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別只在乎吃多少蛋白質!美國大型研究揭示:吃對「優質蛋白質」,大腸癌風險顯著降低23%

別只在乎吃多少蛋白質!美國大型研究揭示:吃對「優質蛋白質」,大腸癌風險顯著降低23%

為了健康,許多人努力計算蛋白質克數,卻可能忽略了更關鍵的問題:你吃的蛋白質,是「敵」是「友」?最新研究指出,與其糾結總量,不如關注品質。

長期以來,關於蛋白質攝取與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風險的討論眾說紛紜,讓大眾感到困惑。一篇於2025年10月1日發表在權威期刊《營養學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重磅研究,為這個爭議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這項研究追蹤了超過10萬名美國成年人,歷時長達15年,其結論可能顛覆你的認知:攝取更高品質蛋白質的族群,其大腸癌的發生風險顯著降低了23%,死亡風險更是大幅下降了34%

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從營養學的專業角度,解讀「優質蛋白質」的真正意涵,並將科學數據轉化為您餐盤上清晰可行的行動指南。

數據會說話:一項涵蓋10萬人的15年追蹤報告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資助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前列腺、肺、大腸和卵巢癌篩檢試驗」(PLCO),其龐大的樣本數與長期的追蹤,使其結論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研究核心事實與數據摘要:

  • 研究對象: 101,709名 55至74歲的美國成年人。
  • 追蹤時間: 平均長達 15.07年,累積超過153萬人年的追蹤數據。
  • 評估工具: 採用「健康餐盤蛋白質品質指數」(Healthy Plate Protein Quality Index, HPPQI)來評估參與者的蛋白質攝取品質。

術語解釋:健康餐盤蛋白質品質指數(HPPQI)

這是一個綜合性評估指標,評估蛋白質的「來源」而非總量。分數越高,代表飲食中的蛋白質來源越偏向魚、雞、豆類等,而較少來自紅肉、加工肉品和起司,即蛋白質品質越好。

計算概念: HPPQI = (海鮮 + 禽肉 + 豆類 + 堅果) / (紅肉與加工肉品 + 起司)

關鍵研究成果:

  1. 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與HPPQI分數最低的族群相比,分數最高的族群,大腸癌發生風險顯著降低了23%
  2. 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與HPPQI分數最低的族群相比,分數最高的族群,大腸癌相關死亡風險更是大幅降低了34%
  3. 數據的穩健性: 研究團隊進行多項敏感性分析,結果均顯示上述關聯性依然穩固,證明了結論的可靠性。

這份報告用強大的數據證明,將餐盤中的蛋白質來源進行「優化」,從紅肉、加工肉品轉向海鮮、禽肉與植物性來源,是預防大腸癌的有效策略。

為何「蛋白質品質」比「總量」更影響腸道健康?

為什麼吃鮭魚、雞胸肉和豆腐,與吃牛排、培根和起司,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答案藏在它們複雜的生物化學特性中。

1. 伴隨物質的「天壤之別」

蛋白質從不單獨存在,它總是與其他化合物「結伴而行」。正是這些「同伴」,決定了這份蛋白質對身體是助力還是負擔。

低品質蛋白質的「壞朋友」:

  • 飽和脂肪與膽固醇: 過量攝取紅肉與起司會刺激肝臟分泌更多膽汁酸,其代謝物可能促進腸道細胞異常增生。
  • 血基質鐵(Heme Iron): 過量的血基質鐵在腸道中會催化產生自由基,引發氧化壓力,損傷細胞DNA。
  • 加工過程的「添加物」: 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可能轉化為強力致癌物「亞硝胺」;高溫烹調則會產生雜環胺(HCAs)多環芳香烴(PAHs)

高品質蛋白質的「好夥伴」:

  • Omega-3脂肪酸: 海鮮(特別是深海魚)富含EPA與DHA,是天然的抗發炎劑,能抑制驅動癌症發展的慢性發炎。
  • 膳食纖維與植化素: 豆類與堅果富含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並作為益生菌的食物,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
  • 維生素與礦物質: 優質蛋白質來源通常富含維生素D、硒、鋅等,有助於免疫系統及時清除初期的癌變細胞。

2. 對腸道菌群的「不同塑造」

不同的蛋白質來源,會餵養出完全不同的菌群生態。

  • 紅肉與加工肉品: 傾向於餵養「促發炎」的細菌,產生硫化氫、氨等有害物質。
  • 豆類與堅果: 其膳食纖維是「抗發炎」益生菌最愛的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健康平衡。

