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密:腸道藏有「第六感」?這個新發現或將徹底改變我們對食慾與體重的認知
Share
科學家揭密:腸道藏有「第六感」?這個新發現或將徹底改變我們對食慾與體重的認知
您是否曾感到困惑,為何有些人似乎天生擁有「吃不胖」的體質,而有些人卻總是在與體重和食慾的拉鋸戰中掙扎?我們長久以來習慣將食慾歸因於大腦的意志力或胃部的飽足感,但如果答案遠比這更為複雜,甚至深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呢?
近期,一篇發表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重磅研究,為這個古老謎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由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科學家領銜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身體感知能力——他們稱之為「神經生物感」(neurobiotic sense)。這個位於我們結腸中的「第六感」,竟然能讓身體即時偵測腸道細菌的信號,並在數秒內向大腦發出指令,精準地控制我們「何時該停止進食」。
這項發現不僅挑戰了我們對人體運作的傳統理解,更揭示了一條從腸道微生物直通大腦神經的超高速公路。當這條溝通渠道失靈時,實驗中的小鼠便會攝取更多食物,體重也隨之顯著增加。這是否意味著,解開肥胖、飲食失調,甚至代謝性疾病謎團的鑰匙,就藏在我們腸道內數以萬億計的微小夥伴身上?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突破性研究的核心事實,從專業角度解讀其深遠意義,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日常建議,幫助您更好地「傾聽」來自腸道的聲音。
解構「神經生物感」:從細菌到大腦的秒速通訊
要理解這個新發現的「第六感」如何運作,我們必須先認識幾個關鍵角色。這場體內精妙對話的核心,源自於腸道細菌、一種特殊的腸道細胞,以及一條連接腸道與大腦的關鍵神經。
關鍵信號:細菌的「通用語言」——鞭毛蛋白
這一切始於一種名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蛋白質。想像一下細菌的微小尾巴,那根像鞭子一樣幫助它們在腸道環境中游動的結構,就是由鞭毛蛋白構成的。由於幾乎所有細菌都共享這種古老的分子結構,經過數百萬年的共同演化,我們的腸道系統已學會將其辨識為一種通用的「細菌存在信號」。這就像是一種細菌世界的通用語言,我們的身體早已學會了竊聽。
接收天線:結腸中的「神經足細胞」
根據杜克大學團隊的研究,由迪亞哥·博奧克斯(Diego Bohórquez)與瑪雅·凱爾貝勒(M. Maya Kaelberer)博士領導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結腸內壁分佈著一種特化的細胞,名為神經足細胞(Neuropod cells)。這些細胞不僅僅是腸壁的普通建材,它們更像是高度敏感的「感測器」。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胞表面帶有一種稱為**類鐸受體5(Toll-like receptor 5, TLR5)**的蛋白質,其功能就像是專門接收鞭毛蛋白信號的「分子天線」。
數據顯示,結腸中負責分泌**PYY激素(Peptide YY)**的神經足細胞裡,約有57%都帶有TLR5接收器,這是整個腸道中濃度最高的區域。PYY激素是一種我們已知的、能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這項發現首次將細菌的信號分子(鞭毛蛋白)、腸道細胞的接收器(TLR5),與飽足感荷爾蒙(PYY)直接聯繫在一起。
溝通途徑:一條名為「迷走神經」的生物高速公路
當細菌的鞭毛蛋白與神經足細胞上的TLR5接收器結合時,奇妙的連鎖反應就此觸發:
- 信號接收:神經足細胞「捕獲」了鞭毛蛋白。
- 荷爾蒙釋放:細胞立即釋放出PYY飽足感荷爾蒙。
- 神經啟動:釋放出的PYY荷爾蒙並非緩慢地進入血液循環,而是直接刺激鄰近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纖維。
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分佈最廣的腦神經之一,它就像一條連接內臟與大腦的生物資訊高速公路。一旦被啟動,它能在幾分之一秒內將「該停止進食了」的信號從結腸直接傳遞到腦幹的食慾控制中心。這是一個極其迅速、精準的物理神經迴路,而非過去我們所理解的、需要數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起效的血液荷爾蒙系統。
實驗證據:失去「第六感」的小鼠吃得更多
為了驗證這套系統的真實功能,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精巧的基因工程實驗。他們培育了一種特殊的小鼠,其體內僅有PYY神經足細胞上的TLR5接收器被「關閉」,而身體其他部位的TLR5功能則完全正常。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透過精確度高達0.01克的自動化餵食監測系統,科學家發現:
- 食量增加:與正常小鼠相比,這些失去「細菌感應能力」的基因改造小鼠,每一餐都吃得更多,進食時間也更長。
- 體重上升:無論雄性或雌性,這些小鼠的體重都出現了顯著的增加。
