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動越胖的驚人真相:最新研究揭示,肥胖元兇並非懶惰,而是你吃的食物
Share
越動越胖的驚人真相:最新研究揭示,肥胖元兇並非懶惰,而是你吃的食物
當我們談論體重增加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那句老生常談的口號:「少吃多動」。數十年來,這個簡單的公式主宰了公共衛生宣傳、健身產業論述,甚至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認知。但如果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從根本上就是一場誤會呢?如果我們日益膨脹的腰圍,其真正的罪魁禍首並非我們在沙發上花了太多時間,而是潛藏在我們餐盤中的隱形敵人?
一項由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主導,發表於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全球性研究,對這個傳統觀念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這項研究橫跨全球34個不同族群、涵蓋超過4,200名成年人,從坦尚尼亞的狩獵採集者到挪威的辦公室職員,其研究結果不僅令人驚訝,更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抗全球肥胖危機的策略。研究發現,已開發國家的居民,例如美國人,每日燃燒的總熱量實際上比生活在傳統社會中的人們還要多。然而,我們的肥胖率卻遙遙領先。
這個矛盾的現象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既然我們動得並不少,消耗的熱量甚至更多,為什麼我們的體重卻持續攀升?答案,似乎不在於我們的運動量,而在於我們食物的「品質」。本文將深入剖析這項顛覆性研究的細節,揭示數據背後的真相,並從營養科學與公共衛生的角度,探討為何將焦點從計步器轉向食品標籤,才是掌握體重管理主導權的關鍵。
數據背後的事實:一場顛覆傳統認知的全球能量消耗研究
要準確理解這場肥胖辯論的轉折點,我們必須先深入了解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這項研究的嚴謹性與廣度,是其結論之所以具備如此震撼力的基礎。
研究團隊採用了被譽為能量代謝測量「黃金標準」的雙標水法(Doubly Labeled Water)。這是一種精密的追蹤技術,受試者會飲用含有無害同位素(身體水分的自然變體)的水。在接下來的7到14天裡,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尿液樣本中這些同位素的衰減速度,能夠極其精確地計算出受試者在真實生活環境中每日的總能量消耗(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誤差極小。這種方法遠比依賴穿戴式裝置或自我報告的活動日誌來得準確。
驚人發現一:已開發國家居民的總熱量消耗更高
傳統假設認為,隨著經濟發展,機械取代了體力勞動,人們變得越來越不活躍,因此每日消耗的熱量會隨之下降。然而,這項涵蓋了從狩獵採集、農耕社會到高度工業化社會等多元生活型態的數據,卻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根據《PNAS》發表的數據,研究明確指出,生活在經濟較發達國家的人們,其每日總熱量消耗實際上高於生活在開發中地區的人們。雖然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已開發國家居民普遍較高、較重的體型,但即使在校正了體重、肌肉量等因素後,這種差異依然存在。研究顯示,在調整體型差異後,已開發國家居民的能量消耗僅比開發中國家低約6%,這個微小的差距,遠遠不足以解釋兩者之間巨大的肥胖率鴻溝。
驚人發現二:體力活動水平並未隨經濟發展而顯著下降
另一個顛覆性的發現,是關於我們的活動量。研究人員預期會看到工業化社會的體力活動能量消耗(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顯著低於傳統社會。但數據顯示,事實並非如此。橫跨所有34個族群,研究發現「體力活動水平並未隨著經濟發展出現顯著改變」。這意味著,無論是坦尚尼亞的哈扎族人(Hadza)為了覓食而奔波,還是紐約的上班族下班後去健身房運動,他們在「非休息狀態」下消耗的能量總體上是相當的。
這項發現直接駁斥了「現代人因為懶惰而變胖」的流行論述。我們的生活方式確實改變了,但我們的身體總活動量似乎找到了一種平衡。
真正的分野:超加工食品的崛起
既然能量消耗的差異無法解釋肥胖問題,那麼焦點自然轉向了能量的「攝入端」。在研究中能夠取得飲食數據的25個族群裡,一個清晰的趨勢浮現出來:**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在飲食中所佔的比例,與體脂率呈現強烈的正相關。
所謂的超加工食品,指的是經過多重工業程序製造的食品,通常含有糖、鹽、脂肪、人工添加劑,且原料多為從完整食物中提取出的物質(如高果糖玉米糖漿、氫化油、分離蛋白等)。常見的例子包括含糖飲料、包裝零食、速食、冷凍即食餐點等。研究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其居民飲食中超加工食品的佔比就越高,而他們的體脂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研究人員推斷,由於研究期間受試者的體重保持穩定,這意味著他們的熱量攝入與消耗大致持平。因此,已開發國家居民較高的熱量消耗,必然伴隨著同樣高的熱量攝入。而驅動這種高攝入的,很可能不是食物的「總量」本身,而是食物的「品質」——也就是超加工食品的特性所致。
