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就對了!最新研究揭示:持續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0%,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嗎?

動,就對了!最新研究揭示:持續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0%,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嗎?

您是否也曾望著健身房的傳單,心中閃過一絲念頭:「都這把年紀了,現在才開始運動,還有用嗎?」或是因為工作繁忙、家庭瑣事纏身,而將運動計畫一再擱置,並安慰自己「年輕時有動過就夠了」?這些念頭在我們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屢見不鮮。然而,一項發表於權威期刊《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重量級研究,可能將徹底顛覆您的認知。這項集結了全球數百萬人數據的分析,不僅證實了持續運動的驚人效益,更為所有猶豫不決的人們帶來了強而有力的希望。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探究這項研究背後的數據,剖析為何「持續運動」比您想像的更重要,並回答那個縈繞在許多人心中的問題:如果我錯過了黃金時期,現在才開始動,真的還不算太晚嗎?我們將從科學證據出發,為您提供的不僅是結論,更是可行的實踐策略。

數據會說話:跨國大型研究的震撼結論

這項研究並非單一的小規模實驗,而是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簡單來說,研究人員如同偵探般,在八個主要的醫學數據庫中, meticulously 篩選出85項高品質的大型人口研究,這些研究的總參與人數高達數百萬,遍布全球。

與過去許多研究僅在單一時間點測量運動習慣的「快照式」方法不同,這次分析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動態追蹤」的視角。它關注的是人們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其身體活動模式的「軌跡」——是持續活躍、從不活動變為活躍、從活躍變為不活躍,還是一直保持靜態。這種「影片式」的觀察,能更真實地反映生活習慣與健康結果之間的長期關聯。

根據這份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分析,核心發現驚人地一致且清晰:

  • 持續運動是最佳護身符:與始終不活動的群體相比,那些在成年期能「持續保持活躍」的人,其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9%。若將範圍縮小至「休閒時間的身體活動」(如跑步、游泳、球類運動等),這個保護效果更是躍升至39%。這意味著,將運動融入生活,其效果堪比許多醫療介入措施。

  •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對於那些過去不愛動,但後來決定「動起來」的人來說,研究結果同樣令人振奮。從「不活躍」轉變為「活躍」的群體,其全因死亡風險也顯著降低了22%至27%。這項數據強而有力地證明了——運動的益處沒有時間門檻,任何時候開始,身體都會給予正面的回饋。

  • 心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所有死因中,心血管疾病與運動的關聯最為密切。持續活躍者的心因性死亡風險,比不活動者低了約40%。而從不活動轉為活躍的人,其風險也降低了約30%。這凸顯了運動在保護心臟、維持血管健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對抗癌症亦有助益:儘管關聯性不像心血管疾病那樣強烈,但數據顯示,持續運動者死於癌症的風險也降低了約25%。這表明運動的益處是全身性的,能透過多種機制(如改善免疫功能、降低發炎反應)來降低癌症風險。

然而,研究團隊也坦誠,對於那些從活躍轉為不活躍的人,其健康結果的證據較為混雜,未能形成一致的結論。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運動的益處需要「持續灌溉」,一旦停止,保護效果可能會隨之減弱。

從「快照」到「影片」:為何長期追蹤的運動數據更具說服力?

要真正理解這項研究的突破性,我們必須先了解其研究方法的精妙之處。過去許多健康研究,常採用橫斷面或單次測量的設計,就像為一群人拍下一張「健康快照」。我們可以看到照片中誰在運動、誰比較健康,但無法確定是「運動帶來健康」,還是「健康的人才有體力運動」。這種設計很難釐清因果關係。

這次的統合分析,則匯總了多項「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這些研究像是在拍攝一部關於參與者健康歷程的「紀錄片」。研究人員在多年的追蹤期間,至少兩次評估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從而描繪出每個人的「活動軌跡」。這種方法帶來了幾個關鍵性的深度見解:

  1. 區分「休閒運動」與「勞動活動」的價值 研究發現,休閒時間的身體活動(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所帶來的健康效益,似乎比包含工作勞動在內的「總體身體活動」更為顯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許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例如建築工人或搬運工,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動得夠多了」。然而,職業勞動往往伴隨著重複性動作、長時間的特定肌肉群緊張、潛在的身體耗損與心理壓力,這與旨在促進心肺功能、釋放壓力的休閒運動,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帶來的好處截然不同。休閒運動通常能讓我們達到目標心率區間,促進血液循環,並帶來愉悅感,這些都是單純的體力勞動難以完全取代的。

  2. 揭示「劑量-反應關係」的關鍵轉折點 這項研究最實用的發現之一,在於它描繪了運動量與健康效益之間的「劑量-反應曲線」。結果顯示,最大的健康效益出現在人們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權威機構推薦的運動量時,即每週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然而,更令人鼓舞的是,效益增加最顯著的區間,是從「完全久坐」到「進行低於推薦量的中等強度運動」。這可以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概念來理解。從0到1的進步,其帶來的效益遠大於從10到11的進步。對於長期久坐的辦公室族群或長者而言,這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您不必立刻成為健身狂人,哪怕只是每天快走15-20分鐘,從完全不動到開始動,您的身體就已經在收穫最大幅度的健康紅利了。

