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的隱形殺手:「內臟脂肪」如何在你不知不覺中,堵塞心血管?

瘦子的隱形殺手:「內臟脂肪」如何在你不知不覺中,堵塞心血管?

你是否曾羨慕那些「怎麼吃都吃不胖」的朋友?或者,你就是那個體重計上的數字長年不變,BMI(身體質量指數)始終維持在「標準」範圍內的人?在我們普遍將「瘦」與「健康」劃上等號的社會裡,這似乎是人人稱羨的體質。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一個外表纖細、體重正常的人,其心血管風險可能與一位明顯超重者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你會相信嗎?

這不是危言聳聽。一份發表於權威期刊《通訊醫學》(Communications Medicine)的大規模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卻極為重要的真相:藏在我們腹腔深處,緊緊包裹著肝臟、腸道等器官的內臟脂肪(Visceral Fat),正悄悄地對我們的動脈血管造成實質性傷害——即便你的體重和BMI都顯示「一切正常」。

這項由加拿大與英國科學家合作,涵蓋超過33,000名成年人的研究,徹底挑戰了我們單純依賴體重計和鏡子來評估健康的傳統觀念。它提出了一個核心矛盾:外表的「瘦」,不等於內在的「健康」。我們將深入探討,這種被稱為「瘦胖子」(Skinny Fat)的體態,為何是心血管疾病的潛伏炸彈?它如何運作?最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拆解這枚看不見的健康引信?

一、核心事實:當數據揭示「看不見的肥胖」

傳統的健康檢查,如測量體重和計算BMI,就像是從門縫裡窺探一間房子的狀況,只能看到片面。而這項跨國研究,則像是拿到了整間房子的詳細藍圖,讓我們看清了內部結構的真實風險。

研究人員運用了更精密的影像技術,如磁振造影(MRI),直接量化了參與者體內的脂肪分佈,特別是內臟脂肪的含量。同時,他們也透過MRI或超音波技術,精準測量了頸動脈壁的厚度——這是一個評估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也就是血管變硬、變窄的關鍵指標。

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清晰且一致:

  • 內臟脂肪與血管損傷直接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無論是在加拿大的6,760名參與者中,還是在英國的26,547名參與者中,內臟脂肪含量越高的人,其頸動脈血管壁也越厚。
  • 這種關聯性獨立於傳統風險因子:最令人警惕的是,即使在排除了年齡、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史和吸菸習慣等傳統心血管風險因素後,內臟脂肪與動脈損傷的關聯依然顯著。這意味著,內臟脂肪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子。
  • 風險量化驚人:研究人員估算,內臟脂肪較高的人,其心臟病風險可能增加19%至32%。這絕非小數字,其他研究早已證實,動脈健康哪怕是微小的改善,都能將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降低約16%。
  • 性別差異顯著:數據顯示,男性的平均內臟脂肪含量(82.8毫升)明顯高於女性(60.8毫升),其動脈損傷的程度也更為普遍。這或許能部分解釋為何男性在特定年齡層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高。

專業術語解釋:

  • 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一個常用的體重健康評估工具,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它簡單易用,但無法區分體重來自脂肪還是肌肉,也無法顯示脂肪的分佈位置。
  •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指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在動脈內壁上堆積,形成像粥一樣的斑塊,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並使血管管腔變窄。這是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

想像一下,兩位同樣身高170公分、體重65公斤的中年男性,他們的BMI同為22.5,落在完美的「標準」區間。A先生的脂肪主要儲存在皮下,腰圍相對較小;而B先生的脂肪卻大量堆積在腹腔內,形成了「啤酒肚」。根據這項研究,儘管他們在體重計上看起來一模一樣,但B先生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可能已經亮起了紅燈。

二、深層解讀:為什麼內臟脂肪是個「活躍的麻煩製造者」?

