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革命逆轉大腦危機?科學實證:益生菌雞尾酒療法或成阿茲海默症預防新曙光

腸道革命逆轉大腦危機?科學實證:益生菌雞尾酒療法或成阿茲海默症預防新曙光

失智症的陰影,正以驚人的速度籠罩全球高齡化社會,其中,阿茲海MER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 無疑是最令人聞之色變的挑戰。長久以來,科學界的目光大多聚焦於大腦中的病變,然而,一篇於2025年1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的研究,為我們投下了一道震撼性的曙光——解開阿茲海默症謎團的鑰匙,或許深藏在我們的腸道之中。

這項由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主導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一種源自人類嬰兒腸道的「益生菌雞尾酒」配方,在動物實驗中成功延緩了阿茲海默症的進程。這不僅僅是又一篇關於益生菌的報導,它首次系統性地描繪出一條從腸道失衡,到全身發炎,再到大腦屏障受損,最終引爆神經病變的完整路徑。

當我們習慣性地將記憶衰退歸咎於大腦本身的老化時,這項研究卻迫使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忽略了體內最繁華、最喧鬧的微生態系統——腸道菌群——所發出的警訊?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解構益生菌是如何跨越「菌-腸-腦軸」的遙遠距離,成為大腦的守護者,並探討這對我們未來的健康策略意味著什麼。

《科學報告》期刊揭秘:益生菌如何守護大腦防線

為了釐清益生菌的潛在保護力,研究團隊採用了國際公認的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型——APP/PS1基因轉殖小鼠。這種小鼠會表現出與人類AD患者相似的病理特徵,特別是大腦中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 beta, Aβ) 的異常積聚。

研究的核心介入措施,是一種精心調配的益生菌雞尾酒。它並非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單方產品,而是由5株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和5株腸球菌 (Enterococcus) 組成的特殊配方,這些菌株全部篩選自健康嬰兒的腸道,具有已被證實的調節腸道菌群能力。

實驗設計與驚人成果

研究團隊將6至8週齡的APP/PS1小鼠(相當於人類的青少年晚期)分為兩組,實驗組每天透過飲用水攝取1x10¹¹ CFU(菌落形成單位)的益生菌雞尾酒,對照組則飲用含有等量甘油(益生菌保存劑)的水。整個實驗持續長達16週。

實驗結果令人振奮,研究從認知功能、大腦病理、全身性發炎到腸道健康,層層揭示了益生菌的保護效益:

  • 顯著延緩認知能力下降:在評估空間學習與記憶能力的「莫里斯水迷宮測試」(Morris Water Maze test) 中,接受益生菌治療的小鼠,其尋找隱藏平台的「逃脫延遲時間」顯著縮短。這意味著牠們的記憶與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 減少大腦澱粉樣蛋白斑塊:這是AD最核心的病理指標之一。研究透過免疫螢光染色與硫黃素-S染色發現,益生菌組小鼠海馬迴區域(大腦中負責記憶形成的重要區域)的Aβ斑塊積聚顯著減少。同時,腦組織勻漿中,致病性更強的Aβ42與相對無害的Aβ40的比值(Aβ42/40 ratio)也顯著下降,顯示病程發展受到抑制。

  • 抑制神經發炎與小膠質細胞活化:神經發炎是推動AD惡化的關鍵引擎。研究發現,益生菌組小鼠大腦中,被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大腦中的免疫細胞)標記物Iba-1的表現量顯著降低。形態學分析更顯示,這些小膠質細胞的「分支長度」增加,代表它們從被激發的攻擊狀態,趨向於穩定的監控狀態。此外,促炎細胞因子如介白素-6 (IL-6)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的水平也顯著下降。

  • 強化血腦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完整性:血腦屏障是保護大腦免受血液中有害物質侵擾的精密關卡。研究測量了構成屏障的「緊密連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s),如Occludin和Zo-1的基因表現。結果顯示,益生菌組小鼠大腦中的這些蛋白表現量顯著提升,意味著血腦屏障的防禦功能更為穩固。

  • 降低全身性發炎與腸道通透性: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發炎的源頭。他們發現,益生菌組小鼠血漿中的IL-6和TNF-α水平顯著降低。更關鍵的是,衡量「腸漏症」(Leaky Gut) 的指標——血漿中脂多醣結合蛋白 (LBP) 和FITC-dextran的水平也大幅下降。這證實了益生菌有效修復了腸道屏障,減少了從腸道洩漏到血液中的發炎物質。

