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他命D點揀好?營養師教你揀啱劑型劑量,高效吸收全攻略

維他命D點揀好?營養師教你揀啱劑型劑量,高效吸收全攻略

維他命D缺乏是全球健康問題,但市面產品花多眼亂。本文由專業角度出發,帶你全面了解維他命D的重要性、劑型差異、建議劑量及最佳補充方法,助你選對產品,真正補得其所。

點解維他命D咁重要?缺乏會帶嚟咩健康影響?

維他命D,又稱「陽光維他命」,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然而,現代人長時間身處室內,加上飲食習慣改變,令維他命D缺乏成為普遍現象。研究指出,全球約有10億人口維他命D不足[19],亞洲地區情況更為嚴重[20]

維他命D在身體中的主要功能

維他命D作為一種類固醇激素,其生理作用遠超一般人對骨骼健康的認知[1]。主要功能包括:

  • 鞏固骨骼與牙齒: 促進腸道吸收鈣與磷,維持血鈣平衡,確保骨骼正常礦化[24]。缺乏可致兒童佝僂病及成人骨軟化症。
  • 調節免疫系統: 對先天及後天免疫系統均有重要調節作用[1],增強免疫細胞功能,助身體抵抗感染,並可能降低自體免疫疾病風險。
  • 維持肌肉功能: 充足的維他命D有助維持肌肉力量,預防長者跌倒風險[29],其缺乏與肌少症息息相關。
  • 保護心血管健康: 參與調節心血管系統,影響血壓控制及心臟功能[26]
  • 調控細胞生長: 能調節細胞週期,影響細胞分化、增殖及凋亡過程[1],此機制與預防癌症有關。

維他命D缺乏的常見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維他命D缺乏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若出現以下情況,便需多加留意:

  • 持續疲勞和虛弱感
  • 骨骼和肌肉疼痛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 情緒低落或憂鬱
  • 傷口癒合緩慢

高風險族群包括:

  • 長者: 皮膚合成維他命D能力下降,戶外活動減少[24]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需求量增加,影響母嬰健康[2]
  • 嬰幼兒: 特別是純母乳餵哺且少曬太陽的嬰兒。
  • 室內工作者: 長期缺乏陽光照射[31]
  • 深色皮膚人士: 皮膚中的黑色素會阻礙維他命D合成。
  • 純素食者: 飲食來源相對有限。
  • 肥胖人士: 維他命D易被脂肪組織儲存,導致血液中濃度偏低[38]

維他命D的三大來源:食物、日曬與保健品

富含維他命D的天然食物

天然食物中,維他命D含量相對有限,主要來源包括:

  • 高脂肪魚類: 三文魚、鯖魚、沙甸魚等深海魚及魚肝油。
  • 蛋類: 特別是雞蛋黃。
  • 菇菌類: 經紫外線照射的菇類,如舞菇、香菇。
  • 強化食品: 添加了維他命D的牛奶、植物奶(如豆漿、燕麥奶)、穀物及果汁[25]

日曬補充維他命D:最佳時間與注意事項

陽光是人體獲取維他命D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皮膚經UVB紫外線照射後,會自行合成維他命D3[1]

  • 最佳時間: 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每日曝曬15至30分鐘(視乎膚色及季節)。
  • 注意事項: 應避免過度曝曬;塗抹防曬霜或隔着玻璃曬太陽會大幅降低合成效率。

為何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

儘管有天然來源,但現代都市人要單靠飲食和日曬來獲取足夠維他命D並不容易,原因包括:

  1. 生活模式: 大部分時間於室內工作,戶外活動不足。
  2. 地理及環境因素: 香港冬季日照較弱,空氣污染亦可能影響紫外線穿透。
  3. 健康顧慮: 為預防皮膚癌而過度防曬。
  4. 飲食限制: 純素食者或對魚類過敏者選擇有限。
  5. 生理因素: 長者皮膚合成維他命D的效率會隨年齡下降[24]

因此,對許多人而言,服用維他命D保健品是確保攝取量達標的可靠方法。

市面常見維他命D劑型全解析與選擇指南

膠囊、錠劑、滴劑點樣揀?

維他命D劑型比較
劑型 優點 缺點 適用族群
軟膠囊 含油脂載體,吸收率佳;劑量準確;保存期長 部分為動物明膠,素食者不適用;吞嚥困難者不便 一般成人、需較高劑量者
錠劑 攜帶方便;價格較實惠;劑量選擇多 或含較多添加劑;吸收率或略低於軟膠囊 有預算考量者、需分割劑量者
滴劑 劑量調整靈活;吸收快;適合嬰幼兒 保存期較短;易氧化;需小心控制劑量 嬰幼兒、長者、吞嚥困難者
口含/咀嚼錠 使用方便,口感佳 或含糖分;劑量通常較低 兒童、不喜歡吞服藥丸的成人

維他命D3 vs D2:邊種吸收率更好?