為什麼藏在肚子裡的脂肪,會對遠在頸部的血管造成傷害?這並非簡單的物理擠壓,而是一場複雜的生化風暴。內臟脂肪與我們熟悉的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也就是可以捏起來的「贅肉」)在生理功能上截然不同。

我們可以將皮下脂肪比喻為一個相對安靜的「倉庫」,主要負責儲存能量。而內臟脂肪則更像一個高度活躍的「化工廠」,它會持續不斷地製造並釋放各種有害的生化物質。

1. 它是全身性的「發炎中心」

當內臟脂肪過度堆積時,它會釋放出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這些微小的發炎信號分子會隨著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引發一種長期、低度的慢性發炎狀態。

  • 生活化比喻: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座平靜的城市,而過多的內臟脂肪就像一個不斷冒出濃煙的違章工廠。這些濃煙(發炎因子)飄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包括重要的交通要道——血管。久而久之,這些道路的牆壁(血管內皮)會被燻黑、腐蝕、變得脆弱,最終導致交通堵塞(血栓)。

這種慢性發炎是動脈粥狀硬化的關鍵驅動因素,它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吸引更多的膽固醇和免疫細胞前來「修補」,結果卻是越補越大洞,形成斑塊。

2. 它會擾亂你的新陳代謝系統

內臟脂肪的代謝活動極其旺盛,它會直接影響身體處理糖分和脂肪的方式。

  • 干擾胰島素功能:內臟脂肪釋放的某些物質會降低身體細胞對胰島素(Insulin)的敏感性,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胰島素是調控血糖的關鍵荷爾蒙,當它失靈時,血糖和血脂就會開始失控,進一步加速血管的損傷。
  • 改變膽固醇模式:它會促使肝臟製造更多「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時減少「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形成不利於心血管健康的血脂組合。

3. 它直接「毒害」肝臟

由於腹腔的血液循環系統特性,內臟脂肪分解出的脂肪酸和發炎物質,會直接經由肝門靜脈系統湧入肝臟。這就像是把一個垃圾處理廠蓋在了自來水廠的上游。

肝臟被迫處理這些過量的「毒素」,長期下來會導致脂肪肝(Fatty Liver)。研究發現,雖然脂肪肝也與心血管風險有關,但當控制了內臟脂肪的變數後,脂肪肝與動脈損傷的關聯性就減弱了。這暗示著,內臟脂肪可能是更根本的始作俑者,而脂肪肝更像是它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中的一環。

科學家推測,當我們身體的皮下脂肪「倉庫」儲存空間達到極限時,多餘的能量(卡路里)就會被迫轉移到不該去的地方——腹腔內,形成了內臟脂肪。這個「溢流理論」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即使四肢纖細,腹部卻不成比例地突出,這正是身體儲存系統失衡的警訊。

三、生活應用:如何擺脫「瘦胖子」陷阱,拆解隱形炸彈?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啟示是:我們需要超越體重計上的數字,轉而關注更深層次的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與代謝健康(Metabolic Health)。即使你的BMI正常,也絕不能掉以輕心。以下是你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指南:

短期行動方案:自我檢測與立即調整

  1. 測量你的腰圍與腰臀比

    • 腰圍:在肚臍的高度,水平測量一圈。根據國健署建議,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35吋),女性應小於80公分(31吋)。
    • 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用腰圍除以臀圍(繞臀部最突出點一圈的長度)。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應小於0.85。這是一個比單純腰圍更能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的簡單指標。
  2. 檢視你的飲食餐盤

    • 減少精緻糖與超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甜點、餅乾、泡麵、加工肉品等,是造成內臟脂肪堆積的頭號元兇。它們會快速拉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促進脂肪合成與儲存。
    •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來自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豆類、蔬菜和水果的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並有助於腸道健康,間接影響脂肪代謝。
    • 選擇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確保每餐都有足夠的蛋白質(魚、雞肉、雞蛋、豆製品),能提升飽足感並維持肌肉量。健康脂肪(橄欖油、堅果、酪梨、魚油)則有助於抗發炎。
  3. 動起來,今天就開始

    • 有氧運動是基礎: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是燃燒內臟脂肪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標是每週至少150分鐘。
    • 不要忽略力量訓練:重量訓練、深蹲、伏地挺身等肌力訓練,能增加肌肉量。肌肉是人體消耗熱量最主要的組織,肌肉量越高,基礎代謝率就越高,身體就越不容易堆積脂肪。

長期生活習慣調整:建立內在的健康防線

  1. 將運動融入生活

    • 與其追求偶爾一次的高強度訓練,不如建立持續的活動習慣。例如,用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午休時間散步15分鐘、將通勤的一部分改為騎自行車或步行。
  2. 管理壓力與睡眠