  • 修復腸道結構與調節菌群:解剖學與分子生物學證據支持了上述發現。益生菌組小鼠的腸道絨毛長度增加,負責分泌保護性黏液的杯狀細胞數量增多,黏蛋白Muc2與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的基因表現也顯著上升。菌群分析則顯示,益生菌顯著增加了有益的厚壁菌門 (Firmicutes) 和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同時減少了與發炎相關的擬桿菌門 (Bacteroidetes) 和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因果鏈路圖:益生菌雞尾酒首先重塑了腸道微生態,強化了腸道屏障,從而減少了「腸漏」引發的全身性發炎。這股發炎浪潮的減退,進一步保護了血腦屏障的完整性,最終抑制了大腦內部的神經發炎與病理變化,達成了保護認知功能的目的。

從腸道到大腦的連鎖效應:解構「菌-腸-腦軸」的防護機制

這項研究的深刻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展示了「益生菌有效」,更重要的是,它以嚴謹的科學證據,詳細解構了其背後的運作機制——一個被稱為「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 的複雜通訊網絡。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理解為一場從邊境(腸道)到首都(大腦)的連鎖效應。

第一道防線的崩潰:腸道失衡 (Dysbiosis) 與腸漏症

我們的腸道中寄居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在AD模型小鼠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促炎性」的菌群結構,特別是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螺旋桿菌屬 (Helicobacter) 等細菌的豐度增加。這些細菌被認為是潛在的病原體,它們的存在會引發腸道局部的免疫反應。

這場發生在腸壁的「微型戰爭」,會直接破壞腸道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您可以將這些連接想像成磚牆中的水泥,一旦水泥鬆動,牆壁就會出現縫隙。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腸漏症」。當腸道屏障出現漏洞,原本應被阻擋在腸道內的細菌成分,如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就會滲漏到血液中。LPS是革蘭氏陰性菌外壁的主要成分,對人體而言是強烈的發炎觸發劑。

第二階段:全身性發炎的燎原之火

LPS一旦進入血液循環,就會拉響全身的免疫警報。身體會產生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如本研究中檢測到的IL-6和TNF-α。這就如同邊境失守後,敵軍(LPS)滲透到國內,導致各地烽火四起(全身性發炎)。長期的、低度的全身性發炎,已被多項研究證實與中年後的認知能力下降密切相關。這股發炎之火,持續不斷地衝擊著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最精密、最脆弱的大腦。

第三道防線的失守:血腦屏障的破壞與神經發炎

血腦屏障(BBB)是大腦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持續的全身性發炎會削弱這道屏障。研究發現,血液中的TNF-α等發炎因子,能夠直接降低BBB緊密連接蛋白的表現,使其變得鬆散、通透。

一旦BBB失守,發炎物質和免疫細胞就能長驅直入,進入大腦組織。大腦內的「常駐警察」——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會被這些外來信號「過度激活」。正常情況下,小膠質細胞負責清除大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Aβ),維持環境穩定。但在持續的發炎刺激下,它們會變得極具攻擊性,釋放大量神經毒性物質,非但不能有效清除Aβ,反而會加劇神經元的損傷與死亡,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Aβ斑塊加速堆積,認知功能嚴重受損。

益生菌的角色:力挽狂瀾的維和部隊

這項研究中的益生菌雞尾酒,就如同一支精銳的「維和部隊」。它們的作用體現在多個層面:

  1. 重塑菌群生態:它們透過競爭性抑制,減少了螺旋桿菌等有害菌的生存空間,同時扶植了如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等能產生有益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的益菌,從根本上改變了腸道的微生態環境。
  2. 修復邊境城牆:透過調節免疫反應和提供營養,益生菌直接促進了腸道上皮細胞的健康,增加了黏液層厚度和緊密連接蛋白的表現,從源頭上堵住了「腸漏」的缺口。
  3. 撲滅發炎火源:由於LPS等發炎觸發劑的洩漏被有效控制,全身性的發炎水平自然下降。
  4. 鞏固首都防禦:全身發炎的緩解,減輕了對血腦屏障的衝擊,使其得以恢復緊密結構,有效阻擋潛在威脅。
  5. 安撫大腦警察:進入大腦的發炎信號減少,過度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得以「息怒」,從而打破了神經發炎的惡性循環。

一個有趣的性別差異

研究中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發現是性別差異。儘管益生菌對雌雄小鼠的認知功能和Aβ病理都有顯著改善,但其作用機制似乎不盡相同。在雄性小鼠中,益生菌對改善腸道屏障指標(Zo-1, Occludin, Muc2)和降低發炎指標的效果更為顯著;而在雌性小鼠中,這些指標的改善並不明顯。

這暗示,儘管最終都通往「改善大腦健康」的目標,但益生菌在不同性別體內所走的「路徑」可能有所不同。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與性荷爾蒙對免疫系統和腸道菌群的基礎性影響有關。這也提醒我們,未來的個人化營養或治療策略,或許需要將性別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打造健康腸道生態:我們能從這項研究中學到什麼?

