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治療的黎明曙光?科學家首度用皮膚細胞成功製造「可受精卵」

不孕症治療的黎明曙光?科學家首度用皮膚細胞成功製造「可受精卵」

您是否想過,身體上任何一片皮膚,未來可能蘊藏著創造新生命的鑰匙?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一項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突破性研究,正將這個夢想拉進現實。科學家們首度成功利用人類皮膚細胞的DNA,製造出功能正常的卵子,並使其成功受精、發育,為全球數百萬不孕症患者點燃了新的希望之光。

這項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臨床生物學家努里亞·馬蒂-古鐵雷斯(Nuria Marti-Gutierrez)領導的團隊所完成的研究,不僅僅是一次實驗室的成功,它更可能顛覆我們對生育、遺傳乃至生命起源的理解。

然而,這項技術的核心矛盾也隨之浮現:當我們能用體細胞(Somatic cell,指構成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細胞,相對於生殖細胞)「訂製」卵子時,我們距離「設計嬰兒」還有多遠?這項技術真的安全嗎?它背後的倫理挑戰又該如何面對?本文將帶您深入淺出地剖析這項震撼全球的科學突破,從技術原理、潛在應用到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倫理議題,提供最全面、最專業的解讀。

從皮膚到胚胎:解密「體細胞核轉植」的關鍵四步

要理解這項技術的革命性,我們必須先回到不孕症的核心挑戰之一:卵子問題。許多女性因為癌症治療、卵巢早衰或年齡增長等因素,導致卵子數量稀少或品質不佳,無法成功懷孕。傳統的試管嬰兒(IVF)技術對她們而言,往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此,科學家們一直探索一種名為「體外配子生成」(In Vitro Gametogenesis, IVG)的技術,目標是在實驗室裡,利用患者自身的遺傳物質製造出健康的精子或卵子。過去這項技術曾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但在人類身上卻屢屢碰壁。

而奧勒岡團隊這次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改良了一種名為「體細胞核轉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的技術,並獨創了一套名為**「有絲分裂減數」(Mitomeiosis)**的巧妙方法。

整個過程的關鍵數據與發現如下:

  • 核心挑戰:染色體數量不對 我們都知道,正常的精子和卵子(稱為配子)各有23條染色體。當它們結合後,形成的胚胎才會有正常的46條染色體。但皮膚這類體細胞,本身就含有完整的46條染色體。如果直接將皮膚細胞核植入去核的卵子中,這個「合成卵」就會有46條染色體,一旦受精,胚胎的染色體數量就會加倍,導致無法正常發育。這正是過去研究的最大瓶頸。

  • 創新解方:「有絲分裂減數」(Mitomeiosis) 研究團隊在2025年10月1日發表的研究中,詳細描述了這個創新步驟。他們先將捐贈者的卵子細胞核移除,再將取自皮膚細胞的細胞核(內含46條染色體)植入。接著,他們誘導這個重組的卵子進行一次人工的細胞分裂,巧妙地「擠」出其中一半的染色體。這個過程模擬了自然界中卵子成熟時的減數分裂,最終得到一個只含23條染色體的「準卵子」。

    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婦產科與生殖內分泌學家寶拉·阿馬托(Paula Amato)解釋道:「我們利用成熟卵母細胞內的細胞機制,來重新編程一個體細胞,而不是依賴耗時數月的細胞培養來誘導多能幹細胞。理論上,這節省了時間,並可能減少基因和表觀遺傳學上的變異。」

  • 實驗結果:從0到1的突破 研究團隊利用捐贈的卵子與皮膚細胞,總共創造了82個功能性卵母細胞,並使用捐贈者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

    • 雖然大部分受精卵在分裂至4到10個細胞的階段就停止發育,但仍有**約9%的受精卵成功發育到囊胚(Blastocyst)**階段。囊胚是胚胎發育的早期關鍵階段,通常在受精後第5至6天形成,也是植入子宮著床的時期。
    • 這9%的成功率雖然不高,但它首次證明了**「有絲分裂減數」技術在人類細胞上是可行的**。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里程碑式驗證。
  • 未來挑戰: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 實驗在胚胎發育的第六天終止,並未進行植入。團隊發現,這些成功發育的囊胚仍存在染色體異常的跡象。這是因為在「有絲分裂減數」過程中,染色體被「擠」出去是隨機的,無法確保留下的23條染色體剛好是每一對中的一條。

    「除非胚胎含有正常數量的染色體,否則它無法正常發育,也不會成為一個健康的嬰兒。」阿馬托博士坦言,「我們現在正努力研究如何加強染色體的配對與分離,以確保最終胚胎中染色體數量的正常。」

這項研究就像在黑暗的隧道中點亮了第一盞燈。儘管前方的路途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清晰可行的方向。

一把雙面刃:新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與倫理深思

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僅是解決「染色體數量」這個數學問題那麼簡單。它深層的意義在於,我們似乎找到了一種「返老還童」的生物學捷徑,讓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如皮膚細胞)回歸到具有無限潛能的生命起點。