這項結果有力地證明,這個「神經生物感」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扮演著天然「煞車」的角色,為每一餐的食量劃下健康的句點。
重要區別:與免疫反應無關的獨立系統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感應系統完全獨立於我們熟知的免疫反應。一般來說,身體偵測到細菌分子時,常會引發炎症等免疫反應。然而,當研究人員阻斷免疫信號通路時,小鼠的進食行為並未改變。同時,那些缺乏細菌感應系統的小鼠,也並未表現出任何腸道發炎或免疫失調的跡象。這表明,「神經生物感」是一種純粹的感知與行為調節機制,而非免疫防禦的一部分。
甚至,研究還發現,即使在完全無菌環境下飼養的**無菌鼠(Germ-free mice)**體內,直接給予鞭毛蛋白分子,依然能有效減少牠們的食量。這再度證明,啟動這套系統的關鍵是細菌的「分子信號」,而非活生生的細菌本身。研究人員也觀察到,在進食後,結腸中的鞭毛蛋白水平會自然升高,這說明該系統能即時反映消化過程中細菌的活躍程度,從而幫助限制後續的食物攝取。
腸腦軸線的再定義:超越傳統荷爾蒙理論的革命性視角
這項研究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我們對**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的理解。腸腦軸線這個概念,指的是腸道與大腦之間持續的雙向溝通網絡,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認知乃至健康。過去,我們對這條軸線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幾個較為緩慢的途徑上:
- 荷爾蒙途徑:腸道細胞分泌荷爾蒙(如PYY、GLP-1、飢餓素Ghrelin等),這些荷爾蒙進入血液循環,經過一段時間後抵達大腦,產生影響。這好比是「郵政系統」,信息傳遞需要時間。
- 免疫途徑: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影響免疫細胞,這些免疫信號再間接傳遞給大腦。這像是「外交途徑」,過程複雜且間接。
- 代謝物途徑:細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s)等代謝物,可以透過血液或直接作用於腸道神經,影響大腦。
然而,杜克大學的發現揭示了一條全新的、前所未知的溝通渠道——直接神經感覺途徑。這條途徑的性質是革命性的:
- 速度:它的反應速度是以「秒」為單位計算的。這就像是從「郵政信件」升級到了「光纖網路」。當您正在用餐時,腸道細菌的活動變化能即時轉化為神經信號,告訴大腦「夠了」,從而精準地終結一餐的份量。這解釋了為何我們有時會在進食過程中,突然感覺到飽足感。
- 性質:它是一種「感覺」(Sense),而非單純的生理反應。就像我們的眼睛感知光線、鼻子感知氣味一樣,我們的結腸擁有一套完整的感知系統,用來「感知」微生物世界的存在。這是名副其實的「第六感」,讓我們能夠與體內的共生微生物和諧共存,並根據牠們的狀態調整自身行為。
- 精準度:信號直接作用於迷走神經,這是一條點對點的精準線路。相比於瀰漫在血液中的荷爾蒙,這種神經信號的目標更明確,干擾更少,能實現更高效的調節。
我們可以將其與已知的食慾調節荷爾蒙進行比較。例如,由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Leptin),主要反映的是身體長期的能量儲備狀態,其調節作用是慢性的。而由胃部分泌的飢餓素(Ghrelin),則在餐前升高,驅動我們尋找食物。新發現的「神經生物感」則填補了一個關鍵的空白:它提供了一種**餐中(intra-meal)**的即時飽足信號,讓我們知道何時該放下筷子。
這個革命性的視角,也為理解一些現代疾病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患者常常感到內臟過度敏感。這是否可能與這條神經感覺通路的異常活化有關?此外,腸道菌群失調已被證實與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相關,這條快速的腸腦通訊線路,或許在其中扮演了比我們想像中更重要的角色。
傾聽腸道的聲音:培養「第六感」的日常實踐指南
雖然直接調控「神經生物感」的藥物或療法仍處於遙遠的未來,但這項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啟示:一個健康、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是這套精妙通訊機制正常運作的基石。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選擇,來「培養」並「傾聽」這個來自腸道的第六感。
以下是一些基於現代營養科學、能夠有效支持腸道健康的實務建議,它們能為您的「神經生物感」提供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
-
擁抱飲食多樣性
- 原理:不同的微生物偏好不同的食物。一個多樣化的飲食,特別是富含各種植物的飲食,能夠滋養更多種類的腸道細菌,從而建立一個穩定而富有彈性的微生物群落。這個群落能產生更多樣化的信號分子,為腸腦軸線提供豐富的資訊。
- 實踐:嘗試每週攝取30種以上的不同植物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不必一次吃很多,哪怕只是在沙拉中多加一種蔬菜,或是在燕麥中撒上不同的種子,都是有效的策略。
-
將纖維視為您的摯友
- 原理:膳食纖維,特別是益生元(Prebiotics),是腸道益菌的主要「糧食」。當益菌分解纖維時,它們會茁壯成長並產生有益的代謝物。一個被充分餵養的菌群,其活性和通訊能力自然更強。