從營養科學到公共衛生:解構「超加工食品」的肥胖陷阱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將肥胖問題的焦點從個人行為(運動不足)轉移到更宏觀的系統性問題(飲食環境)。要理解為何超加工食品具有如此強大的致胖潛力,我們需要從營養科學和公共衛生的角度進行深度剖析。
營養科學視角:超加工食品如何操縱我們的身體
超加工食品不僅僅是「空有熱量」的食物,它們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似乎能巧妙地繞過人體自然的能量調節機制。
-
食物基質(Food Matrix)的破壞與熱量吸收效率: 天然的完整食物(如一顆蘋果、一塊牛排)擁有複雜的「食物基質」,我們的消化系統需要消耗相當的能量來分解這些結構,才能吸收其中的營養。這個過程被稱為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約佔每日總能量消耗的10%。然而,超加工食品在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其天然的食物基質已被徹底破壞。它們質地柔軟、易於咀嚼和消化,這意味著身體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吸收其中的熱量。換句話說,同樣標示為100大卡的超加工餅乾和100大卡的杏仁,前者被人體吸收的「淨熱量」可能遠高於後者。
-
蛋白質槓桿假說(Protein Leverage Hypothesis): 這個理論認為,人類(以及許多動物)會持續進食,直到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基本需求為止。超加工食品的特點之一是「高熱量密度,低營養密度」,它們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但蛋白質含量極低。當人們的飲食主要由這些食物構成時,為了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他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遠超身體所需的總熱量,導致能量過剩並以脂肪形式儲存。
-
干擾飽足感信號: 超加工食品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極樂點(Bliss Point)」——糖、鹽、脂肪的完美結合,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腦的獎勵中樞,讓人產生愉悅感並渴望更多。這種「超適口性(Hyper-palatability)」會壓倒身體自然的飽足感信號。此外,它們通常缺乏膳食纖維和水分,這兩者是產生飽足感的關鍵物理因素。因此,人們很容易在感覺到飽足之前,就已經吃下了大量的超加工食品。
-
對腸道菌群的負面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與新陳代謝、體重調節密切相關。富含纖維的天然食物是益生菌的養料,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生態。相反,超加工食品缺乏纖維,且其中的人工添加劑(如乳化劑、人工甜味劑)可能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引發低度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和脂肪儲存。
公共衛生視角:從指責個人到檢討環境
這項研究的最大貢獻,或許是為公共衛生領域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來重新框架肥胖問題。長期以來,「個人責任論」主導了論述,將肥胖歸咎於個人的意志力薄弱或懶惰。然而,當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的人類活動量並無顯著下降時,這種指責便顯得蒼白無力。
問題的核心轉向了我們所處的致胖環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在這個環境中:
- 可及性:超加工食品無處不在,從超市、便利商店到加油站,它們的供應遠比新鮮的天然食物更為廣泛。
- 可負擔性:由於政府補貼和工業化的高效率生產,超加工食品的價格往往遠低於新鮮蔬果、肉類。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來說,它們常常是更現實的選擇。
- 市場行銷:食品工業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廣告行銷,將超加工食品與快樂、便捷、家庭時光等正面形象連結起來,尤其針對兒童和青少年。
在這樣的系統性壓力下,單純呼籲「多運動」無異於治標不治本。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對抗肥胖需要超越個人層面,轉向政策干預,例如考慮對含糖飲料徵稅、限制不健康食品的廣告、推廣營養教育,以及改善新鮮食物的供應鏈,讓健康選擇成為更容易的選擇。
智取肥胖:在現代飲食環境中,我們該如何自處?