科學原理拆解:細胞質的「重設」力量

想像一下,你的皮膚細胞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只會做特定工作(例如保護身體)的工匠。而卵子的細胞質(細胞核以外的部分),則像一個充滿各種工具與藍圖的超級工廠。

「體細胞核轉植」技術的精妙之處在於:

  1. 移除工廠的舊藍圖:首先,科學家移除了卵子細胞核,等於清空了工廠原有的設計圖。
  2. 放入新的工匠與他的專長:接著,將含有皮膚細胞DNA的細胞核(這位工匠)放進去。
  3. 工廠的魔力:卵子的細胞質這個超級工廠,富含各種蛋白質、RNA和能量分子,它強大的內部環境會開始「格式化」這個新來的細胞核,抹去它作為「皮膚細胞」的記憶,將其「重設」回可以發育為完整個體的初始狀態。

生活化對照案例: 這就好比你把一台安裝了文書處理軟體(像皮膚細胞)的舊電腦硬碟,裝進一台擁有最新操作系統和全套專業設計軟體(像卵子細胞質)的超級電腦主機裡。這台超級主機不僅能讀取舊硬碟的資料,還能用它強大的系統,賦予這個舊核心全新的能力,讓它開始運行複雜的3D渲染程式。

不同觀點比較: 傳統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技術,是另一種將體細胞「返老還童」的方法。它需要用特定的化學物質,在培養皿中耗時數月,慢慢誘導體細胞變回幹細胞,再分化成卵子。這個過程耗時長,且容易產生基因突,風險較高。

而奧勒岡團隊的「有絲分裂減數」技術,則是巧妙地「借用」了卵子自身強大的重編程能力,過程更快速、可能也更安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生育專家張穎(Ying Cheong)教授評論道:「科學家首次證明,可以將普通體細胞的DNA放入卵子中,激活它,並使其染色體減半。這項技術未來可能改變我們對不孕和流產的理解。」

倫理與社會的深層考量

任何一項足以改變生命規則的技術,都必然伴隨著深刻的倫g理挑戰。

  1. 「三親嬰兒」的延伸? 這項技術需要一個捐贈者的卵子(提供細胞質)、一個提供皮膚細胞核的母親,以及提供精子的父親。從遺傳學上看,嬰兒絕大部分的遺傳物質(細胞核DNA)來自父母,但仍有極微量的粒線體DNA來自卵子捐贈者。這在概念上與英國已核准的「三親試管嬰兒」技術相似,旨在避免母親將粒線體遺傳疾病傳給下一代。但這項新技術的應用範圍更廣,引發了關於「誰是真正母親」的哲學討論。

  2. 安全性的未知風險 目前實驗中的囊胚仍有染色體異常問題。即使未來技術成熟,能確保染色體數量正常,我們仍無法完全排除**表觀遺傳(Epigenetics)**上的細微錯誤。表觀遺傳是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透過化學修飾影響基因表達。這些微小的錯誤可能在孩子出生多年後才表現為某些疾病。

    生活化對照案例: 這就像你完美地複製了一本書的所有文字(DNA序列),但在複製過程中,某些段落的「重點標記」或「註解」(表觀遺傳修飾)遺失或錯位了。雖然內文完全一樣,但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詮釋可能會因此產生偏差。

  3. 社會公平性的隱憂 研究團隊預估,這項技術距離臨床應用至少還有10到15年。可以預見,當它真正問世時,費用將極其高昂。這是否會加劇社會階級間的「生育鴻溝」?富裕階層能透過尖端科技延續後代,而經濟弱勢者則無緣問津,這將對社會結構產生何種衝擊?

  4. 濫用的可能性 雖然目前研究的初衷是治療不孕症,但我們不能忽視其被濫用的可能。例如,是否可以用已故親人的體細胞來「創造」一個帶有其遺傳特徵的孩子?甚至,是否可以用名人的細胞來進行未經授權的繁殖?這些問題都亟需我們建立完善的法律與倫理規範。

希望之路:我們可以為未來的生育健康做些什麼?

雖然這項尖端技術離我們還很遙遠,但它提醒了我們一件事:**生育健康,尤其是卵子與精子的品質,是生命的基石。**與其等待未來科技的救援,不如從現在開始,透過調整生活方式與營養補充,為自己打下堅實的生育基礎。

以下是您可以立即執行的短期行動與需要長期堅持的生活習慣調整建議:

短期行動:即刻為您的細胞注入活力

  • 優化您的「抗氧化」餐盤:

    • 增加彩虹蔬果攝取: 每天至少攝取五份不同顏色的蔬菜和水果。藍莓的花青素、番茄的茄紅素、菠菜的葉黃素,都是強效的抗氧化劑,能保護卵子和精子免受自由基的傷害。
    • 生活案例: 與其喝一杯含糖飲料,不如為自己打一杯綜合莓果(藍莓、草莓、覆盆莓)配上一些菠菜的綠色蔬果昔。這不僅補充了維生素,更為您的細胞提供了對抗氧化的盾牌。
  • 啟動溫和的規律運動:

