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最新研究揭示:動物蛋白或可降低癌症風險,我們該如何解讀?

顛覆認知?最新研究揭示:動物蛋白或可降低癌症風險,我們該如何解讀?

長久以來,紅肉與動物性蛋白質在公眾健康論述中,幾乎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風險劃上等號。然而,一項令人驚訝的新研究,卻可能要顛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這篇發表於權威期刊的報告指出,攝取動物蛋白不僅與死亡風險增加無關,甚至可能對降低癌症相關死亡率有保護作用。這項發現無疑在營養學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餐盤中的蛋白質來源。究竟這份研究的可信度有多高?我們應該因此改變飲食習慣嗎?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並提供超越新聞表象的獨到見解。

紅肉的逆襲?一項引發熱議的營養學新發現

飲食指南與健康建議的演變,往往是一條充滿辯證與修正的漫長道路。近日,一份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主導的研究,再次點燃了關於蛋白質攝取的全球性辯論。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應用生理學、營養與新陳代謝》(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上,其核心結論直接挑戰了數十年來的主流觀點。

這項研究的核心在於分析蛋白質來源與長期健康之間的關係。過去,許多觀察性研究傾向於將高動物蛋白(特別是紅肉)的飲食模式與較高的死亡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聯繫起來。然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更精密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他們發現,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與全因死亡率(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並無顯著關聯。更令人意外的是,數據甚至暗示,較高的動物蛋白攝取量,可能與癌症相關死亡風險的輕微下降有關。

正如該研究的監督者,麥克馬斯特大學運動機能學系主任斯圖爾特·菲利普斯(Stuart Phillips)教授所言:「關於蛋白質的討論充滿了困惑——該吃多少、吃哪種、以及它對長期健康的意義。這項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視角,這對於任何試圖根據證據做出明智飲食決定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這番話點出了當代消費者在面對海量且時而矛盾的健康資訊時的普遍困境,也凸顯了這項研究試圖釐清真相的重要性。

研究細節:數據、方法與驚人結論

要評估一項研究的價值,我們必須深入其細節,檢視其研究設計、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的嚴謹性。這項引發關注的研究,其力量正來自於它堅實的方法學基礎。

數據來源與樣本規模

研究團隊使用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視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III)的龐大數據庫。NHANES是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型全國性調查,旨在評估美國成人和兒童的健康與營養狀況。本次分析納入了近16,000名19歲以上成年人的數據,如此龐大的樣本數為研究結果的統計顯著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先進的統計方法

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在於準確評估人們的長期飲食習慣,而非僅僅一兩天的飲食記錄。為了克服這一點,研究團隊採用了兩種被視為「黃金標準」的先進統計技術:

  1.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方法:這是一種複雜的統計模型,專門用於分析間歇性攝取的食物或營養素,能更準確地估算個體的「慣常攝取量」(usual intake),有效減少因每日飲食波動造成的測量誤差。
  2. 多變量馬可夫鏈蒙地卡羅(MCMC)模型:這是一種強大的模擬技術,能夠在處理複雜數據和多個變數時,提供更穩定和可靠的估計。

菲利普斯教授強調:「我們的分析必須使用最嚴謹、最頂尖的方法來評估慣常攝取量與死亡風險。這些方法讓我們能夠解釋日常蛋白質攝取的波動,從而更準確地描繪長期的飲食模式。」

核心研究發現

在運用上述精密方法分析數據後,研究團隊得出了以下幾個關鍵結論:

  • 無負面關聯:無論是總蛋白質、動物蛋白還是植物蛋白的攝取量,均未發現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或癌症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任何關聯。
  • 動物蛋白的潛在保護作用:當同時分析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的影響時,結果顯示,較高的動物蛋白攝取量與癌症相關死亡風險的「小幅但有意義的下降」有關。
  • 植物蛋白的影響:在模型中,植物蛋白對癌症死亡率的影響極小,這進一步凸顯了動物蛋白可能存在的保護效果。

