。
- 每當超加工食品占總熱量攝取比例每增加10%,早逝風險便提升將近3%。
- 研究團隊明確指出,這一發現應納入各國飲食指引與公共衛生政策,呼籲減少超加工食品的攝取(研究結論原文)。
此研究規模與設計,為現有關於超加工食品健康風險的科學證據增添堅實數據基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並未剔除罹患癌症或遺傳疾病等已知早逝高風險群,顯示其關聯性或有低估之嫌。
超加工食品是什麼?NOVA分級揭開食品真面目
談超加工食品,首先要釐清「食品加工」的定義。2010年由巴西聖保羅大學團隊提出的「NOVA分類法」,現已成為國際食品營養學術界認可的標準。NOVA系統根據加工程度將食品分為四類:
-
未加工或極少加工食品
指幾乎未經改變的天然狀態食物,如新鮮蔬果、原味鮮奶。 -
加工烹調原料
僅經壓榨、精煉、研磨等簡易處理,如橄欖油、麵粉、糖、鹽。 -
加工食品
在天然食物中添加糖、鹽、油後製成,如罐頭魚、部分起司。 -
超加工食品(UPFs)
加入人工色素、香料、穩定劑、乳化劑等多種添加物,並經多重工業處理,使其兼具長期保存、強烈口感與即食性。常見如:- 各類甜鹹零食(洋芋片、餅乾、糖果)
- 即食麵、冷凍便當
- 加工肉品(熱狗、火腿、香腸)
- 含糖飲料、能量飲料
- 多數早餐穀片、蛋糕、甜麵包
「這些產品本質上在自然界並不存在,完全為工業設計的產物。」——Scott Keatley, R.D., Keatley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聯合創辦人如是說。
健康風險的根源:超加工食品如何威脅我們的生命?
1. 取代有益營養,增加糖、鹽、脂肪及添加物負擔
專家指出,超加工食品的普及,不僅讓我們攝入大量「空熱量」(即缺乏營養素的熱量),更帶來過量糖、鹽、飽和脂肪與一系列食品添加劑。如此組合,長期下來會:
- 提高胰島素阻抗風險(與2型糖尿病發生密切相關)
- 增加內臟脂肪堆積(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高風險因子)
- 促發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誘發DNA傷害,與癌症發生有關)
這些健康損害往往是漸進、潛移默化的,累積性傷害最終反映在早逝率的上升。
2. 促進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長期食用高比例超加工食品者,罹患肥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高血壓及高血脂的風險顯著提升(Monteiro CA et al.,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9)。
這部分是因為超加工食品高度「可口」(Hyper-palatable),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難以節制攝取量,加上纖維與蛋白質含量低,飽足感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3. 生活型態的交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指稱,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者,往往同時伴隨較低身體活動量、不規律作息等健康危險行為,這些因素交互作用,進一步推高早逝風險(Jessica Cording, R.D.,《The Little Book of Game-Changers》作者)。
專業觀點剖析:從公共衛生與臨床營養角度解讀
公共衛生政策:警惕飲食西化與食品工業化
隨全球化與都市化,超加工食品比例在多數國家逐年攀升,特別是在低中收入國家,這股飲食「西化」潮流威脅傳統健康飲食文化。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超加工食品在美國食品消費中占比已超過70%(USDA, 2022)。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多國政府近年已陸續將降低超加工食品攝取,列入官方飲食指引(如「飲食金字塔」更新版),逐步推動食品標示透明、廣告管制與健康教育。
臨床營養實證:如何以「85/15法則」現實應對?
