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盲目補充!資深專家揭示蛋白質攝取量的科學真相

別再盲目補充!資深專家揭示蛋白質攝取量的科學真相

蛋白質正迎來它的高光時刻。無論是走進超市貨架,還是滑開社群媒體的動態,強調「高蛋白」的食品與食譜無所不在。食品包裝用粗體、放大的字體吶喊著它們的蛋白質含量,而網路紅人則熱情地分享如何將更多蛋白質塞進你我喜愛的菜餚中。根據國際食品資訊委員會(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的《2024年食品與健康調查》,「高蛋白」飲食模式已然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

然而,這股席捲全球的狂熱,是否真的與科學實證相符?這個問題的答案,既是肯定,也是否定。這篇分析,便是基於《The Conversation》期刊上一篇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營養與健康老化助理教授James McKendry所撰寫的深度文章,旨在為您撥開行銷話術的迷霧。蛋白質對健康至關重要,適度增加攝取確實有助於支持健康老化與健身目標,但這股往往由市場需求而非醫療需求驅動的「公克競賽」,引發了一系列關鍵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攝取過量會有風險嗎?最佳的蛋白質來源又是什麼?本文將為您拆解事實、破除迷思,並提供一個基於科學、清晰易懂的獨特視角。

蛋白質的科學基礎:從基本定義到個人化需求

要理解我們需要多少蛋白質,首先必須明白它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蛋白質是構成人體所需的三大巨量營養素之一,另外兩者是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然而,它的功能卻與後兩者截然不同。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主要作為身體的能量來源,而蛋白質則扮演著更為結構性與功能性的角色。它負責建造與修復組織、支持免疫系統健康,並製造酵素、荷爾蒙等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分子。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Amino Acids)——也就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所構成的。人體可以自行合成一部分胺基酸,但其中有九種必須從飲食中獲取,我們稱之為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這正是為何蛋白質是每日飲食的「必需品」,而不僅僅是運動後的一份獎勵。

與可以被儲存以備不時之需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人體並沒有一個專門儲存蛋白質的系統。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規律地、持續地補充蛋白質。在極端情況下,例如長期禁食或嚴重疾病時,身體為了獲取能量與修復所需的胺基酸,甚至會分解自身的肌肉組織。這個最後的保命機制,突顯了蛋白質對於生存的根本重要性。

那麼,我們每天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根據現行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絕大多數成年人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

舉例來說,一位體重65公斤(約143磅)的健康女性,其每日蛋白質目標攝取量約為52公克(65公斤 x 0.8公克/公斤)。

然而,這裡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需要釐清:RDA的設立目標是「預防蛋白質缺乏症」,而非「促進最佳健康狀態」。換言之,達到RDA標準僅僅是及格線,確保您不會因為蛋白質不足而生病。對於特定族群而言,這個標準遠遠不夠。以下幾類人士通常需要更多的蛋白質,有時甚至需要達到每公斤體重1.2至2.0公克:

  • 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利用營養素的效率會下降,需要更多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與身體功能。
  • 運動員與健身愛好者: 他們的身體需要更多的原料來修復運動中受損的肌肉組織,並促進肌肉生長。
  •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她們攝取的蛋白質需要同時供應給自己與腹中的胎兒或嬰兒。

因此,同樣一位65公斤的年長者,其每日蛋白質需求可能介於78公克至130公克之間,遠高於RDA的建議值。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專家開始倡導,應根據個人的年齡、活動水平與健康狀況,採取更個人化的蛋白質攝取策略。

破除迷思、直面真相:深入剖析蛋白質三大爭議點

當我們理解了蛋白質的基本需求後,便會進入更複雜的討論區——那些流傳於健身房、社群媒體與家庭餐桌上的種種迷思與爭議。從過量攝取的風險,到攝取時機的黃金法則,再到動物與植物蛋白的優劣之爭,以下我們將一一進行深度剖析。

爭議一:攝取過多蛋白質是否有害?

