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癌症疲勞的枷鎖:最新研究揭示枸杞與益生菌如何透過腸道革命逆轉化療副作用

解開癌症疲勞的枷鎖:最新研究揭示枸杞與益生菌如何透過腸道革命逆轉化療副作用

化療是一場艱苦的戰役,它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常將患者推入一個深不見底的疲勞漩渦。這種被稱為「癌症相關性疲勞」(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的狀態,遠非普通疲憊,它是一種持續性的、令人衰弱的極度勞累感,即使充足的睡眠也無法緩解。數據顯示,高達70%至100%的癌症患者都曾受其困擾,嚴重侵蝕著他們的生活品質與康復意志。然而,面對這個普遍的難題,醫學界至今仍未找到 universally accepted 的最佳解方。

當現代醫學在尋求突破時,一項發表於權威期刊《營養學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將目光投向了古老東方智慧與尖端微生物科學的交匯點。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團隊主導,這項研究探索了一種結合傳統草本「枸杞」(Lycium barbarum)與現代「益生菌」的複方製劑(簡稱LB-Pro),是否能為化療後的疲勞困境帶來曙光。這不僅僅是一次補充品的功效測試,它更深層地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我們體內的微小生物——腸道菌群,在這場對抗疲勞的戰役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傳統中藥材與益生菌的協同作用,能否撬動影響我們能量與健康的「腸道-代謝軸」?本文將為您深度剖析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並提供基於科學實證的實用建議,帶您一窺逆轉癌症疲勞的全新可能性。

科學實證:枸杞益生菌複方如何對抗化療疲勞

為了模擬臨床上化療引起的CRF,研究團隊採用了C57BL/6NCr品系的小鼠進行實驗。選擇此品系的原因在於其基因組與代謝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尤其在免疫反應與能量代謝方面,能更好地模擬癌症患者的生理狀態。研究人員首先對小鼠連續5天腹腔注射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這是一種臨床上常用於多種癌症治療的藥物,其副作用之一便是引發嚴重的疲勞。

成功建立CRF動物模型後,24隻小鼠被隨機分為四組:

  • 化療對照組 (CC組): 僅接受化療,給予安慰劑(蒸餾水)。
  • 化療-低劑量組 (CL組): 接受化療,並給予低劑量(21.5 mg/kg)的LB-Pro複方。
  • 化療-中劑量組 (CM組): 接受化療,並給予中劑量(100 mg/kg)的LB-Pro複方。
  • 化療-高劑量組 (CH組): 接受化療,並給予高劑量(500 mg/kg)的LB-Pro複方。

此LB-Pro複方不僅含有枸杞粉末與益生菌(副乾酪乳桿菌LPC-37、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Bi-07),還添加了果寡糖(作為益生元,滋養益生菌)、海參寡肽粉(具抗疲勞特性)及酵母β-葡聚醣(免疫調節劑),旨在創造一個多面向的健康支持系統。

在為期14天的干預後,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指標評估LB-Pro的成效:

1. 體力極限測試:跑得更久,意味著疲勞減輕 這是評估疲勞最直觀的方式。小鼠在跑步機上進行力竭測試,記錄其持續奔跑的時間。結果顯示(圖1B),與對照組相比:

  • 中劑量組 (CM組) 與高劑量組 (CH組) 的小鼠力竭時間顯著延長 (p < 0.05)。 這直接證明了中、高劑量的LB-Pro能有效緩解化療引發的體能下降。
  • 值得注意的是,中劑量組的抗疲勞效果最為顯著,其力竭時間甚至略高於高劑量組,暗示「更多不一定更好」,可能存在一個最佳劑量範圍。
  • 低劑量組 (CL組) 的力竭時間則無明顯改善,顯示抗疲勞效果具有劑量依賴性。

2. 血液生化指標:揭示體內的代謝風暴 為了探究體力改善背後的生理機制,研究人員檢測了小鼠血液中的幾項關鍵生化指標(圖1C):

