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在感情世界裡,「物以類聚」這句話或許不僅適用於性格與興趣,還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領域。根據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r》的跨國研究,國際團隊分析了來自台灣、丹麥與瑞典超過600萬對伴侶的數據,結果顯示:如果一方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另一方出現相同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隨機情況的預期。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對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估算模式,並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因為我們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伴侶,還是長時間相處使彼此的心理狀態趨同?抑或兩者皆兼而有之?


全球三地橫跨世代的大規模調查

這項由范某某(Fan et al.)領銜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樣本規模最大、且跨文化比較的配偶精神疾病相關性分析。研究團隊檢視的九類精神疾病包括:

  •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憂鬱症(Depression)
  •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 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一致性跨文化特徵

儘管台灣、丹麥與瑞典在文化背景、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卻顯示這些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三地「高度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spousal correlation(配偶相關性)現象,在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教育程度及物質使用等領域早已有所觀察,而本研究將其範疇延伸至精神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在國別差異上較為突出,例如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及厭食症在三國中相關性幅度有所不同,提示可能受社會認知與醫療診斷率影響。


專業解讀:三大因素交互作用

從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配偶間精神疾病相關性背後可能涉及三大關鍵機制:

  1. 相似性擇偶(Assortative mating)
    這是指人們傾向與在性格、價值觀甚至心理特質上與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原因可能包括溝通容易、生活習慣契合,甚至相似的情緒反應模式帶來的熟悉感。

  2. 社會與地理限制
    我們的交友圈與擇偶對象常由教育背景、職業環境、社會階層及地理位置所限,導致潛在伴侶群體本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 共同生活導致的同化效應
    長期共享生活空間意味著共同面對壓力源(如經濟、育兒、人際衝突)、生活節奏及健康習慣。慢性壓力或生活模式可能影響雙方的心理健康,使原本沒有症狀的一方逐漸出現類似困擾。

重要觀察:研究並未區分伴侶是否在罹患精神疾病前或後相識結婚,這意味著實際因果路徑仍需進一步釐清。然而,這三種機制極可能是疊加作用,而非單一因素主導。


當心理風險成為家族議題

研究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結果是:當雙親皆患同一精神疾病時,子女罹患該疾病的風險顯著升高。這不僅可能出自基因遺傳,也包含了家庭心理氛圍、教養方式與行為示範的影響。

許多遺傳學研究默認人類交配模式接近隨機,但本研究顯示,精神疾病患者與相似病史對象配對的比例較高,這將影響基因貢獻比例的計算,進而對精神疾病的致病模型與治療策略有深遠影響。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低估了非隨機配對的現實,可能會高估或低估遺傳風險對特定疾病的影響,誤導公共衛生政策或臨床預防計畫。


從數據到行動:伴侶與家庭的精神健康策略

對於已婚或同居伴侶而言,這項研究提供了幾個具體啟示:

  1. 心理健康篩檢要延伸至伴侶
    當一方被診斷出精神疾病時,另一方同樣應接受心理健康評估與諮詢。尤其在憂鬱症與焦慮症等普遍疾病中,及早介入可減少雙方惡性循環的風險。

  2. 共同建立減壓與情緒調適機制
    透過伴侶諮商(Couples therapy)、情緒覺察與壓力管理技巧,共同建立健康的溝通與支持系統,降低生活事件對精神健康的衝擊。

  3. 子女的預防性照護
    若雙親有精神疾病史,兒童精神健康追蹤與情緒教育應提前展開,降低遺傳與環境雙重影響的總體風險。

  4. 鼓勵開放且不污名化的對話
    精神疾病並非性格缺陷,而是值得被理解與支援的健康課題。家庭與社交網絡的支持,能有效提升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


研究背後的健康營養關聯與延伸思考

精神健康除了受心理社會因素與遺傳影響,長期營養狀況亦是一個關鍵變項。研究顯示,某些營養素與神經遞質(如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合成有密切關聯,進而影響情緒與認知功能。

以下為推薦的相關營養素關鍵字,讀者可於 iHerb 搜尋,作為輔助精神健康維護參考(非治療建議,應配合專業醫療):


(Omega-3 脂肪酸)
功效說明:EPA與DHA是腦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支持神經可塑性與抗發炎機制。多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補充Omega-3在憂鬱症患者中可改善情緒症狀。
適用對象:經常承受心理壓力、飲食中魚類攝取不足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 iHerb 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鎂 Magnesium)
功效說明:鎂參與300多種酵素反應,包括與腦部神經傳導及壓力反應相關的途徑。鎂缺乏與焦慮、睡眠障礙及情緒低落有顯著關聯。
適用對象:長期壓力族群、睡眠品質不佳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 iHerb 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B群維生素複合物)
功效說明:B1、B6、B9(葉酸)、B12等對神經遞質合成與能量代謝至關重要,缺乏時可能導致疲倦、情緒低落與專注力下降。
適用對象:飲食不均衡、經常疲倦或高壓工作者。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 iHerb 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85折至95折優惠。


核心收斂

這項跨國研究以超大樣本證實,伴侶間共享精神疾病的現象不僅存在,且跨文化、跨世代皆具一致性。這提醒我們:

  • 精神健康議題不能只看個體,必須納入伴侶與家庭系統。
  • 遺傳學與流行病研究需修正對「隨機配對」的假設。
  • 預防策略宜從整體家庭生活型態與社會支持網絡著手。

在一個高度互聯的世界裡,我們不只是彼此的情感依靠,也是彼此心理健康的影響者。理解並善用這份連結,或許是精神健康促進的關鍵。


資料來源:Fan et al., Nature Human Behavior (2025);採訪整理 David Nield 報導
ASCII 心智影響流程圖:


[相似性擇偶][伴侶共同生活][心理特質趨同][精神疾病相關性增加][子女遺傳與環境風險提升][公共衛生與遺傳研究需調整策略]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