- 實踐: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如燕麥、大麥、豆類、扁豆、蘆筍、洋蔥、大蒜、牛蒡和蘋果等。逐步增加纖維攝取量,並確保飲用足夠的水,以避免腸胃不適。
-
納入發酵食品
- 原理:發酵食品含有活的益生菌(Probiotics),即有益的細菌。直接補充這些益菌,有助於優化腸道菌群的組成,抑制壞菌生長。
- 實踐:在您的飲食中加入優格(無糖)、克菲爾(Kefir)、德國酸菜(Sauerkraut)、韓式泡菜(Kimchi)、康普茶(Kombucha)和味噌(Miso)等。選擇標示含有「活菌」或「益生菌」的產品。
-
練習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
- 原理:正念飲食強調專注於進食的過程,細嚼慢嚥,感受食物的質地與味道,並留意身體發出的飽足信號。這種做法給予了「神經生物感」這條高速公路足夠的時間來傳遞信號,並讓大腦有時間接收和處理它。
- 實踐:吃飯時關掉電視和手機,專心坐在餐桌前。每一口食物咀嚼20-30次,感受身體從飢餓到滿足的細微變化。當您感覺到約八分飽時,就停下來,給身體一些時間來確認是否真的飽了。
-
減少超加工食品的攝取
- 原理:超加工食品通常富含糖、不健康的脂肪和人工添加劑,同時缺乏纖維。這些成分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導致「壞菌」過度生長,從而可能干擾正常的腸腦通訊。
- 實踐:盡量選擇天然、完整的食物。學會閱讀食品標籤,避免含有過長、看不懂的化學成分列表的產品。自己動手做飯是控制飲食成分的最佳方式。
從實驗室到您的餐桌:未來體重管理的關鍵可能就在腸道中
杜克大學的這項研究,無疑是腸道科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它將我們對食慾的理解,從一個模糊的、以大腦為中心的模型,轉向了一個更為精確、以腸道為起點的「感覺」模型。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突破,它預示著未來體重管理和代謝疾病治療的潛在新方向。或許在未來,我們不再僅僅依賴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或減緩胃排空的手術,而是可以透過精準調節這條腸道神經感覺通路,來恢復身體自然的食慾控制能力。
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這項發現深刻地提醒我們,人體並非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與數萬億微生物共生的「超級生物體」。我們的一舉一動,特別是飲食選擇,都在與這些微小的夥伴進行著持續的對話。我們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場對話的品質。
雖然直接操控這個「第六感」的技術尚未問世,但我們可以從今天起,採取積極的行動來支持整個腸道生態系統的健康,這正是所有精密通訊的基礎。一個平衡、多樣化的腸道菌群是這一切的根本。為此,除了上述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特定的營養補充品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果您希望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妨在iHerb上搜索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
-
益生菌 (Probiotics)
- 功效說明:直接為腸道補充有益菌株,如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有助於優化腸道菌群的組成,維持健康的微生物平衡。一個平衡的菌群是「神經生物感」正常運作的先決條件。
- 適用對象:希望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支持消化健康及整體免疫功能者。
-
益生元 (Prebiotics)
- 功效說明:益生元如菊粉(Inulin)、果寡糖(FOS)是腸道益生菌的專屬「食物」。它們能促進益生菌的生長與活性,從而支持腸道產生健康的信號分子,強化腸腦軸線的溝通。
- 適用對象:希望從根本上滋養自身腸道菌群,提升腸道環境健康度的族群。
-
L-谷氨酰胺 (L-Glutamine)
- 功效說明:L-谷氨酰胺是腸道細胞(包括承載「第六感」的神經足細胞)首選的能量來源。它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與健康。一個結構完整的「家」,才能讓這些重要的感應細胞發揮最佳功能。
- 適用對象:關注腸道屏障健康,希望支持腸道細胞修復與功能的人士。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優惠。
資料來源:
- Kaelberer, M.M., et al. (2025). "A gut sense for a microbial pattern regulates feeding". Nature.
- StudyFinds Analysis. (2025, July 23). "Scientists Discover ‘Sixth Sense’ In The Gut That Controls How Much We Eat". Study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