  3. 坦誠研究的侷限性,彰顯科學的嚴謹 作為一篇專業的分析,我們也必須正視研究的侷限性。研究團隊指出,大多數納入分析的研究依賴於參與者的「自我報告」來評估運動量,這可能存在回憶偏差或高估的現象。此外,由於這些都是觀察性研究,雖然揭示了極強的關聯性,但無法百分之百地證實「因果關係」。儘管如此,當來自全球數百萬人的數據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時,其證據強度已經不言而喻。這些發現為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健康決策,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一。

不只是活著,更要活好:打造可持續運動習慣的實戰指南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了解了「持續運動」與「現在開始也不晚」的重要性後,下一個問題便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持續的行動?以下是一些基於研究結論與專業經驗的實用建議:

  • 第一步:破除「完美主義」的迷思 許多人無法開始運動,是因為被「每週150分鐘」的目標嚇倒了。請記住研究的關鍵發現:從0到1的效益最大。您的目標不是第一天就跑完半程馬拉松,而是「今天比昨天多動10分鐘」。可以從以下微小改變開始:

    • 提前一站下公車,走路回家。
    • 用走樓梯取代搭電梯。
    • 午餐後在辦公室附近散步15分鐘。
    • 看電視時,在廣告時段原地踏步或做些簡單的伸展。
  • 第二步:找到您的「運動真愛」 研究強調了「休閒運動」的優越性。這背後的心理學機制是:當您真心享受一項活動時,才可能持之以恆。別再強迫自己去從事那些讓您感到痛苦的運動。世界上的運動種類繁多,總有一款適合您:

    • 社交型:參加社區舞蹈班、羽毛球社團、或與朋友相約健行。
    • 獨處型:清晨的慢跑、在家的瑜珈練習、或戴上耳機在健身房專注重訓。
    • 自然愛好型:週末的登山、騎自行車探索郊外、或去海邊游泳。
    • 目標導向型:設定參加5公里路跑的目標、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技能(如網球)。
  • 第三步:將運動「排入行事曆」 別再說「等我有空再運動」。我們永遠不會「有空」。對待運動,要像對待重要的工作會議或與朋友的約會一樣,將它明確地寫在您的行事曆上。將其視為對自己健康的神聖承諾。一旦排定,就盡最大努力去執行,減少臨時取消的可能性。

  • 第四步:聰明定義「中等強度」 「中等強度」聽起來很專業,但判斷方法很簡單。在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您的心跳和呼吸會明顯加快,您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但無法輕鬆地唱歌。常見的中等強度運動包括:

    • 快走(感覺到微喘的程度)
    • 休閒自行車
    • 水中有氧
    • 交際舞
    • 整理庭院
  • 第五步:傾聽身體的聲音,而非大腦的藉口 在剛開始運動時,感到肌肉酸痛是正常的。這是身體在適應和變強的信號。然而,要學會區分「正常的疲勞」與「受傷的警訊」(如關節的尖銳刺痛)。適時的休息與恢復,和運動本身同等重要。同時,也要警惕大腦為了懶惰而製造的各種藉口(「今天太累了」、「天氣不好」),用您對健康的承諾來戰勝它們。

從科學到生活:運動是您最值得的健康投資

總結這篇大規模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堅定不移的結論:運動是一項貫穿一生的健康事業,其回報遠超我們的想像。無論您處於哪個年齡階段,保持身體活動都是延長壽命、提升生活品質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之一。關鍵在於「持續」,而非一時的激情;在於「開始」,而非無盡的等待。

從健康管理的角度來看,運動如同為我們的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內部保養。它能強化心肌、增加血管彈性、優化新陳代謝、穩定血糖、改善情緒並提升認知功能。這是一項任何單一藥物或保健品都無法完全取代的、最根本的健康投資。

除了透過規律運動來強化我們的生理機能,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透過特定的營養素來輔助心血管與循環系統的健康,與運動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當身體的循環系統得到良好支持時,運動表現和恢復能力都能獲得提升。如果您希望為自己的健康投資加碼,不妨在iHerb上搜尋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

  • Coenzyme Q10 (輔酶Q10)

    功效說明:輔酶Q10是細胞能量工廠——粒線體——產生能量(ATP)的關鍵成分,尤其在心臟、肝臟等高耗能器官中濃度最高。它有助於強化心肌功能,提供運動所需的能量,同時也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傷。 適用對象:希望增強心臟健康、提升體能與運動表現、以及40歲以上輔酶Q10合成能力下降的成年人。

  • Omega-3 Fatty Acids (Omega-3 脂肪酸)

    功效說明:來自魚油的EPA與DHA是廣為人知的Omega-3脂肪酸,具有顯著的抗發炎效果,有助於降低運動後肌肉的酸痛感。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酯、維持血管暢通、穩定心率,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核心營養素。 適用對象:所有成年人,特別是關注心血管健康、有三高風險、以及希望改善身體發炎狀態的人士。

  • Diosmin/Hesperidin Complex (地奧司明/橙皮苷複合物)

    功效說明:這兩種成分是萃取自柑橘類水果的生物類黃酮,被廣泛研究用於改善靜脈循環功能。它們能增強靜脈血管壁的張力、促進血液回流、減少毛細血管的滲漏與發炎,有助於舒緩因久站久坐或運動造成的下肢沉重感與不適。 適用對象:下肢循環不佳、需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的上班族、以及希望預防或改善靜脈曲張問題的人士。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資料來源:Yu R, Duncombe SL, Nemoto Y,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trajectories and accumulation over adulthood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5. PROSPERO Registration ID: CRD42023452686.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