這是最常見的擔憂之一。許多人聽說過高蛋白飲食會「傷害腎臟」、「導致癌症」或「造成骨質流失」。然而,根據James McKendry教授的整理與多數專家的共識,對於腎功能正常的健康成年人而言,這些擔憂在很大程度上被誇大了。

目前的科學證據表明,對於健康個體,增加蛋白質攝取並不會縮短壽命、導致腎衰竭或引發骨質疏鬆。雖然身體在代謝蛋白質時確實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但健康的腎臟完全有能力應對這種負荷。至於骨質流失的說法,早期的研究認為高蛋白飲食會增加鈣質流失,但後續更全面的研究發現,高蛋白飲食同時也促進了鈣質的吸收,兩者效應相互抵消,對骨骼健康並無負面影響。

當然,凡事皆有度。專家們普遍認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超過每公斤體重2.0公克後,能帶來的好處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沒有額外益處。因此,與其無止境地追求更高的蛋白質克數,不如將目標設定在對您個人最優化的範圍內(通常在1.2至2.0公克/公斤之間)。

爭議二:「合成代謝窗口」真的存在嗎?

「運動後45分鐘內必須補充蛋白質,否則訓練就白費了!」這個說法您一定不陌生。近期甚至有社群媒體影響者宣稱,停經後婦女若不遵守這個黃金時間,肌肉就會流失。

事實上,這個被稱為**「合成代謝窗口」(Anabolic Window)——指運動後一段短暫時間內,肌肉對蛋白質利用率最高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科學界所推翻**。更精確的比喻或許不是一扇稍縱即逝的「窗戶」,而是一扇敞開至少24小時的「車庫大門」。

研究顯示,運動後的肌肉對蛋白質的合成效應保持敏感的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長,至少持續24小時。這意味著,與其焦慮地在更衣室裡猛灌蛋白奶昔,不如將精力放在確保「一整天」攝取了足夠的總蛋白質。只要您每日的總攝取量達標,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生活作息來安排用餐時間。

爭議三: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誰更勝一籌?

網路上充斥著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魚、蛋、奶)在支持肌肉生長方面更為優越的論調。然而,蛋白質品質的真相遠比這更為細膩。

  • 動物性蛋白質: 它們通常被稱為「完全蛋白質」,因為含有所有九種必需胺基酸,且其胺基酸比例更接近人體需求。此外,它們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更高,意味著身體更容易吸收和利用。
  • 植物性蛋白質: 大多數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穀物、堅果)可能缺乏一或多種必需胺基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次等的。通過蛋白質互補原則,即在一天內攝取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例如米飯配豆類),完全可以補足所有必需胺基酸。這只需要多一點飲食規劃上的巧思。

結論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精心規劃的全植物性飲食,同樣能滿足身體對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需求。與其糾結於來源,不如關注飲食的多樣性完整性

此外,我們必須警惕市場上所謂的「高蛋白」零食,如高蛋白洋芋片、爆米花甚至糖果。這些產品大多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健康焦慮而創造的**「健康光環」(Health Halo)**行銷噱頭,其本質依然是高度加工的食品,對健康的整體益處相當有限。

從理論到餐盤:打造您的個人化高蛋白飲食策略

了解了科學原理與迷思後,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並不需要複雜的計算或嚴苛的戒律。以下是一些具體、可行的實務建議,助您輕鬆打造符合個人需求的飲食策略。

  1. 實踐「餐盤四分之一」原則 與其斤斤計較每一公克的蛋白質,不如採納一個更直觀的方法:在您的早餐、午餐與晚餐中,確保蛋白質食物佔據餐盤或碗的約四分之一。這不僅能幫助您平均分配一天的攝取量,也確保了與其他重要營養素(如蔬菜、水果、全穀物)的均衡。