或許你會疑惑,現今超市裡「純天然」食物愈來愈難得,完全避開超加工食品是否現實?營養專家認為,關鍵在「比例與選擇」:
- 85/15法則:將日常飲食85%鎖定於全食物及極少加工品,剩下15%可彈性納入超加工或加工食品,減輕飲食壓力但不忽視健康根本(Jessica Cording, R.D. 建議)。
- 營養密度思維:即使偶爾選擇超加工食品,也要優先挑選富含蛋白質、纖維、維生素或經營養強化的產品。例如全穀麵包、低糖蛋白棒、植物奶等,比空白熱量的餅乾、汽水、薯片更佳。
- 避開高危組合:「糖+精製澱粉+飽和脂肪」三重打擊是健康殺手,這類組合多見於洋芋片、蛋糕、冰淇淋、即食點心等,應盡量減少。
專家提醒,健康飲食不該流於「禁忌主義」,而應強調科學根據與生活可行性。
專業觀點與未來趨勢:全球健康戰略的關鍵轉捩點
筆者認為,超加工食品議題正處於全球健康政策的十字路口。當代飲食環境已難以回頭,「飲食工業化」幾乎不可逆,但這也促使我們必須:
- 推動食品標籤透明化:更明確標示配料表、營養成分、添加劑等資訊,協助消費者辨識食品性質。
- 提升大眾營養素識:普及NOVA分級、營養密度等實用知識,讓選擇回歸到消費者本身。
- 鼓勵食品業創新:開發更健康、低添加的便利食品,彌補現代人快節奏與營養需求的落差。
預期未來數年,低加工、高營養密度的健康即食產品、天然食品原料、功能性營養補充品將成新趨勢。同時,學校與社區基層健康教育也需大幅加強,以根本改善飲食結構。
開放性問題:在現代生活節奏下,你是否已意識到「食物選擇」影響生命長度的重大意義?你願意為了健康做出哪些具體改變?
健康營養師建議與關鍵營養素推薦:從飲食根本逆轉風險
綜合本研究與臨床經驗,筆者以營養專家的角色呼籲:現代人絕不能忽視飲食型態對健康的深遠影響。除了努力減少超加工食品攝入,更應積極補充下列幾項關鍵營養素,協助修復細胞、穩定血糖、對抗發炎,讓身體回歸最佳狀態。
關鍵營養素推薦關鍵字(iHerb可搜尋)
1. 綜合多酚(Polyphenols)
功效說明:多酚廣泛存在於莓果、橄欖、葡萄、綠茶等天然食物中,具強大抗氧化、抗發炎作用,有助中和高加工食品帶來的自由基傷害。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多酚攝取高的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代謝疾病風險顯著較低(Scalbert et al., Nutrients, 2018)。
適用對象:經常外食、工作忙碌、蔬果攝取明顯不足者,建議可搜尋「多酚複合物」補充品。
2. 可溶性膳食纖維(Soluble Fiber)
功效說明:可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益菌生長,延緩糖分吸收,穩定血糖與膽固醇,並降低腸道發炎。多數超加工食品纖維含量低,長期攝取易導致腸道功能失衡(Slavin, Nutrition, 2013)。
適用對象:澱粉主食比例高、腸胃敏感、久坐族群。推薦可搜尋「益生元纖維」或「洋車前子殼」等。
3. 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
功效說明:Omega-3脂肪酸是維持細胞膜健康、抗發炎的必需脂肪酸。研究證明,補充Omega-3能顯著降低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以及部分代謝症候群風險(Calder,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適用對象:經常攝取高油脂、甜食或精製澱粉者,建議搜尋「魚油」、「亞麻籽油」等補充品。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上述營養素產品,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結語:讓食物成為延長壽命的利器
本篇文章整合最新國際研究、臨床專業判斷與日常健康建議,強調「食品選擇」是你我最直接、最可控的長壽策略。你不必苛責自己完全避開所有超加工食品,但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加分。
讓我們從今天起,學習辨識加工等級、優先選擇全食物,並用科學營養素補足現代飲食的不足,讓地球上每一口食物都為你的健康加分——這才是現代人的最佳飲食態度。
資料來源:
-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25,《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Risk: A Multi-Country Cohort Study》
- Monteiro CA et al., "Ultra-processed food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identify them,"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9.
- Scalbert A et al., "Polyphenols: antioxidants and beyond," Nutrients, 2018.
- Slavin J, "Fiber and Prebiotics: Mechanisms and Health Benefits," Nutrition, 2013.
- Calder PC, "Omega-3 fatty acids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from molecules to ma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 美國農業部(USDA)食品消費報告,2022。
本篇內容僅供健康資訊參考,產品選購前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