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的飲食迷思: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揭開越南最新研究的驚人真相


糖尿病患的飲食迷思: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揭開越南最新研究的驚人真相

作者:專業營養顧問 |

你的飲食習慣,真的正確嗎?許多人一聽到「糖尿病」,直覺聯想就是「少吃一點」或「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彷彿讓飲食控制變成了一場嚴苛的苦行。你是否也曾想過,只要控制總熱量,或是避開含糖食物,血糖就能乖乖聽話?然而,事實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複雜。

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位長輩為了控制血糖,三餐只吃少量白飯配青菜,深信這樣就能維持健康,結果血糖依然起起伏伏;或者,一位中年朋友為了減重,開始執行極低碳飲食,體重確實下降,但血糖控制卻未見起色。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經驗背後,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飲食盲點?

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營養學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重量級研究,揭示了越南老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現況,其結果可能顛覆你的認知。這份研究不僅量化了飲食與血糖的關聯,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光有知識卻沒有實際行動,對糖尿病管理毫無助益。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剖析這篇研究的核心發現,並將其轉化為你我都能理解、應用於生活的具體建議。

揭開越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秘密:一場跨越國界的實證之旅

這項名為「越南老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時飲食攝取與其營養知識及行為的關聯性」的研究,由越南太原醫藥大學的Duong Thuy Thi Truong等人於2025年發表(DOI: 10.3389/fnut.2025.1602979)。該研究採用橫斷面調查設計,對來自越南永安市醫療中心的355名老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全面評估,旨在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營養知識與行為,並探討這些因素與血糖控制指標(如糖化血色素 HbA1c)之間的關係。

研究核心發現:超乎想像的數字真相

研究團隊採用24小時飲食回憶法(24-h dietary recall)來記錄受試者的飲食內容,並透過結構化問卷評估其營養知識與行為。結果顯示,不同體重狀態的患者,其飲食模式存在顯著差異:

  • 總熱量攝取:超重/肥胖組的患者每日總熱量攝取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組(1,331.1千卡/天 vs. 1,104.9千卡/天,P < 0.001)。這項發現直接挑戰了「瘦子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刻板印象,因為研究中甚至發現體重正常的患者攝取量最低。
  • 宏觀營養素攝取:超重/肥胖組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以及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上,均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組。這證實了體重較重的患者普遍攝取了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素。
  • 營養知識與行為:最令人震驚的發現莫過於此。高達51%的超重/肥胖患者被歸類為「營養知識貧乏」(Poor nutritional knowledge),而正常體重組的此一比例僅為19%。同樣地,超重/肥胖患者的「飲食行為不佳」(Poor dietary behavior)比例也高達51%。這強烈暗示,體重問題與對飲食缺乏正確理解和實踐能力有著緊密關聯。

數據背後的專業解讀:當數字會說話

這份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某些「反常」的數據關聯性,這些發現需要從專業角度深入剖析:

  • 總熱量與糖化血色素(HbA1c)的正向關聯:研究證實,能量攝取量越高,HbA1c值就越高(β = 0.15,P = 0.049)。這項發現並不意外,過多的熱量,無論來自何種營養素,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能量,如果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最終將導致血糖升高,增加胰島素阻抗,長期下來影響HbA1c值。
  • 碳水化合物與HbA1c的負向關聯:這項數據看似與我們的常識相悖,因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通常會導致血糖飆升。然而,研究卻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HbA1c呈現負相關(β = -0.60,P = 0.049)。這該如何解釋?
    • 碳水化合物的品質差異:我們必須區分「好碳水」與「壞碳水」。這份研究雖然未進一步分析,但越南傳統飲食中,除了米飯,也包含大量的蔬菜、水果和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能減緩葡萄糖吸收,穩定血糖。因此,這裡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更多指的是這類複合碳水化合物,而非精緻澱粉或含糖飲料。
    • 飲食回憶偏差:另一個可能性是低估報告。在許多飲食調查中,特別是針對特定疾病患者,他們可能因為「社會期望」或「記憶模糊」而選擇性低報自己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那些被認為「不健康」的食物。這種偏差可能扭曲了最終的數據關聯性。
  • BMI與HbA1c的負向關聯:另一個令人費解的發現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HbA1c反而越低(β = -0.15,P = 0.029)。這似乎與我們的普遍認知相違背,但專業解讀有其道理:
    • 「先」被篩選出的患者::這份研究的受試者是已經在醫療中心接受治療的患者。BMI較高的患者,可能因為體重問題而被醫生給予更、更密集的飲食衛教與管理。相較之下,BMI正常的患者,可能因其「看起來健康」而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導致他們在飲食行為上更加放鬆,最終使得血糖控制不佳。
    • 代謝差異與用藥影響:不同個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存在差異,且用藥種類和劑量也會影響血糖。這項橫斷面研究無法排除這些變因的影響,因此不能簡單地將高BMI與低HbA1c畫上等號。