    • 目標: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不必追求高強度的極限挑戰,快走、慢跑、游泳或瑜伽都是絕佳選擇。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確保充足的氧氣和養分被輸送到卵巢和生殖系統。
    • 生活案例: 每天午休後,不要立刻坐下,而是到辦公室附近快走15-20分鐘。這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有效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
  • 審視您的壓力來源並尋求紓解:

    • 練習深呼吸或冥想: 每天花10分鐘進行腹式深呼吸,能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長期高壓會干擾正常的荷爾蒙分泌,影響排卵週期。
    • 生活案例: 在通勤的捷運或公車上,戴上耳機,播放一段引導冥想的音頻,將注意力從工作的煩惱轉移到自己的呼吸上,這是一個簡單卻高效的減壓方式。

長期規劃:打造一個孕育生命的理想體內環境

  • 維持健康的體重(BMI 18.5-24.9):

    • 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荷爾蒙平衡。脂肪細胞會分泌雌激素,過多的脂肪會導致雌激素水平紊亂;而體重過輕則可能導致身體關閉非必要的生殖功能。
    • 生活案例: 與其追求快速減肥,不如設定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目標,例如每個月減重1-2公斤。透過記錄飲食、增加日常活動量(如用走樓梯代替搭電梯),逐步調整生活習慣,效果更持久。
  • 遠離環境毒素:

    • 塑化劑(如BPA)、殺蟲劑、重金屬等環境荷爾蒙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盡量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盛裝食物,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並多吃有機食品。
    • 生活案例: 將家中的塑膠水杯換成玻璃水杯,外帶熱飲時自備保溫杯,這些微小的改變,都能減少您接觸潛在環境毒arlar素的機會。
  • 戒菸與限制酒精攝取:

    • 這是老生常談,但至關重要。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加速卵巢老化,降低卵子品質。過量飲酒同樣會對生育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 生活案例: 如果您有吸菸習慣,可以尋求專業的戒菸門診協助。與朋友聚會時,嘗試用無酒精的氣泡水或康普茶代替酒精飲料,同樣能享受社交的樂趣。

生命的奧秘,始於微小的細胞

從一片皮膚到一個可能發育的胚胎,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這項研究,無疑是人類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大步。它不僅為不孕症患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更迫使我們去思考生命的定義、科技的邊界以及身為人類的倫理責任。

這項技術的成功,再次印證了生命本身的奇蹟——一個微小的卵子細胞質中,竟蘊藏著如此強大的「重設」力量,能將一個分化的細胞帶回生命的原點。這也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在等待未來科技的同時,別忘了,你今天所做的每一個健康選擇,都是在為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儲存最寶貴的能量。

為您的生育健康儲備關鍵營養

本文探討了卵子品質與細胞健康在生育中的核心地位。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精準的營養補充是保護和優化細胞功能的關鍵。以下是幾種經科學研究證實,對生殖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您可以在iHerb上找到高品質的相關補充品。

  • 輔酶Q10(Coenzyme Q10)

    • 功效說明: CoQ10是細胞粒線體(細胞的能量工廠)產生能量的關鍵輔酶,也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隨著年齡增長,體內CoQ10水平會下降,影響卵子細胞的能量供應與品質。補充CoQ10有助於提升卵母細胞的能量水平,改善染色體分裂的準確性,對於高齡備孕或卵巢功能不佳者尤其重要。
    • 適用對象: 35歲以上備孕女性、卵巢功能反應不佳者、希望提升卵子品質的女性。
  • 肌醇(Inositol,特別是Myo-Inositol & D-Chiro-Inositol)

    • 功效說明: 肌醇是B群維生素的一種,在細胞信號傳導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與胰島素和促卵泡激素(FSH)的信號通路有關。研究顯示,特定比例(通常為40:1)的Myo-Inositol和D-Chiro-Inositol補充,能有效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的胰島素阻抗,規律排卵週期,並提升卵子品質。
    • 適用對象: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排卵不規律者、希望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備孕女性。
  • PQQ(吡咯并喹啉醌)

    • 功效說明: PQQ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被譽為「粒線體新生促進劑」。它不僅能保護現有的粒線體免受氧化損傷,還能刺激新的粒線體生成。這對於需要大量能量來進行分裂和發育的卵子細胞來說至關重要。PQQ與CoQ10一同補充,常被認為具有協同作用,能更全面地支持細胞能量代謝。
    • 適用對象: 希望全面提升細胞能量與抗氧化能力者、高齡備孕者、關注細胞長期健康的人士。

使用專屬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以上或任何產品,可享受專屬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列表

  1. 主要新聞來源: Starr, M. (2025, October 1). Working Egg Cells Made Using DNA From Human Skin in World First. ScienceAlert.
  2. 原始研究論文: The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3. 專家評論引用: Cheong, Y. (2025). Quote referenced in the ScienceAlert article. Fertility Specialis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4. 技術背景參考: Information o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and In Vitro Gametogenesis (IVG) is based on established scientific principles widely available in reproductive biology literature.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