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滑手機,痔瘡風險飆升46%?哈佛研究揭露你不知道的健康警訊

廁所滑手機,痔瘡風險飆升46%?哈佛研究揭露你不知道的健康警訊

您是否習慣帶著智慧型手機上廁所,利用那段「私人時光」滑滑社群媒體、回覆訊息或閱讀新聞?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現代人通病,可能正在不知不覺中,為您的健康埋下一枚痛苦的引信。一篇來自哈佛醫學院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最新研究,首次以嚴謹的數據揭示了這個行為與痔瘡風險之間的驚人關聯。這項發現不僅挑戰了我們對痔瘡成因的傳統認知,更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科技如何悄悄地侵蝕我們的身體健康。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剖析這份研究的關鍵數據,並從專業角度解構背後的生理機制,最終提供具體可行的健康建議。

數據會說話:滑手機如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如廁習慣

這項發表於權威期刊《PLOS One》的研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數位時代如廁圖像。由醫學博士崔莎・帕斯里查(Dr. Trisha Pasricha)領導的團隊,對125名正在接受例行結腸鏡檢查的成年人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根據該研究報告,核心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驚人的風險增加:研究人員發現,習慣在廁所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被診斷出患有痔瘡的機率,比不使用手機的人高出46%。這是一個具有統計學顯著意義的數字,明確指出了兩者之間的強烈關聯性。
  • 時間是關鍵元兇:為何滑手機影響如此巨大?答案在於「時間」。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37.3%)的手機使用者每次如廁時間超過五分鐘;相比之下,非手機使用者中只有7.1%會坐這麼久。部分手機使用者甚至承認,他們單次如廁時間長達11至15分鐘,甚至更久。
  • 普遍的廁所滑手機行為:在所有受訪者中,高達66%的人承認會在廁所使用手機。其中,93%的手機使用者表示每週至少有一至兩次會在廁所滑手機,而55%的人更是坦言「絕大多數時間」都會這麼做。最常見的活動是閱讀新聞(54%)和瀏覽社群媒體(44%)。
  • 無意識的時間流逝:最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改變。雖然數據客觀顯示手機使用者在馬桶上花費了更長的時間,但只有35%的人承認,使用手機導致他們每週至少有一兩次延長了如廁時間。這揭示了智慧型手機內容的「被動式沉浸」特性——無窮無盡的資訊流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時間的流逝。

此外,研究還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群體特徵。例如,廁所手機使用者平均年齡較輕(55.4歲 vs. 62.1歲),且每週的運動量顯著低於非手機使用者。這些數據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明確的結論:智慧型手機正在從根本上重塑我們的生理習慣,而其代價,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直接與痛苦。

久坐而非用力:重新解構痔瘡的真正成因

長久以來,醫學界與大眾普遍認為,痔瘡的主要成因是便秘和排便時過度用力(straining)。然而,這份哈佛的研究結果,對這個傳統觀念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並將焦點轉移到一個被長期忽略的因素:長時間在馬桶上維持特定坐姿所產生的壓力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痔瘡(Hemorrhoids)。它並非新生組織,而是位於直腸末端和肛門周圍的血管叢(或稱肛門軟墊)發生腫脹、發炎或脫垂的狀態。這些血管叢在正常情況下扮演著如同軟墊般的作用,協助控制排便。當它們長期承受不正常壓力時,血液回流受阻,便會像腿部的靜脈曲張一樣,逐漸腫脹擴張,引發疼痛、搔癢甚至出血等症狀。

這項研究的突破性在於,它發現排便時的「用力」行為在手機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也不是預測痔瘡發生的獨立因素。真正的問題,出在坐馬桶的「姿勢」與「時間」上。

我們可以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分析:

  1. 缺乏支撐的懸空壓力:當我們坐在普通的椅子上時,我們的骨盆和臀部肌肉會得到椅面的支撐,體重壓力相對均勻地分佈。然而,馬桶座的設計是中空的。當我們坐在上面時,肛門周圍的區域處於懸空狀態,缺乏支撐。地心引力會使得腹腔壓力直接作用於這個脆弱的區域,導致肛門血管叢內的壓力不成比例地增加。
  2. 時間的放大效應:短時間的壓力增加,身體尚可承受。但當您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將這個無支撐的坐姿從正常的幾分鐘延長到十分鐘、十五分鐘甚至更長,就相當於對肛門血管叢進行了一次漫長的「壓力測試」。血液持續在此處淤積,血管壁因長期擴張而失去彈性,支撐的結締組織也逐漸鬆弛,最終形成惱人的痔瘡。