3. 胺基酸組成的微妙差異

不同來源的胺基酸比例會影響體內的代謝路徑。例如,紅肉中含量較高的某些胺基酸(如甲硫胺酸)代謝路徑與細胞增殖信號有關,長期過量可能為癌細胞生長提供更有利的環境。

總結來說,「蛋白質品質」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它關乎與蛋白質一同進入我們體內的整個「營養包裹」,以及這個包裹如何與我們的腸道環境、免疫系統和微生物互動。

你的餐盤,你的選擇:打造高HPPQI飲食的實踐指南

將科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並不如想像中困難。這並非要求您成為素食主義者,而是強調「比例」與「替換」的智慧。

短期行動方案(從今天開始)

  1. 啟動「一換一」策略: 將早餐的培根換成雞蛋或希臘優格;午餐的排骨便當換成烤雞腿或鮭魚丼飯。
  2. 設定「無紅肉日」: 每週選擇一到兩天,完全不吃豬、牛、羊肉,讓魚類、禽肉或植物蛋白成為主角。
  3. 聰明選擇零食: 放下牛肉乾,選擇一小把綜合堅果、一杯無糖豆漿或一個水煮蛋。

長期生活習慣調整

  1. 重新定義你的「餐盤主角」: 讓餐盤至少一半是蔬菜和全穀類,四分之一是優質蛋白質。
  2. 學習烹調植物蛋白: 嘗試香料烤鷹嘴豆、扁豆咖哩或用雞絞肉取代豬絞肉製作板豆腐鑲肉。
  3. 建立優先級採購清單:
    • 優先採購: 各式魚類、雞肉、雞蛋、豆製品、堅果。
    • 適量選購: 瘦的豬、牛肉片。
    • 盡量少買: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

潛在風險與注意事項

  • 腎臟功能不全者: 任何飲食調整應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進行。
  • 海鮮過敏者: 可將重點放在禽肉與植物性蛋白上。
  • 均衡至上: 即使是優質蛋白質也應適量,並確保飲食中包含足夠的蔬果和全穀物。

正如該研究結論所強調的:「高HPPQI的飲食應被視為整體健康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單一、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結合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將能達到最佳的預防效果。

結論:為你的腸道,做出更智慧的蛋白質投資

這項來自《營養學前沿》的大型研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健康訊息:在預防大腸癌的飲食策略中,蛋白質的「品質」遠比「數量」更具決定性

將飲食焦點從計算克數,轉移到精心挑選蛋白質的來源——多一點魚、雞、豆、堅果,少一點紅肉、加工肉品與起司——這個看似微小的改變,卻可能為我們的長期健康帶來巨大的回報。從下一餐開始,讓我們為自己的腸道,做出更智慧的蛋白質投資吧。

精準產品推薦

為了支持您的健康飲食調整,以下推薦幾款基於科學實證的營養補充品,作為日常飲食的輔助。

  • 高品質Omega-3魚油: 強效抗發炎,支持心血管與腸道健康。適合日常魚類攝取不足者。
  • 益生菌補充劑: 優化腸道菌群平衡,強化腸道屏障功能。適合希望改善腸道功能者。
  • 膳食纖維補充粉: 促進腸道蠕動,作為益生元支持益菌生長。適合蔬果攝取不足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 iHerb官方網站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常見問題 (FAQ)

Q1: 是不是完全不能吃紅肉和加工肉品了?
不是完全禁止,而是強調「比例」和「頻率」。研究建議大幅減少攝取量,將其視為偶爾的選擇,而非日常飲食的主角。將飲食重點轉向海鮮、禽肉和植物蛋白是關鍵。
Q2: 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漿)真的能提供足夠的營養嗎?
是的。黃豆製品是優質的完全蛋白質,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搭配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如穀物、堅果),可以輕鬆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同時還能攝取到膳食纖維和植化素等有益成分。
Q3: HPPQI分數需要自己計算嗎?
不需要。HPPQI是研究人員使用的評估工具。對一般大眾而言,只需掌握其核心原則即可:增加菜單中魚、雞、豆類、堅果的比例,同時減少紅肉、加工肉品、起司的比例,您的蛋白質品質自然就會提升。
Q4: 為什麼起司也被歸類在分數較低的一方?
雖然起司是鈣質和蛋白質的來源,但許多種類的起司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鈉,其特性與紅肉對腸道的潛在影響有相似之處。因此,在HPPQI模型中,它被歸類為需要適量攝取的蛋白質來源。

資料來源

  • Feng, D., et al. (2025). Adherence to the diet with higher protein quality reduces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Frontiers in Nutrition, 12.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5.1651848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The 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PLCO) Cancer Screening Trial.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5). IARC Monographs evaluat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免責聲明:本文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若有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