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而居,壽命更長?研究揭示海岸與內陸的驚人健康差距

濱水而居,壽命更長?研究揭示海岸與內陸的驚人健康差距

夢想著在波光粼粼的湖畔或浪濤拍岸的海邊安家,是許多人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我們長久以來都相信,親近「藍色空間」(Blue Space)——泛指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環境——對身心健康有著普世的益處。然而,一項顛覆傳統認知的大規模研究,卻為這幅美好藍圖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這篇報導將深入剖析一份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發表於權威期刊《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最新報告。該研究指出,並非所有濱水而居都能帶來長壽的祝福。事實上,居住在海岸地區的美國人確實呈現出更長的預期壽命,但那些生活在內陸大型湖泊或河流附近的居民,其壽命反而可能更短。

這項發現引出了一個核心矛盾:為何同樣是「親水」,海岸與內陸會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健康結果?是氣候、空氣品質的差異,還是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社會經濟因素?本文將不僅僅呈現研究的數據與事實,更將從環境健康科學與社會決定因素的角度,為您揭示地理位置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福祉,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打造一個更健康的居住環境。

數據解碼:海岸線與湖畔的壽命鴻溝

為了探究水體鄰近性與居民壽命之間的真實關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宏大的分析。他們檢視了橫跨美國本土的66,263個人口普查區的數據,這幾乎涵蓋了每一個美國社區,並將2010年至2015年間的預期壽命資料,與各地區鄰近海岸線及內陸水體的距離進行了精密的交叉比對。

研究結果清晰地劃出了一道健康的分界線。根據報告,居住在距離海岸50公里(約31英里)範圍內的社區,居民的預期壽命普遍較高。然而,當焦點轉向那些社區內包含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的大型內陸水體的地區時,結果卻令人意外地呈現負相關——居民的預期壽命反而較短。

這項研究的嚴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進行二元比較,而是控制了數十個可能影響壽命的變數,包括環境、社會經濟與地理特徵。分析結果顯示,海岸與內陸環境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

  • 極端高溫的威脅: 內陸水體地區平均每年要忍受21天超過攝氏35度(95°F)的酷熱天氣。相比之下,海岸地區得益於海洋的調節作用,每年僅有約2.2天如此炎熱。持續的熱浪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增加健康風險。
  • 空氣品質的落差: 海岸居民能呼吸到更潔淨的空氣。研究測量了空氣中的PM2.5——指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能深入肺部甚至進入血液,對健康危害極大。數據顯示,內陸地區的PM2.5污染濃度(0.78 μg/m³)顯著高於海岸地區(0.52 μg/m³)。
  • 經濟基礎的差距: 財富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數據中得到了印證。海岸地區的平均家庭年收入高達91,075美元,而內陸水體地區僅為67,774美元,兩者相差超過23,000美元。更高的收入通常意味著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更健康的飲食選擇以及更好的整體生活品質。
  • 地理環境的影響: 海岸地區地勢多為平坦的平原,交通網絡更為發達,這不僅影響日常通勤的壓力,更關乎緊急醫療服務的響應速度。反觀許多內陸水體區域,尤其是在山區,地形更為崎嶇,交通不便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阻礙。

更有趣的發現是,這種負面影響並非一體適用。研究人員特別劃分了城市與鄉村地區進行分析,結果揭示了一個「城鄉悖論」:

  • 城市環境中,鄰近大型內陸水體與較短的預期壽命有著強烈的關聯。
  • 然而,在鄉村地區,這種關係卻發生了逆轉。住在鄉村湖泊或河流附近的居民,反而顯示出些微的壽命增益。

這一發現暗示,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於「水」本身,而在於圍繞著「水」的整體環境——特別是城市化帶來的污染、基礎設施壓力與社會問題。研究團隊也坦誠其研究存在局限性,例如無法測量實際的水質狀況、居民與水體的互動模式(如休閒活動頻率),也未能納入吸煙、飲食、運動等個人行為因素。儘管如此,其覆蓋全國的龐大數據規模,為我們理解環境對健康的宏觀影響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

環境健康的交叉點:為何地理位置決定了您的福祉?

