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的肉類與癌症死亡率:新研究背後的真相與啟示

爭議中的肉類與癌症死亡率:新研究背後的真相與啟示

在營養與癌症防治領域,一份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新研究,正在引發科學與公眾輿論的雙重爭議。研究指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的人,其癌症相關死亡率可能更低
然而,這項聽起來顛覆主流觀點的結論,是否足以推翻世界衛生組織(WHO)多年以來對紅肉和加工肉的警告?
或者,它只是因為研究方法與定義範疇過於寬泛,而造成了結論的混淆?

本文將帶你深入解析這項研究的設計與侷限,並結合既有科學共識,探討它對我們日常飲食選擇的實際啟示。


新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細節

這項由麥克馬斯特大學主導的隊列研究(cohort study)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包括紅肉、家禽、魚類、蛋與乳製品)攝取量較高的人,其癌症死亡率可能相對較低。
不過,關鍵的細節在於——這個**「動物性蛋白質」的定義非常寬泛**。

  • 包含多元蛋白來源:紅肉(牛、豬、羊)、家禽(雞、火雞)、魚類(尤其是富含DHA與EPA的油魚,如鯖魚、沙丁魚)、蛋,以及乳製品。
  • 未區分加工與非加工肉:火腿、煙燻培根、熱狗與新鮮肉排被混合在同一數據範疇。
  • 未分析特定癌症類別:無法判斷保護作用是否集中於某幾種癌症(如胃癌、肺癌、乳癌)。
  • 資金來源具爭議:該研究由美國牛肉業全國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資助,這可能在科學解讀上帶來利益衝突疑慮。

研究同時比較了植物性蛋白(如豆類、堅果、黃豆製品)攝取量,並發現其與癌症死亡率之間無顯著保護關聯。這一結果與過去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的結論不一致,因此更令人關注該研究的變項控制與數據詮釋方式。

數據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年9月7日報導。WHO/IARC紅肉致癌性評估(2015)。


科學層面的爭議點與關鍵解讀

1. 「動物性蛋白質」是一把雙刃劍

在營養流行病學(nutritional epidemiology)裡,食物分類的精確性會直接影響研究結論的可信度。魚類與部分乳製品,長期被觀察到具有抗發炎作用與可能抑制腫瘤生成的效果,但紅肉與加工肉則經多次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證實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重點問題:如果把魚與加工肉統一計算,結果的正負作用會互相抵消,使最終結論失真。

2. 加工肉類的已知風險不可忽視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5年將加工肉(bacon、香腸、火腿)列為Group 1致癌物——意即「有充分證據證明可致癌」,主要針對大腸癌風險。

3. 未控制「生活型態變項」的潛在影響

包括吸菸、飲酒、運動量、體重狀況及整體飲食質量等,都可能影響癌症死亡率。如果沒有嚴格調整,可能導致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

4. 資金來源帶來的科學可信度挑戰

由產業資助的營養研究,雖非必然失真,但已有大量文獻指出,產業贊助的研究更傾向於得出有利相關產業的結論。因此對結果的獨立性評估尤為重要。


從營養科學來看:更接近真相的理解

事實上,「蛋白質攝取」與「癌症風險」的關係,必須同時考慮「蛋白質的來源、處理方式、攝取量及飲食模式」。
幾個被廣泛認可的推論包括:

  1. 多魚多蔬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通常伴隨較低癌症死亡率,部分原因是魚類含有Omega-3脂肪酸與硒(selenium),可減少慢性發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2. 紅肉攝取適量無需妖魔化,但應避免高溫燒烤與長時間加工,以減少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nitrosamines)生成。
  3. 食物互動效應存在:蛋白質與膳食纖維、植化素共同作用,才是保護機制的完整面貌。例如高蛋白飲食若缺乏蔬果纖維,可能會促進腸道環境向促炎狀態傾斜。

如何將研究結果轉化為實際飲食策略

基於目前的科學共識與此次研究的侷限,以下原則可提供日常參考:

  • 多樣化蛋白質來源:魚類(尤其是深海油魚)、家禽、低脂乳製品、豆類、堅果搭配使用,避免單一來源。
  • 控制紅肉與加工肉攝取量:紅肉建議每週不超過 350-500克熟重,加工肉應盡量減少至偶爾食用。
  • 關注烹調方式:避免長時間高溫直火燒烤與油炸,改用蒸、燉、烤箱低溫烘烤。
  • 搭配高纖維植物性食物:每餐至少有一半為蔬菜水果,全日膳食纖維攝取超過25克,有助於減少腸道致癌物停留時間。
  • 檢視整體飲食質量:以膳食模式為核心,而非單一食物。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均有良好的疾病預防數據支持。

總結與行動建議

這項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雖提供了「動物性蛋白質或許有癌症保護作用」的觀點,但由於分類過於寬泛、未區分加工肉與紅肉、未控制足夠生活型態因素,以及資金來源帶來的利益干擾,不能用來作為無上限吃紅肉的依據

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務實的飲食策略仍是:均衡、多樣、控制份量
別忽略魚類與低脂乳製品可能的保護作用,也不要因片面研究而忽略蔬果、全穀、豆類等植物性食物在慢病防治上的長期價值。

若你希望在日常中增強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可考慮透過飲食或營養補充品獲取與癌症防護相關的關鍵營養素,例如:


(Omega-3 魚油)
功效說明:含DHA與EPA,有助於抑制慢性發炎、提升免疫調節能力,並在多項流行病學研究中與較低的癌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
適用對象:攝取魚類不足或需額外抗發炎支持的人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 iHerb 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乳清蛋白粉)
功效說明:提供高品質支鏈胺基酸(BCAA),有助維持肌肉與免疫系統健康。部分研究顯示適量乳清蛋白搭配均衡飲食,有助支持癌症康復期間的營養需求。
適用對象:需增加蛋白質攝取或術後恢復者。

(綠茶萃取物EGCG)
功效說明:主要多酚EGCG具抗氧化、抑制腫瘤生成與抗發炎效果,在亞洲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中與較低癌症發生風險相關。
適用對象:希望提升抗氧化防禦力的人。


資料來源:

  • The Conversation. "Can Meat Really Prevent Cancer-Related Deaths? What To Know About Controversial New Study"(2025年9月7日)。
  • WHO/IARC Monographs, Volume 114.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2015)。

研究與影響機制示意(ASCII圖)


[飲食蛋白來源]
        |
        v
[動物蛋白質]---(魚類,低脂乳製品)---[抗發炎/抗氧化作用]---降低特定癌症風險
        |
        +--(紅肉,加工肉)---[增加致癌物暴露+慢性炎症]---提升癌症風險
        |
[植物蛋白質]---(豆類,堅果,黃豆製品)---[纖維+植化素保護作用]
        |
        v
[整體膳食模式 & 生活型態]
        |
        v
[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綜合風險]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