研究人員將這種由手機引發的無意識時間延長稱為「被動式參與(passive engagement)」。不同於閱讀報紙或書籍有明確的結束點,智慧型手機的演算法會不斷推送新的內容,形成一個無限滾動的瀑布流,使人輕易地失去對時間的感知。這正是現代科技為古老的生理問題所帶來的全新致病途徑。

告別「馬桶辦公室」:五分鐘保護肛門健康的實踐指南

既然我們已經理解了問題的根源,那麼將分析轉化為具體行動就變得至關重要。好消息是,預防由廁所滑手機引發的痔瘡,並不需要昂貴的醫療介入,只需要調整幾個簡單的生活習慣。以下是一些基於該研究與臨床經驗的實用建議:

  • 確立「五分鐘原則」: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建議。有意識地將每次如廁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以內。如果您有排便困難,感覺五分鐘內無法完成,那也應該先起身,稍後有便意時再嘗試,而不是持續坐在馬桶上等待。
  • 打造「無手機廁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本不要把手機帶進廁所。將浴室打造成一個純粹的生理需求空間,而非娛樂或工作的延伸場所。這個物理上的隔離,能從源頭上杜絕超時的可能。
  • 專注於「排便」本身:練習正念排便。進入廁所後,專注於身體的感覺,放鬆身心。避免分心可以讓您的身體更有效地完成排便過程。
  • 調整生活作息,從源頭改善
    • 增加膳食纖維: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豆類,有助於軟化糞便,使其更容易排出,減少您需要坐在馬桶上的時間。
    • 確保充足水分:水是軟化糞便的關鍵。每天飲用足夠的水,能讓膳食纖維更好地發揮作用。
    • 規律運動:研究已指出廁所手機使用者運動量較少。規律的體能活動,特別是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血液循環,對預防痔瘡和便秘都有極大幫助。
  • 優化排便姿勢:考慮在腳下放一張小凳子,使膝蓋高於臀部。這種接近蹲姿的姿勢能讓直腸與肛門的角度更直,有助於糞便順利排出,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和用力。

這些建議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痔瘡,更是為了建立一種更健康的數位生活界線,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身體發出的警訊。

從根本改善:維持血管健康的關鍵營養素

綜合來看,這項研究揭示的現象,其核心是局部血管因長期不當壓力而導致的健康問題。無論是痔瘡還是靜脈曲張,其本質都與血管壁的彈性、強度及血液循環的順暢度息息相關。因此,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除了改善生活習慣外,透過特定的營養素來支持和強化血管結構,是一種積極且根本的保健策略。若您關注下肢循環或希望預防相關問題,不妨在iHerb等專業平台上搜索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

雙黃酮複合物(Diosmin / Hesperidin)

  • 功效說明:地奧司明(Diosmin)與橙皮苷(Hesperidin)是兩種強效的柑橘類生物類黃酮,常以微粒化形式組合使用,以提高吸收率。它們被廣泛研究並證實能有效增強靜脈血管張力、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並具有抗發炎作用。這對於緩解因血液淤積造成的腫脹和不適(如痔瘡或下肢沉重感)非常有幫助。
  • 適用對象:長時間久坐或久站者、下肢靜脈循環不佳者,以及希望預防或舒緩痔瘡症狀的人士。

七葉樹(Horse Chestnut)

  • 功效說明:七葉樹的活性成分是七葉皂素(Aescin),它能有效強化血管壁,填補微小滲漏,減少組織液滲出,從而達到減輕水腫和發炎的效果。它被譽為「靜脈的天然補品」,對於改善靜脈曲張、痔瘡及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症狀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和臨床支持。
  • 適用對象:有靜脈曲張困擾、腿部容易腫脹、或尋求天然方式支持血管健康的人。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The study “Smartphone use on the toilet and the risk of hemorrhoids” was published on September 3, 2025 in PLOS One by researchers from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ichigan Medicine, and Cleveland Clinic. Lead author: Dr. Chethan Ramprasad. Senior author: Dr. Trisha Pasricha. The original summary was provided by StudyFinds.org.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