  • 抗氧化能力顯著提升: 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GSH-Px)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是體內對抗「氧化壓力」的兩大關鍵酵素。化療會產生大量自由基,造成氧化壓力,進而損害細胞(特別是能量工廠——粒線體),引發疲勞。研究發現,中、高劑量組的GSH-Px和SOD活性均顯著高於對照組 (p < 0.01及p < 0.001)。 這表明LB-Pro能強化小鼠的抗氧化防禦系統,保護身體免受化療的氧化損傷。
  • 能量代謝效率改善: NAD-依賴性蘋果酸脫氫酶 (NAD-MDH) 是「三羧酸循環」(TCA cycle)中的一個關鍵酵素,此循環是細胞產生能量(ATP)的核心途徑。中劑量組的NAD-MDH活性顯著高於對照組 (p < 0.05),意味著其能量代謝更加活躍高效,這與該組最佳的抗疲勞表現完美契合。
  • 發炎指標的微妙變化: 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是一種促發炎細胞因子,與CRF的發生密切相關。有趣的是,僅有低劑量組的TNF-α水平顯著低於對照組 (p < 0.05)。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與LB-Pro複方成分的複雜交互作用有關,高劑量下可能觸發了其他免疫調節路徑,而非單純抑制TNF-α。

綜合來看,這項動物實驗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中、高劑量的枸杞益生菌複方(LB-Pro)能顯著對抗化療引起的疲勞,其主要機制可能在於增強身體的抗氧化能力提升粒線體的能量代謝效率

腸道革命:解密微生物群、代謝與疲勞的三角關係

如果說上述的血液指標是疲勞戰役的「戰果」,那麼腸道菌群的變化則是揭示「戰術」的關鍵。這項研究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便是深入探討了LB-Pro如何透過調節腸道微生物,來影響宿主的代謝與健康,這就是所謂的「腸道-代謝軸」(Gut-Metabolic Axis)。

我們的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一個棲息著數萬億微生物的龐大生態系。這些微生物的組成與活性,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營養吸收、免疫系統、甚至大腦功能與情緒。研究團隊透過16S rDNA基因定序技術,分析了小鼠在14天干預前後糞便中的菌群變化。

1. 菌群結構的重塑 分析結果顯示,LB-Pro顯著改變了化療小鼠的腸道菌群結構。與對照組相比,接受LB-Pro干預的組別(特別是CM和CH組)形成了獨特的菌群聚集模式(圖3C),顯示此複方成功地對因化療而失衡的腸道生態進行了干預。

2. 關鍵「益菌」的崛起 為了找出是哪些特定菌群在發揮作用,研究使用了LEfSe分析法來鑑定不同組別間的標誌性物種(圖5)。結果發現:

  • 在中劑量組 (CM組),一種名為 Faecalibaculum 的菌屬顯著富集。
  • 在高劑量組 (CH組),多種已知益菌顯著增加,包括 RoseburiaRikenella  Alistipes

這些菌群的共同點是什麼?它們大多是著名的 「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的生產者。

3. 短鏈脂肪酸 (SCFAs):腸道送給身體的超級燃料 當我們攝取的膳食纖維(例如枸杞多醣和果寡糖)進入大腸時,這些益生菌會將其發酵,產生丁酸、丙酸、乙酸等SCFAs。SCFAs是腸道菌群與宿主溝通的關鍵信使分子,其作用遠超腸道本身:

  • 滋養腸道屏障: 丁酸是結腸上皮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能強化腸道屏障,減少有害物質(如脂多醣LPS)滲漏進入血液,從而降低全身性發炎。
  • 調節免疫與抗發炎: SCFAs能透過與免疫細胞上的特定受體(如GPR43)結合,調節發炎反應,這或許能解釋為何LB-Pro能提升抗氧化能力。
  • 影響能量代謝: SCFAs可以被身體吸收,作為能量來源,並參與調節肝臟和肌肉的糖脂代謝,甚至能穿過血腦屏障,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能量感知,直接對抗疲勞感。