雖然這項研究中使用的特定益生菌雞尾酒配方尚未商業化,但其揭示的深刻原理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務指導。預防阿茲海默症,或許可以從今天開始,從我們的餐盤和生活習慣做起,打造一個有利於「菌-腸-腦軸」健康的體內環境。

以下是一些基於本研究及相關科學共識的具體建議:

  • 擁抱膳食纖維,餵養你的益菌:益生菌的「食物」被稱為益生元 (Prebiotics),主要來源就是膳食纖維。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是關鍵。

    • 全穀類:燕麥、糙米、藜麥等。
    • 豆類:黑豆、鷹嘴豆、扁豆等。
    • 蔬菜:蘆筍、洋蔥、大蒜、韭菜、菊苣等富含菊糖。
    • 水果:香蕉(尤其是稍綠的)、蘋果、莓果等。 目標是盡可能攝取多種類的纖維,以培養多樣化、有韌性的腸道菌群。
  • 攝取發酵食品,補充天然益生菌:發酵食品是益生菌的天然來源,能直接為腸道補充生力軍。

    • 優格/優酪乳 (Yogurt/Kefir):選擇無糖或低糖、含有活性菌株的產品。
    • 韓式泡菜 (Kimchi):富含乳酸桿菌。
    • 德國酸菜 (Sauerkraut):未經高溫殺菌的品項。
    • 康普茶 (Kombucha):一種發酵茶飲。
  • 納入富含多酚的食物:多酚是植物中的一類抗氧化劑,它們不僅能直接對抗發炎,還能被腸道菌群代謝成有益健康的化合物,對腸道屏障功能有正面影響。

    • 深色莓果:藍莓、黑莓、覆盆子。
    • 綠茶:富含兒茶素。
    • 黑巧克力:選擇可可含量70%以上的產品。
    • 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
  • 管理壓力與確保充足睡眠:長期的心理壓力會透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直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並增加腸道通透性。同樣,睡眠不足也會擾亂菌群的晝夜節律。瑜珈、冥想、深呼吸練習以及規律的作息,都是保護腸道健康的重要非飲食因素。

  • 謹慎使用抗生素與藥物:抗生素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會無差別地摧毀益菌,對腸道生態造成巨大衝擊。務必僅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並在療程後考慮透過飲食或補充劑重建腸道菌群。部分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也可能對腸道屏障產生負面影響。

專家總結:益生菌是未來,但關鍵在於精準與持續

作為長期關注營養科學與預防醫學的編輯,我認為這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是「菌-腸-腦軸」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它不僅為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提供了一個極具潛力的非藥物干預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以清晰的科學語言,教育了公眾:大腦的健康與腸道的狀態密不可分。

我們必須理解,這是一項動物研究,其結果需要更大規模的人體臨床試驗來驗證。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其菌株、劑量、配方各不相同,效果也可能天差地遠。然而,這項研究的核心精神——透過改善腸道健康來間接保護大腦——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在等待更精準的「大腦益生菌」配方問世的同時,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出擊。透過上述的生活與飲食調整,為我們的腸道菌群提供一個穩定、多元、充滿活力的生態環境。這不僅僅是為了預防遙遠的失智風險,更是對我們當下消化健康、免疫功能與情緒狀態的直接投資。

若您希望透過營養補充品來加強對腸道與大腦的保護,可以考慮在iHerb等信譽良好的平台搜索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它們的作用機制與本研究揭示的路徑高度相關:

  • 益生菌 (Probiotics)

    • 功效說明:補充益生菌是直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有效方式。選擇含有多種菌株(特別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屬)且保證活菌數量的產品,有助於抑制有害菌生長,支持腸道屏障功能,並調節免疫反應,從而降低源自腸道的發炎水平。
    • 適用對象:希望改善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力、或作為長期大腦保健策略一部分的成年人。
  • Omega-3 / 魚油 (Omega-3 / Fish Oil)

    • 功效說明:Omega-3脂肪酸(特別是EPA和DHA)是強效的抗發炎營養素。它們能有效降低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這正是本研究中指出的、連接腸道問題與大腦病變的關鍵橋樑。此外,DHA是大腦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和神經元功能至關重要。
    • 適用對象:關注心血管與大腦健康、希望控制體內發炎水平、飲食中深海魚類攝取不足者。
  • 薑黃素 (Curcumin)

    • 功效說明:薑黃素是從薑黃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以其強大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聞名。它能抑制多種發炎路徑,包括本研究中提到的TNF-α。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可能有助於穿越血腦屏障,直接在大腦中發揮抗發炎和幫助清除Aβ蛋白的作用。
    • 適用對象:尋求強力天然抗發炎支持、關節保健以及輔助大腦抗氧化保護的人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訂單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Prajapati, S.K., Wang, S., Mishra, S.P. et al. Pro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by a human-origin probiotics cocktail. Sci Rep 15, 158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84780-8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