    • 長期壓力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水平升高,而皮質醇會促使脂肪往腹部堆積。練習冥想、瑜珈、深呼吸或從事有興趣的嗜好,都是有效的減壓方式。
    • 睡眠不足(每晚少於7小時)會擾亂調節食慾的荷爾蒙(飢餓素與瘦素),讓你更想吃高熱量食物,並降低新陳代謝。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至關重要。
  3. 定期健康檢查,並與醫師深入溝通

    • 下次健康檢查時,不要只關心體重和BMI。主動與醫師討論你的腰圍、血脂(特別是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等代謝指標。這些數據更能反映你的內在健康狀況。

潛在風險與注意事項: 請記住,這項研究揭示的是「關聯性」而非絕對的「因果關係」。然而,大量的醫學證據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過多的內臟脂肪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在開始任何新的飲食或運動計畫前,特別是如果你有慢性疾病,請務必諮詢你的醫師或專業營養師。

結論:健康,是一場由內而外的修行

體重計上的數字和鏡子裡的倒影,長久以來主導了我們對健康的評判。但這項涵蓋數萬人的大型研究,如同一記響亮的警鐘,提醒我們必須看得更深、更遠。

真正的健康,不是追求一個特定的體重數字,而是建立一個高效運作、低度發炎的內在環境。外表的纖瘦或許能帶來自信,但唯有減少那圈看不見的、包裹著臟器的脂肪,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抵禦心血管疾病的堅實盔甲。

這趟旅程無關節食或挨餓,而是一場關於選擇的修行:選擇天然的食物而非加工品,選擇活動身體而非久坐,選擇充足的睡眠而非熬夜。每多走一步路、每多吃一口蔬菜、每多睡一個小時,都是在為你最重要的器官——心臟和血管,進行一次溫和而有力的保養。

別讓「標準體重」成為你健康的隱形斗篷,從今天起,開始關注你身體內部的真實風景。


精準產品推薦

在調整生活方式的基礎上,一些特定的營養素研究顯示,對於促進心血管健康與維持良好代謝機能具有輔助作用。以下推薦幾款經過科學驗證的補充品,或可作為您健康計畫的有力支援。

  1. Life Extension, European Milk Thistle

    • 功效說明:水飛薊(Milk Thistle)中的活性成分水飛薊素(Silymarin),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傳統上用於支持肝臟健康。鑒於內臟脂肪對肝臟造成的直接負擔,維持肝臟的正常解毒與代謝功能至關重要。此配方結合了磷脂質,能顯著提高水飛薊素的生物利用率,幫助肝臟應對代謝壓力。
    • 適用對象:希望加強肝臟保健、經常外食、有飲酒習慣或關心代謝健康的人士。
    • 購買連結: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pr/life-extension-european-milk-thistle-120-softgels/63891?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折扣優惠。
  2. California Gold Nutrition, Omega-3 Premium Fish Oil

  3. Now Foods, Berberine Glucose Support

    • 功效說明:小檗鹼(Berberine)是一種從多種植物中提取的生物鹼,近年來因其在血糖與血脂代謝調節方面的潛力而備受關注。研究顯示,小檗鹼能活化AMPK(細胞能量調節的總開關),其作用機制類似於某些降血糖藥物,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支持健康的血糖水平,這對於打擊內臟脂肪所引發的代謝紊亂有正面幫助。
    • 適用對象:關心血糖穩定、有胰島素阻抗疑慮、或希望優化新陳代謝的人士(使用前請諮詢醫師,特別是正在服用藥物者)。
    • 購買連結: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pr/now-foods-berberine-glucose-support-90-softgels/78953?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1. De Souza, R. J., Pigeyre, M., et al. (2025).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nd hepatic fat as determinant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ommunications Medicine, Nature Portfolio. doi:10.1038/s43856-025-01123-y. Published October 17, 2025.
  2. StudyFinds Analysis. (2025, October 23). Organ-Hugging 'Skinny Fat' Puts Health At Risk In People With Normal BMI. StudyFinds.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ip Ratio: 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4.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UK. What is visceral fat?
  5.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he Nutrition Source: Visceral Fat.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