這項研究由雅尼·帕帕尼古拉烏(Yanni Papanikolaou)擔任首席研究員,他總結道:「當我們同時考慮像這樣的觀察性數據和數十年的臨床試驗證據時,很明顯,動物和植物蛋白食物都能促進健康和長壽。」

撥開迷霧:從科學研究的批判性思維看懂背後真相

任何單一研究,無論其設計多麼嚴謹,都不應被視為最終的定論。作為一個有深度的讀者和健康的實踐者,我們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這項研究的意義與局限性。

1. 觀察性研究的本質:相關不等於因果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這類研究的長處在於能夠在大量人群中發現不同生活習慣(如飲食)與健康結果(如疾病或死亡)之間的關聯性(Correlation)。然而,它最大的局限性在於無法證明因果關係(Causation)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夏天冰淇淋的銷量和溺水事故的數量會同步上升,但我們不能說吃冰淇淋會導致溺水。真正的「因果」變數是炎熱的天氣,它同時促進了人們吃冰和游泳的行為。同理,這項研究發現了高動物蛋白攝取與較低癌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但不能直接斷定「吃動物蛋白可以防癌」。可能存在其他未被測量到的干擾變數(Confounding Variables)。例如,攝取足夠動物蛋白的人,可能同時也更注重運動、有更好的醫療條件,或是有其他未知的健康生活習慣,而這些因素才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真正原因。這在營養學上被稱為「健康使用者偏差」(Healthy User Bias)。

2. 資金來源的爭議:「牛」言可畏還是客觀呈現?

在原始新聞報導的評論區,有讀者尖銳地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這項研究由全國牛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 NCBA)資助。」

這是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資訊。由產業協會資助的研究,確實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資金偏誤(Funding Bias)**風險。公眾很自然會懷疑,研究結果是否為了迎合資助方的利益而被引導或美化。

然而,我們也需客觀看待研究團隊的聲明:「NCBA並未參與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或研究結果的發表。」在現代學術倫理規範中,透明地披露資金來源,並建立防火牆(即資助方不干預研究過程)是標準作業程序。頂尖的學術期刊在接受稿件時,也會對此進行嚴格審查。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最理性的態度是:

  • 提高警覺,而非全盤否定:資金來源是我們評估研究時的一個重要權重,它提醒我們要用更審慎的眼光去檢視其方法和結論。
  • 關注研究方法:正因為存在潛在偏誤的可能,我們更應該聚焦於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如前所述,本研究採用的NCI和MCMC方法確實是該領域的先進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結果的內部有效性。
  • 尋求多方印證:不應僅憑此單一研究就徹底改變飲食觀。我們需要觀察未來是否有更多來自不同資金來源、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如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能夠重複或印證相似的結論。

3. 宏觀飲食模式 vs. 單一營養素

現代營養科學越來越強調,我們應該關注整體的飲食模式(Dietary Pattern),而非過度聚焦於某個單一食物或營養素。一個人攝取較高的動物蛋白,他/她的整體飲食結構是怎樣的?是搭配了大量蔬菜、全穀物的「地中海式」高蛋白飲食,還是伴隨著高糖、高精緻澱粉和缺乏纖維的「西式快餐」飲食?這兩種模式對健康的影響截然不同。

該研究雖然控制了許多變數,但飲食模式的複雜性極難被完全量化。因此,將結論簡化為「多吃肉有好處」是危險的。一個更合理的推論可能是:在一個均衡、健康的整體飲食模式框架下,適量攝取高品質的動物蛋白,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帶來益處。

4. 蛋白質的品質與烹飪方式

「動物蛋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包含了魚肉、禽肉、雞蛋、乳製品以及紅肉(如牛、豬、羊肉)。不同來源的動物蛋白,其脂肪酸組成、微量營養素含量都大相逕庭。此外,烹飪方式也至關重要。高溫燒烤、油炸產生的**多環芳香烴(PAHs)異環胺(HCAs)**是已知的致癌物質,這與肉類本身是兩回事。一份水煮雞胸肉和一塊焦黑的炭烤牛排,對健康的影響顯然不能同日而語。