儘管系統性問題需要宏觀政策來解決,但作為個人,理解了肥胖的真正驅動因素後,我們依然可以採取更聰明、更有效的策略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這不再是一場與體重計上數字的盲目戰爭,而是一場關於飲食智慧的修行。
-
核心轉變:從計算卡路里到重視食物品質 與其執著於計算每一餐的卡路里,不如將精力放在辨識和選擇「食物的來源」。優先選擇原型食物(Whole Foods)或最低加工程度食物(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是:它看起來是否像它在自然界中的樣子?例如,選擇一顆完整的馬鈴薯,而不是一包洋芋片;選擇一塊雞胸肉,而不是雞塊。
-
學習成為「食品偵探」:如何識別超加工食品 逛超市時,養成閱讀食品標籤的習慣。超加工食品通常有以下特徵:
- 長長的成分列表:通常包含五種以上的成分。
- 看不懂的成分:出現許多化學名稱或你不熟悉的添加劑(如乳化劑、增味劑、人工色素)。
- 含有工業化成分:如高果糖玉米糖漿、氫化植物油、麥芽糊精、分離大豆蛋白等。
- 誇張的健康聲稱:包裝上常標榜「低脂」、「富含維生素」,但這些營養素往往是額外添加進去的,而非來自天然食物本身。
-
採納「80/20法則」,追求可持續的健康 完全戒斷超加工食品對許多人來說不切實際,也可能引發飲食失調。一個更務實的策略是採納「80/20法則」。確保你80%的飲食由原型食物和最低加工程度食物構成,剩下20%的空間可以留給一些彈性,讓你享受社交聚餐或偶爾的零食,而不會產生罪惡感。這種平衡的方式更容易長期堅持。
-
重新定義運動的角色:它是健康的基石,而非減重的唯一工具 這項研究絕不是說運動不重要。恰恰相反,規律運動對於心血管健康、心理健康、骨骼密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以及維持長期的新陳代謝健康至關重要。我們需要調整的是對運動的「期望」。不要將運動視為懲罰或彌補不健康飲食的手段。把它看作是滋養身體、提升生活品質的必要投資。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能有效地幫助你減輕體重,而規律的運動則能確保減掉的是脂肪而非肌肉,並讓你擁有一個功能更強大、更有活力的身體。
重新定義健康:從食物源頭掌握體重管理的主導權
總結來說,杜克大學這項里程碑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指引:全球肥胖危機的根源,更多地在於我們飲食內容的劇烈轉變,而非活動量的減少。超加工食品的泛濫,以其獨特的致胖特性,正在重塑我們的身體和健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場思維上的革命,將重心從單純的「能量平衡」轉向對「食物品質」的深刻理解。
這場革命的核心,是奪回對我們餐盤的主導權。雖然改變整個飲食環境需要時間和政策推動,但個人的覺醒和選擇是這一切的起點。當我們開始優先選擇滋養身體的原型食物,而非僅僅填飽肚子的加工產品時,我們不僅是在為自己的體重負責,更是在為長遠的健康投資。
在調整飲食結構、擁抱更健康生活方式的過程中,一些經過科學驗證的營養素,可以作為輔助策略,幫助我們的身體更好地應對現代飲食帶來的挑戰,支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
基於本文的分析,以下幾種營養素或可作為您在iHerb上搜索的關鍵字,它們與改善新陳代謝和應對加工食品影響息息相關:
-
吡啶甲酸鉻 (Chromium Picolinate)
- 功效說明:鉻是維持正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的必需微量元素。吡啶甲酸鉻是生物利用率較高的形式,它能增強胰島素的作用,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平穩的血糖能有效減少因血糖劇烈波動而引發的對甜食和超加工食品的強烈渴望。
- 適用對象:希望改善血糖控制、減少對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渴望的人士。
-
小檗鹼 (Berberine)
- 功效說明:小檗鹼是一種從多種植物中提取的生物鹼,近年來因其強大的代謝調節功能而備受關注。它能活化體內的AMPK(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這是一個調節能量代謝的關鍵開關。研究顯示,小檗鹼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血脂,其效果有時被拿來與處方藥物相比較。
- 適用對象:關注代謝症候群風險、希望提升新陳代謝效率、或尋求天然方式輔助血糖血脂管理的人士。
-
膳食纖維 (Fiber)
- 功效說明:膳食纖維是超加工食品中最缺乏的關鍵營養素。補充優質的膳食纖維(如洋車前子殼、菊粉、燕麥β-葡聚醣)能帶來多重益處:增加飽足感,從而自然減少總熱量攝入;減緩糖分吸收,幫助穩定血糖;作為益生元,滋養健康的腸道菌群,改善消化和整體代謝健康。
- 適用對象:日常飲食中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希望增強飽足感、改善腸道健康及便秘問題的所有人。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 McGrosky, A., Luke, A., Pontzer, H., et al. (2025). "Energy expenditure and obesity across the economic spectr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The Doubly Labeled Water (DLW) Databas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 StudyFinds Analysis article: "Why Americans Keep Gaining Weight Despite Burning More Calories Than Ever", July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