這項研究的結論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它挑戰了我們對「自然」的單純想像,並將我們引向一個更複雜、更深刻的分析框架——健康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OH)。這個公共衛生領域的核心概念指出,我們的健康不僅由基因和個人選擇決定,更受到我們出生、成長、工作、生活和變老的環境條件的深刻影響。這些條件包括經濟穩定、教育、醫療保健、鄰里與建築環境,以及社會與社群背景。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正是對「鄰里與建築環境」如何影響健康結果的一次完美印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構海岸與內陸之間的健康差距:

一、海岸的「天然緩衝」優勢

海洋不僅僅是一片廣闊的水域,它是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調節器,為沿海居民提供了多重健康保護。

  • 氣候調節器: 廣袤的海洋擁有巨大的熱容量,能有效吸收和釋放熱量,使沿海地區的氣溫變化更為溫和。這意味著更少的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天氣,從而減少了人體因應對劇烈溫差而產生的生理壓力,特別是對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尤為顯著。
  • 空氣淨化器: 持續的海風有助於吹散和稀釋來自城市和工業區的空氣污染物。與內陸城市經常出現的空氣停滯、污染物積聚的「盆地效應」相比,海岸地區的空氣循環更為活躍,居民暴露於高濃度PM2.5和臭氧的風險相對較低。
  • 經濟與機會的引擎: 從歷史上看,海岸線是貿易、運輸和創新的天然樞紐。這使得沿海城市往往擁有更強的經濟基礎、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和更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如醫院、學校、交通網絡)。正如研究數據所示,更高的收入直接轉化為更好的健康資源獲取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內陸城市的「環境負債」困境

與海岸的天然優勢形成對比,城市中的內陸水體,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有時反而變成了環境負債的集中體現。

  • 污染的匯集盆: 許多工業城市沿河而建,數十年來,工業廢水、城市逕流(攜帶來自街道的油污、重金屬和垃圾)以及農業地區的化肥農藥,都可能匯入這些河流與湖泊。與海洋的巨大自淨能力不同,內陸水體的生態系統更為脆弱,污染物容易積累,甚至滲入地下水,影響飲用水安全。
  • 「濕熱蒸籠」效應: 城市本身因建築物和柏油路面吸收熱量而產生「熱島效應」。當這種效應與大型內陸水體結合時,尤其是在夏季,水分蒸發會大幅提高空氣濕度,形成令人窒息的「濕熱」天氣。這種環境比單純的「乾熱」對人體健康威脅更大,極易引發中暑和心臟相關疾病。
  • 歷史遺留的社會問題: 在許多老工業城市,隨著產業結構變遷,沿河的工廠區逐漸衰敗,可能轉變為低收入社區。這些地區的居民不僅要面對更差的環境品質,還可能承受著失業、貧困、犯罪率較高等多重社會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濱水而居」非但不是一種詩意的享受,反而成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與健康風險較高的代名詞。

這就解釋了研究中發現的「城鄉悖論」。在鄉村地區,內陸水體沒有承受如此巨大的污染和人口壓力,它更能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風貌,為居民提供真正的休閒、放鬆和美學價值,從而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因此,關鍵不在於水,而在於圍繞水的人類活動與社會結構。

打造健康居住環境:您可以採取的實務策略

理解了地理環境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後,我們或許會感到一絲無力——畢竟,多數人無法輕易地搬遷到理想的海岸城市。然而,這項研究最重要的啟示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潛在的風險,並激勵我們採取主動的策略,在現有條件下為自己和家人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微環境。

無論您身在何處,以下建議都能幫助您提升居住環境的品質:

對於所有居民的通用指南:

  1. 優化室內空氣品質: 我們每天有近90%的時間在室內度過。投資一台高效能的空氣清淨機(HEPA濾網能有效過濾PM2.5),尤其是在空氣品質不佳的日子。同時,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並可種植一些如虎尾蘭、黃金葛等有助於淨化空氣的室內植物。
  2. 關注「看不見」的威脅: 除了空氣,飲用水品質同樣重要。您可以查詢當地自來水公司的水質報告,或考慮安裝家用濾水系統,以去除可能的污染物。
  3. 創造個人「綠色空間」: 如果住所附近的「藍色空間」環境不佳,請積極尋找並利用「綠色空間」。定期去公園、森林或郊外散步,接觸自然能有效降低壓力、改善情緒,並提升免疫力。研究證實,「森林浴」對身心健康有著顯著的益處。

特別針對內陸城市居民的行動方案:

  1. 成為消息靈通的公民: 主動利用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資源。定期查看環保部門發布的即時空氣品質指數(AQI),在指數偏高時減少戶外活動。同樣,關注地方水務部門發布的關於河流湖泊的水質警示,避免在受污染的水域進行游泳、釣魚等休閒活動。
  2. 策略性地規劃戶外活動: 即使生活在城市,您也可以做出更健康的選擇。例如,選擇在清晨或雨後空氣較為清新的時候運動。盡量選擇遠離交通主幹道和工業區的公園或步道。
  3. 由下而上推動改變: 您的聲音很重要。支持那些致力於改善社區環境的本地組織,參與有關城市綠化、河岸整治、污染控制等議題的公共聽證會。一個乾淨、安全、可及的濱水公園,能將潛在的「環境負債」轉變為寶貴的「社區資產」。

給準購屋者或租屋族的專業提醒:

  1. 超越「水景房」的迷思: 當您被一間擁有美麗湖景或河景的房子吸引時,請務必進行更深入的盡職調查。不要只看風景,更要看「風水」——這裡的「風水」指的是環境健康的宏觀佈局。
  2. 進行環境背景調查: 利用線上地圖工具,查看物業周邊是否有潛在的污染源,如工廠、垃圾處理場、繁忙的高速公路等。查詢該地區的歷史,了解此地過去是否為工業用地,是否存在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的風險。
  3. 評估綜合風險與效益: 將洪水風險、極端天氣頻率、空氣品質數據、社區平均收入水平、以及公共服務(特別是醫療)的可及性,都納入您的決策考量。一個真正健康的家,是美學、安全與福祉的完美平衡。

從宏觀數據到個人健康:您的下一步行動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這項研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居住環境與生命品質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它告訴我們,一個健康的「藍色空間」遠不止清澈的水體,它是一個包含潔淨空氣、溫和氣候、穩健經濟與和諧社區在內的綜合生態系統。海岸地區之所以在整體上展現出健康優勢,正是因為它更大概率地提供了這樣一個有利的組合。

從一個更全面的健康視角來看,雖然我們無法輕易改變居住的宏觀地理位置,但我們完全可以透過積極的營養策略,來強化身體內部系統,使其能更好地應對外在環境的挑戰。環境壓力,無論是來自空氣污染、極端氣溫還是社會經濟壓力,都會在體內引發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反應,這些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因此,為身體提供正確的營養支持,就如同為我們的健康築起一道內在的防線。

基於此,我們建議您可以關注以下幾種營養素,它們在支持循環系統、對抗氧化壓力及提升身體應對環境挑戰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您可以在iHerb網站上搜索這些關鍵字,找到高品質的相關補充品。

雙黃酮複合物(Diosmin Hesperidin Complex)

  • 功效說明: 地奧司明(Diosmin)與橙皮苷(Hesperidin)是天然存在於柑橘類水果中的生物類黃酮。它們以其強大的血管保護作用而聞名,有助於增強靜脈張力、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並能減少微血管的滲漏與身體的發炎反應。對於需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以及生活在可能加劇循環系統壓力的環境(如酷熱天氣)中的人群,這類補充品能提供重要的支持。
  • 適用對象: 希望改善下肢靜脈循環、預防或舒緩靜脈曲張症狀,以及關注整體血管健康的人士。

N-乙醯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 NAC)

  • 功效說明: 空氣污染中的PM2.5等有害物質會對我們的呼吸系統和全身細胞造成嚴重的氧化損傷。NAC是人體內最強大的抗氧化劑——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直接前驅物。補充NAC能有效提升體內穀胱甘肽的水平,幫助身體中和自由基、支持肺部健康和解毒功能,是對抗環境污染傷害的一線防禦營養素。
  • 適用對象: 居住在空氣品質欠佳地區的城市居民、吸煙者或希望加強呼吸系統及肝臟解毒功能的人士。

輔酶Q10(Coenzyme Q10, CoQ10)

  • 功效說明: 輔酶Q10是存在於人體每個細胞中的關鍵物質,尤其在心臟、肝臟和腎臟等高能量需求器官中濃度最高。它在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幫助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同時,CoQ10也是一種強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劑,能保護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面對環境壓力與生理老化,體內CoQ10水平會下降,適時補充有助於維持心臟活力、提升體能與對抗衰老。
  • 適用對象: 關注心臟健康的中老年人、體力下降或經常感到疲勞者,以及服用特定藥物(如史他汀類降血脂藥)可能影響CoQ10生成的人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訂單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 Cao, Y., Martins, R., & Wu, J. (2025). Coastal proxim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nger life expectancy, but inland water proximity is no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81, 121981.
  • StudyFinds. (2025, July 28). Living Near Water Could Shorten Your Life? Here’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StudyFinds.org.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