回歸餐桌:打造個人化的均衡蛋白質攝取策略

面對這樣一篇顛覆性的研究,我們不應陷入「極端肯定」或「極端否定」的二元思維。相反,它應該啟發我們以更智慧、更全面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飲食。以下是基於本研究分析以及廣泛營養學共識的實務建議:

  • 看全局,而非單點:不要因為一篇研究就徹底顛覆你的飲食結構。健康的關鍵在於長期的、整體的飲食模式。確保你的餐盤色彩豐富,包含大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健康的脂肪來源。
  • 蛋白質來源多樣化是王道:這項研究的結論,並非要我們放棄植物蛋白。植物蛋白(如豆類、堅果、種子)富含纖維、植化素和多種維生素,對健康益處良多。最理想的策略是實現蛋白質來源的多樣化,兼顧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從而獲得最全面的營養。
  • 重質而非重量:選擇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例如,優先選擇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去皮禽肉、雞蛋和優質乳製品。對於紅肉,則建議選擇瘦肉部位,並注意攝取頻率和份量。
  • 烹飪方式是關鍵:盡量採用蒸、煮、燉、烤等較溫和的烹飪方式,避免過度高溫的煎、炸、烤,以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
  • 個人化與傾聽身體:每個人的基因、活動量、健康狀況和消化能力都不同。最適合你的蛋白質攝取量和種類,需要透過觀察自身反應來進行微調。如果你在增加某種蛋白質攝取後感到精力充沛、恢復良好,那它可能適合你;反之,若感到消化不良或身體不適,則應適時調整。

總結與展望:營養科學的下一步與您的健康選擇

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這項研究,為動物蛋白在健康飲食中的角色提供了一個嶄新且值得深思的視角。它提醒我們,科學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持續進步的過程,昨日的「常識」可能會被今日的「新證」所挑戰。我們不應將其視為允許我們無節制大口吃肉的「免罪金牌」,而應將其看作一個契機,促使我們擺脫對單一食物的恐懼或迷信,轉而擁抱更全面、更均衡的飲食哲學。

在關於特定食物的爭論持續不休的同時,支持身體基礎系統的健康,如維持心血管系統的暢通與彈性、對抗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是所有健康策略的共同基石。一個健康的循環系統,能確保所有吃進來的優質營養素,無論是動物蛋白還是植物精華,都能被有效運送到全身各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基於此,以下幾種經過科學驗證的營養素,或可作為您日常保健的有力補充,您可以在iHerb等信譽良好的平台搜索相關關鍵字,找到高品質的產品。

雙黃酮複合物 (Diosmin Hesperidin Complex)

  • 功效說明:地奧司明(Diosmin)與橙皮苷(Hesperidin)是天然存在於柑橘類水果中的生物類黃酮。它們協同作用,有助於增強靜脈血管的張力,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同時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體液滲漏與組織發炎反應。多項臨床試驗已證實,它們能顯著改善靜脈曲張、痔瘡等循環不佳引起的症狀。
  • 適用對象:適合長時間久坐或久站、下肢感到沉重或腫脹、以及希望維護整體血管健康的族群。

Omega-3 脂肪酸 (Omega-3 Fatty Acids)

  • 功效說明:主要來自深海魚油的EPA與DHA,是人體必需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具有強大的抗發炎特性,能幫助平衡體內的發炎反應,這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同時也是維持大腦功能、眼睛健康和心臟規律跳動的關鍵營養素。
  • 適用對象:幾乎適用於所有成年人,特別是外食頻繁、較少攝取魚類、或關注心血管與大腦保健的人士。

葡萄籽提取物 (Grape Seed Extract)

  • 功效說明:葡萄籽富含一種名為「原花青素低聚物」(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 OPCs)的強力抗氧化劑。其抗氧化能力遠超過維生素C和E,能有效中和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包括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從而延緩老化,並支持心血管系統的健康。
  • 適用對象:希望增強抗氧化能力、保護皮膚彈性、以及維護心血管健康的族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 Papanikolaou, Y., Phillips, S. M., & Fulgoni III, V. L. (2025).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 usual intakes are not adversely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risk: an NHANES III analysis.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DOI: 10.1139/apnm-2023-0594.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