維他命D主要有兩種形式:來自植物的D2(麥角鈣化醇)和來自動物及人體自行合成的D3(膽鈣化醇)[1]

  • 維他命D3(膽鈣化醇): 生物利用率及吸收率均較D2優勝,能更有效及持久地提升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一般建議首選D3。
  • 維他命D2(麥角鈣化醇): 吸收率較低,主要適合嚴格素食者。
研究普遍證實,維他命D3在提升血清25(OH)D濃度方面比D2更為有效,是補充品的首選形式。

油溶性與粉末型維他命D有何分別?

維他命D是脂溶性的,其吸收方式與劑型有關:

  • 油溶性維他命D: 多為軟膠囊,已溶於油脂中,生物利用率高,建議與含油脂的食物同服以達最佳吸收效果。
  • 粉末型維他命D: 多為錠劑,採用水溶性包覆技術,毋須脂肪協助吸收,適合脂肪消化不良或嚴格素食者。

一般情況下,油溶性D3軟膠囊是吸收效率及穩定性俱佳的選擇。

維他命D建議劑量與安全上限

以下劑量參考美國國家醫學院(IOM)的建議[39, 40],但個人需求或因健康狀況而異:

  • 嬰幼兒 (0-1歲): 400 IU
  • 兒童 (1-18歲): 600 IU
  • 成人 (19-70歲): 600 IU
  • 長者 (71歲以上): 800 IU[24]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600 IU[2] (或需更高劑量,應諮詢醫生)

一般成人每日攝取上限為4000 IU,理想的血清25(OH)D濃度應在 30-50 ng/mL 之間。如有疑問,最好先進行血液檢測,並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調整劑量。

維他命D過量的風險與症狀

長期每日攝取超過4000 IU的劑量,可能增加中毒風險,引致高血鈣症,症狀包括:

  •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 便秘
  • 虛弱疲勞
  • 嚴重可致腎結石、腎功能損害及心律不正

安全提示:切勿自行服用超高劑量,特別是腎病患者,補充前應諮詢醫護人員。

食維他命D的最佳時間與配搭方法

與含油食物同服,提升吸收率

維他命D是脂溶性,與脂肪一同攝取能大幅提升吸收率。研究顯示,隨餐服用可將吸收率提高32%至50%。

  • 最佳時間: 隨餐或餐後服用,特別是含有健康脂肪的正餐(如早餐或午餐)。
  • 建議配搭食物: 牛油果、堅果、橄欖油、雞蛋、乳製品或魚類。

維他命D與其他營養素的協同作用

  • 鈣質: 維他命D是開啟鈣質吸收的鑰匙。兩者一同補充,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 鎂質: 鎂是激活維他命D代謝過程必需的輔助因子。確保攝取足夠的鎂(可從綠葉蔬菜、堅果中獲取)有助維他命D發揮作用。
  • 維他命K2: K2負責將鈣質引導至骨骼,而非沉積在血管等軟組織,與D3和鈣質形成「黃金組合」,預防血管鈣化。

挑選維他命D保健品時的3大注意事項

1. 仔細查看營養標示與劑量

購買前,務必檢查產品標籤,留意:

  • 形式: 選擇維他命D3(Cholecalciferol)。
  • 劑量: 以國際單位(IU)或微克(mcg)標示(1 mcg = 40 IU)。新手可由1000 IU開始。
  • 成分: 留意有否不必要的添加劑或致敏原。

2. 選擇有信譽及第三方認證的品牌

具信譽的品牌通常會將產品送交獨立第三方機構檢驗,以確保其純度、劑量及安全性。可留意包裝上是否有如NSF、USP等認證標章。

3. 注意儲存方式與保存期限

維他命D應存放在陰涼、乾爽及避光的地方。滴劑開封後通常需要冷藏,並在數月內用完。過期產品的效力會下降,不宜繼續服用。

常見問題與迷思破解 (FAQ)

Q1: 維他命D要日日食嗎?
不一定。由於維他命D是脂溶性,可在體內儲存,你可以選擇每日補充較低劑量(如1000-2000 IU),或每週一次較高劑量。每日補充有助養成習慣,是較穩妥的做法。
Q2: 維他命D和鈣片一齊食效果會更好?
會。維他命D能顯著促進鈣質吸收,兩者是維持骨骼健康的最佳拍檔。建議同時補充鎂和維他命K2,以達致最佳協同效果。
Q3: 純素食者應如何補充維他命D?
純素食者可選擇植物來源的維他命D2,或更佳的選擇——由地衣(Lichen)萃取的植物性維他命D3。同時,多曬太陽及食用經UV照射的菇類亦有幫助。
Q4: 維他命D滴劑與膠囊邊種吸收較快?
滴劑經由口腔黏膜吸收,速度較快;而軟膠囊需經消化道,吸收較慢。但最終兩者的生物利用率相差不大。選擇哪種劑型主要視乎個人方便性及需要(如嬰幼兒或吞嚥困難者適合用滴劑)。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