    • 早餐範例: 希臘優格配堅果、雞蛋配全麥吐司、或一杯豆漿。
    • 午餐/晚餐範例: 烤雞胸肉沙拉、鮭魚排佐藜麥、或以豆腐/鷹嘴豆為主的素食咖哩。
  2. 善用蛋白質的飽足感 將蛋白質均勻分佈在三餐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生理益處:增強飽足感。相較於碳水化合物與脂肪,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能有效延緩飢餓感。這可以幫助您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對於體重管理尤其有益。如果您發現自己時常在下午想吃甜食,不妨檢視一下午餐的蛋白質是否足夠。

  3. 以「全食物」為優先選擇 盡量從**天然、未加工或低度加工的全食物(Whole Foods)**中獲取蛋白質。這意味著選擇新鮮的肉品、魚類、雞蛋、豆類、豆腐、毛豆和堅果,而非依賴高度加工的蛋白棒或蛋白零食。全食物不僅提供優質蛋白,還附帶了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等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微量營養素。

  4. 特殊情況下的智慧應對 對於正在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如Ozempic、Wegovy)等減重藥物的人士,由於這類藥物會顯著抑制食慾,可能導致熱量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進而加速肌肉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有意識地**「先吃蛋白質」,確保在食慾尚存時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或許有助於減緩肌肉的耗損。然而,這仍屬於推測性建議,對抗肌肉流失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進行規律的阻力訓練**。

總而言之,一個成功的蛋白質策略,關鍵在於總量達標、三餐均分、來源多樣、優先全食。拋開那些製造焦慮的行銷話術,回歸飲食的根本,健康之路將會變得更加清晰與輕鬆。

總結與行動:讓科學知識成為您健康的助力

綜合來看,蛋白質的確是維持健康的基石,確保每日攝取充足的量對於維持肌肉、免疫功能和整體活力至關重要。然而,我們無需被市場上的「高蛋白」狂熱所綁架。科學證據清楚地指出,我們的蛋白質需求是個人化的,取決於年齡、活動量和健康狀況,而非一味追求越高越好。

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分析,最佳策略是建立一個以全食物為基礎、蛋白質為前導的多元化飲食模式。這意味著將注意力從單純的蛋白粉和加工品,轉移到您餐盤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當這種均衡飲食與規律的體能活動相結合時,它將為您的長期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為了進一步輔助您的健康目標,特別是在肌肉修復、組織建構與能量代謝方面,以下幾種營養素值得您在iHerb上進一步探索:

  • 乳清蛋白 (Whey Protein) 功效說明: 乳清蛋白是一種來自牛奶的完全蛋白質,富含所有必需胺基酸,特別是對於啟動肌肉蛋白質合成至關重要的亮胺酸。其吸收速度快,非常適合在運動後或作為日常蛋白質補充,以支持肌肉的修復與生長。 適用對象: 運動員、健身愛好者、或日常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者。

  • 支鏈胺基酸 (BCAA) 功效說明: 支鏈胺基酸(BCAA)包含亮胺酸、異亮胺酸和纈胺酸三種必需胺基酸,它們在肌肉組織中佔有很高比例。補充BCAA有助於減少運動引起的肌肉分解、緩解肌肉痠痛,並作為肌肉能量來源,支持更佳的運動表現與恢復。 適用對象: 進行高強度或長時間訓練的運動人士,希望加速恢復、減少肌肉流失者。

  • 膠原蛋白 (Collagen) 功效說明: 膠原蛋白是人體中最豐富的蛋白質,是構成皮膚、骨骼、肌腱、韌帶等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補充膠原蛋白胜肽有助於支持關節健康、改善皮膚彈性與水潤度,並為身體提供建構和修復各種組織所需的特定胺基酸(如甘胺酸、脯胺酸)。 適用對象: 關注關節保養、皮膚健康以及希望全面支持身體結締組織健康的族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McKendry, J. (2025, August 21). This Is How Much Protein You Really Need, Expert Says. The Conversation. Article republish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e original article can be read on The Conversation's website.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