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終生無性經驗者大揭密:40萬人跨國研究,顛覆你對「單身」的刻板印象

終生無性經驗者大揭密:40萬人跨國研究,顛覆你對「單身」的刻板印象

一項涵蓋超過40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終生無性經驗竟與高智商、高學歷等基因特質有關。本文將深入解析基因、環境與個人選擇如何共同影響親密關係,挑戰傳統認知。

研究背景:為何要探討「終生無性經驗」?

在這個看似開放的時代,有些人從未體驗過性生活,這並非罕見個案。我們常直覺地將缺乏性經驗與社交失敗劃上等號,甚至在網路文化中出現帶有負面標籤的「非自願獨身者」(incel)群體。然而,科學證據呈現的樣貌遠比刻板印象複雜。

這篇深度分析,源自於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Brendan Zietsch 於《The Conversation》發表的文章,該文彙整了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Amsterdam UMC)與多位學者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首次大規模地從遺傳學、社會經濟學及心理學等多重角度,探討「終生無性經驗」(Sexlessness)這個議題。

研究結果呈現出一個驚人的矛盾點:那些從未有過性經驗的人,在基因層面上,竟與高智商、高學歷、高社經地位等特質有著正向關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數據會說話:解構40萬人樣本中的「無性」密碼

為確保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研究團隊分析了兩大數據庫:「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約40萬名英國居民,以及另外13,500名澳洲居民的樣本。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系列關鍵發現,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前所未有的「無性經驗者」群像。

關鍵發現一:環境因素的隱形之手

研究首先從宏觀的社會環境著手,發現了兩個顯著的外部影響因素:

  • 性別比例失衡:在英國,從未有過性經驗的男性,更傾向於居住在男多女少的地區。這直觀地證實了擇偶市場的供需原理——當競爭者過多時,部分男性找到伴侶的難度自然會增加。
  • 貧富差距的影響:無論男女,在收入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地區,終生無性經驗的比例也更高。高收入不平等的社會往往意味著更激烈的社會競爭,親密關係可能被視為一種社經地位的象徵,使處於經濟劣勢的個體更難進入市場。

關鍵發現二:個人特質與身心狀態的光譜

除了外在環境,研究更深入探討了無性經驗者的個人特質,結果呈現出複雜且多面向的樣貌:

  1. 心理健康與社交連結:無性經驗者普遍回報較高的緊張感與孤獨感,幸福感較低,且較缺乏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
  2. 生活習慣與教育程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他們使用菸酒和藥物的比例較低,但普遍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且在童年時期更早開始配戴眼鏡。
  3. 生理特徵的性別差異:在男性中,較低的上半身力量與無性經驗呈現正相關;但在女性樣本中,並未發現此關聯。這可能反映了演化心理學中對男性體格的擇偶偏好。

專業解讀:研究者推測,年幼時配戴眼鏡、不擅長運動等特質,可能在關鍵的青春期社交階段,影響了個人的約會經驗。這種早期的挫折感或不自信,可能會延續到成年,進而影響其建立親密關係的信心與能力。

關鍵發現三:基因的微妙影響力

本次研究最突破性的部分,在於引入了基因數據分析。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人員得以探究遺傳因子扮演的角色。

  • 遺傳力估算:基因解釋了「有無性經驗」個體差異的15%。這意味著雖然環境與個人選擇是主因,但天生遺傳傾向確實也扮演了一部分角色。
  • 不存在「無性基因」:研究並未發現任何單一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無性基因」,影響力來自於成千上萬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而成,打破了基因決定論的迷思。

基因羅盤的指向:高智商與內向特質的遺傳交集

透過「遺傳相關性分析」,研究人員比較了「影響性經驗的基因群」與「影響其他特質的基因群」的重疊性,結果令人大開眼界。

與「高成就」特質的強烈正相關

  • 高智商(Measured Intelligence)
  • 高教育程度(Education)
  • 高收入與社經地位(Higher Incom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與「內向型」人格及精神特質的關聯

  • 內向(Introversion)
  • 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厭食症(Anorexia)

深度解析:為何高智商基因反而與無性經驗相關?

這個結果無疑是整份研究中最具顛覆性的部分。以下是幾種可能的科學推論:

資源投入的權衡(Resource Allocation Trade-off)
根據「生活史理論」,生物體需在「生長」、「維持」與「繁殖」間取捨能量。一個將大量精力投入學術或事業成就的人,可能相對減少了投入社交的時間。促使個體專注於智力活動的基因,可能同時降低了其社交驅動力。
神經多樣性與社交模式(Neurodiversity and Social Patterns)
與自閉症光譜相關的基因,往往也與高度的系統化思維有關,這對專業成功有利。然而,這些基因也可能影響個體解讀社交信號的能力,使他們在處理邏輯規則時得心應手,但在應對模糊的人際互動時感到困難。
憂鬱與焦慮的悖論
研究發現,基因層面上,無性經驗與憂鬱、焦慮呈「負相關」,但實際觀察中,無性經驗者卻回報了「更高」的孤獨感。這可能意味著,並非天生易憂鬱的基因導致無性經驗;相反地,可能是「缺乏親密關係」這個後天狀態,最終「導致」了不快樂的情緒。不快樂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研究限制提醒:本研究未區分參與者是「不想有」(如無性戀者)還是「想有卻沒有」(非自願獨身者)。目前的結果很可能是這兩種情況的混合樣貌。

從理解到行動: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份研究並非要為人貼標籤,而是提供一個更科學的視角。無論您處於何種狀態,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實用啟發。