綜合以上,這份研究的核心啟示是: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看單一指標或營養素。飲食是一張複雜的網,碳水化合物的「質」、熱量的「總和」、甚至對飲食的「理解」「實踐」,都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從理論到實踐:如何將研究發現融入生活?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以下是根據研究發現,為台灣民眾量身打造的實用建議,讓理論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1. 檢視你的「隱藏熱量」

研究發現超重/肥胖患者的總熱量攝取顯著偏高,這點在台灣同樣常見。許多人以為自己吃得不多,卻忽略了隱藏的熱量來源。

實踐建議:試著記錄你一天的飲食,不只記錄吃了什麼,也記錄烹調方式和飲料種類。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正是你血糖與體重失控的元兇。

2. 重新認識碳水化合物: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這份研究對碳水化合物的發現,提醒我們關注「碳水化合物的質量」

實踐建議:「少量多餐」「晚餐不吃澱粉」等舊觀念中解脫出來,改為「吃對澱粉」。在餐盤中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比例,尤其是在每一餐中加入足夠的綠色蔬菜。

3. 強化你的營養知識與行為:從「知道」到「做到」

研究指出,超重/肥胖患者的營養知識貧乏和行為不佳是普遍現象。這代表,知識與行動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實踐建議:不要試圖一次改變所有習慣。從最簡單的一步開始:例如,這週開始將白米飯換成糙米,下週開始練習閱讀食品標示。當你將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行動,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1. 尋求專業協助

(營養師、醫師)

2. 制定個人化餐盤計畫

(全穀、蛋白質、蔬菜)

3. 落實每日飲食紀錄

(手機App、手寫日記)

專業總結與營養素推薦:用科學支持你的健康之路

這項研究再次證實,第二型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是一場知識、行為與生理相互作用的複雜戰役。單純的「少吃」「戒斷」並非長久之計,更重要的是理解食物的本質,並將正確的營養知識內化為可持續的日常行為。特別是對於超重/肥胖的患者,他們更需要針對性的營養教育與行為干預,以填補知識與實踐的巨大鴻溝。

研究中的意外發現,如高碳水攝取與低HbA1c的關聯,雖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限制而產生偏差,但也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壞東西」。關鍵在於來源與品質,這與營養學界推崇的低升糖指數(GI)飲食等概念不謀而合。這些飲食模式的核心,正是鼓勵攝取大量蔬菜、全穀物、健康脂肪與優質蛋白質,以達到長期穩定的血糖控制。

為此,除了從日常飲食中著手,透過適當的營養素補充,也能為糖尿病管理提供額外支援。以下精選兩種與血糖、胰島素敏感性息息相關的營養素,幫助你從根本改善身體代謝機能。

1. 鉻 (Chromium)

功效說明:鉻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主要作用是強化胰島素功能。它能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形成鉻調素(chromodulin),幫助胰島素更有效地將葡萄糖從血液中送入細胞內,作為能量使用。簡單來說,鉻就像是協助胰島素工作的「得力助手」,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幫助穩定血糖。

適用對象: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阻抗高或飲食不規律者。

產品推薦:iHerb有許多優質鉻補充品,建議選擇吡啶甲酸鉻(Chromium Picolinate),這是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形式之一。

購買iHerb官方產品: 立即購買並享iHerb優惠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2. 魚油 (Fish Oil)

說明: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特別是EPA和DHA。這些脂肪酸具有強大的抗發炎作用。研究顯示,慢性發炎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補充魚油,能有效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改善胰島素作用,進而幫助血糖控制。此外,魚油也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能同時預防多種併發症。

適用對象:有胰島素阻抗問題、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飲食中較少攝取深海魚類者。

產品推薦:選擇高濃度的Omega-3魚油,並注意EPA+DHA的含量。

購買iHerb官方產品: 立即購買並享iHerb優惠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後記

這份研究揭示,面對糖尿病,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知識與行動。正如一位智者所言:「健康不是一瞬間的奇蹟,而是日積月累的習慣。」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學習更聰明地吃,而非更辛苦地節食。當你將科學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你會發現,掌握健康其實並不難。

資料來源

  • 原論文: Duong Thuy Thi Truong et al. (2025). 24-h dietary int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utritional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in olde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Vietnam. Frontiers in Nutrition, 12:1602979.
  • 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 2024指引: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023).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47(Suppl_1):S1–4.
  • 醫養治療綜述: Razaz, J., et al. (2019). The health effects of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by dietitia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imary Care Diabetes, 13:399–408.
  • 相關研究: Tran, H. et al. (2024). Barriers to dietary adherence among vietname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hospita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haiphong. J Public Health Dev, 22:39–53.
  • 社會與飲食行為: Kurnia, A. et al. (2022).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behaviour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Rural Indonesia. J ASEAN Fed Endocr Soc, 37:60–4.
  • 飲食品質與糖尿病風險: Ley, S., et al. (2016). Changes in overall diet quality and subsequent type 2 diabetes risk: three U.S. Prospective Cohorts. Diabetes Care, 39:2011–8.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