短期行動建議

  1. 重新評估「吸引力」:認識到智力、專注也是魅力。找到能欣賞你內在特質的圈子,如讀書會、專業研討會,讓專業成為你的吸引力。
  2. 優化「擇偶市場」:若感覺交友環境競爭激烈,可利用線上社群擴大社交圈的地理範圍。
  3. 練習微小的社交技能:從低壓力、有主題的社交活動開始(如桌遊),練習提出開放式問題,目標是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長期生活習慣調整

  1. 投資於自信,而非僅是外表:規律運動帶來的好處更多是提升自信與精神狀態,這份由內而外的活力遠比肌肉本身更有吸引力。
  2. 培養「情感解讀」能力:透過閱讀心理學書籍或觀看相關影片,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與表達自己。
  3. 接納自我,無論狀態如何:最重要的是,個人價值不應由有無性經驗來定義。專注於能帶給你成就感的事物,當你活得充實快樂時,自然會吸引同頻之人。

從內在平衡開始:為身心健康提供科學支持

長期的孤獨感與社交壓力會對身心造成實質影響。現代營養科學提供了一些輔助工具,幫助調節情緒、改善認知功能。若您希望尋求支持,可考慮以下幾種營養素:

L-茶胺酸(L-Theanine)

功效說明:促進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且不引起嗜睡。有助於增加大腦中與情緒調節、專注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適合因社交場合感到緊張的人。

適用對象:需要提升專注力、緩解日常壓力與焦慮感,以及希望改善睡眠品質的成年人。

GABA(γ-胺基丁酸)

功效說明:GABA是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減緩神經細胞的過度興奮,產生鎮靜和抗焦慮的效果,對思緒紛亂、難以平靜的人特別有益。

適用對象: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感到焦慮不安、或有入睡困難問題的人士。

Omega-3 脂肪酸(EPA & DHA)

功效說明: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營養素。EPA有助於對抗憂鬱情緒;DHA則對記憶力與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適用對象:所有希望維護大腦健康、改善情緒穩定性、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的成年人。

常見問題 (FAQ)

Q1: 這項研究是否意味著聰明的人注定單身?
A1: 完全不是。研究僅指出在基因層面存在「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許多高智商、高學歷的人同樣擁有豐富的親密關係。這項發現旨在說明,專注於智力發展的基因傾向,可能與社交驅動力的基因傾向存在一種權衡關係,但這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和選擇來平衡。
Q2: 研究提到的「非自願獨身者」(incel) 和「無性戀者」(asexual) 有何不同?
A2: 「非自願獨身者」是指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或性關係,但卻無法實現的人。而「無性戀者」則是指感受不到性吸引力,或對性行為缺乏興趣的人。本研究並未區分這兩者,因此其結果是兩類人群特徵的混合體現。
Q3: 如果我符合研究中描述的某些特質,該怎麼辦?
A3: 首先,請接納這只是你獨特人格的一部分。這份研究不是為了給你貼標籤,而是提供一個科學的視角。你可以參考文中的「從理解到行動」部分,嘗試一些實用的建議,例如在能發揮你長處的環境中社交,或有意識地學習情感解讀技巧,最重要的是建立自我價值感。

超越標籤的溫柔凝視:每個獨特的靈魂都值得被理解

這項橫跨兩大洲的研究,最終指向一個深刻的結論:人類的親密關係,是一首由基因、環境、個人選擇與偶然交織而成的複雜交響樂。我們不應再用「人生勝利組」或「魯蛇」這樣粗暴的二分法來標籤任何人。

最終,這份研究提醒我們,無論處於光譜的哪一端,最重要的,是帶著善意與好奇去理解差異,用溫柔與耐心去接納每一個獨特的靈魂。因為幸福的樣貌從來就不只一種,而真正完整的人生,始於深刻的自我理解與無條件的自我接納。

參考資料

  • Zietsch, B. (2025, September 18). Why Some Adults Never Have Sex, According to a Study of 400,000 People. The Conversation.
  • The original research, led by Laura Wesseldijk, Abdel Abdellaoui, Karin Verweij, and Brendan Zietsch, is anticipated to be published in a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journal.

研究邏輯流程圖

+---------------------------------+
|   大型數據庫 (40萬+樣本)        |
| (UK Biobank & Australian Data)  |
+---------------------------------+
             |
             v
+---------------------------------+
|      多維度分析                  |
| 1. 社會環境 (性別比/貧富差距)   |
| 2. 個人特質 (心理/生理/教育)    |
| 3. 遺傳數據 (GWAS分析)          |
+---------------------------------+
             |
             v
+---------------------------------+
|         核心發現                 |
+---------------------------------+
|             |
|  +----------+-----------+
|  |                      |
|  v                      v
| **環境關聯**           **個人特質關聯**
| - 男多女少地區         - 高教育/早戴眼鏡
| - 高貧富差距地區       - 低菸酒使用
|                        - 高孤獨感/低幸福感
|                        - 男性力量較弱
|
|             |
|             v
|         **遺傳關聯 (15%遺傳力)**
|         - 與高智商/教育/社經地位基因正相關
|         - 與內向/自閉症光譜基因正相關
|         - 與憂鬱/焦慮基因「負」相關
|
+---------------------------------+
             |
             v
+---------------------------------+
|          綜合推論與結論          |
| - 複雜的因果關係 (非基因決定論) |
| - 資源投入權衡理論              |
| - 神經多樣性影響                |
| - 不快樂可能為「結果」非「原因」|
| - 呼籲理解與接納多樣性          |
+---------------------------------+
                    

免責聲明:本文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醫療或心理諮詢建議。營養補充品資訊僅為知識分享,使用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若有健康或心理困擾,請尋求專業協助。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