因此,研究推論的核心機制鏈條可能是:LB-Pro(特別是其中的枸杞多醣與益生元) → 滋養了特定益生菌(如Roseburia)的生長 → 增加了SCFAs的產量 → 改善了腸道健康、降低了發炎、並提升了全身的能量代謝效率 → 最終緩解了癌症相關性疲勞。

4. 菌群功能預測:從基因看潛力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點,研究運用PICRUSt2工具對菌群的基因功能進行了預測(圖6)。結果支持了上述推論,發現在中、高劑量組中,與以下功能相關的基因路徑被顯著上調:

  • 能量代謝與粒線體功能: 如NADH-醌氧化還原酶,直接參與粒線體能量產生。
  • 抗氧化防禦系統: 如L-胱氨酸轉運系統,促進抗氧化劑穀胱甘肽的合成。
  • 腸道屏障與免疫調節: 參與細菌定植與維持腸道穩態的路徑。

這項功能預測雖然是基於計算模型,但它為LB-Pro透過「腸道-代謝軸」發揮作用的假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間接支持。

從實驗室到餐桌:癌症患者的營養支持實戰指南

這項在小鼠身上取得的突破性發現,為正在與CRF搏鬥的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希望。雖然我們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等同於人體效果,但它揭示的科學原理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方向。以下是將研究洞見轉化為日常營養策略的具體建議:

重要聲明:在進行任何飲食或補充品調整前,務必與您的主治醫師或註冊營養師討論,確保方案適合您的個人病況與治療計畫。

1. 擁抱「全食物」為基礎的腸道健康飲食 這項研究的核心是「協同作用」,而非單一神奇成分。因此,首要策略應是建立一個能滋養有益腸道菌群的飲食模式。

  • 攝取豐富的益生元 (Prebiotics):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枸杞中的多醣體就是一種優質益生元。日常飲食中,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
    • 全穀類: 燕麥、糙米、藜麥。
    • 豆類: 黑豆、鷹嘴豆、扁豆。
    • 蔬菜: 蘆筍、洋蔥、大蒜、牛蒡。
    • 水果: 香蕉(特別是稍綠的)、蘋果、莓果類。
  • 納入發酵食品 (Probiotics): 直接補充益生菌。優格、克菲爾(Kefir)、德式酸菜(Sauerkraut)、韓式泡菜(Kimchi)、康普茶(Kombucha)等發酵食品都是天然的益生菌來源。
  • 多酚的力量 (Polyphenols): 枸杞的抗氧化能力部分來自其豐富的多酚。多酚不僅能抗氧化,也能作為益生元,促進益菌生長。多攝取色彩鮮豔的蔬果,如藍莓、綠茶、黑巧克力、橄欖油,都能提供豐富的多酚。

2. 精準補充,但不過量 研究明確指出,中等劑量效果最佳,高劑量反而略有下降,這提醒我們「適度」的重要性。

  • 劑量考量: 如果在醫師指導下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劑,不必盲目追求最高菌數。選擇含有經研究驗證菌株(如本研究提到的LPC-37和Bi-07)且菌數適中的產品可能更為理想。
  • 避免矯枉過正: 過度補充單一營養素或益生菌,有時可能打破腸道原有的微妙平衡。均衡、多樣化的飲食永遠是基石。

3. 關注抗氧化與抗發炎營養素 既然研究證實LB-Pro能提升抗氧化能力,我們也可以在飲食中強化這方面的支持。

  • 維生素C與E: 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富含維生素C;堅果、種子、植物油則是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
  • Omega-3脂肪酸: 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核桃、亞麻籽富含Omega-3,具有強大的抗發炎效果。

4. 建立個人化的觀察記錄 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是獨一無二的。建議您在調整飲食時,可以簡單記錄每日的飲食內容、疲勞程度(例如用1-10分評分)、消化狀況等。這有助於您和您的醫療團隊找到最適合您的個人化方案。

邁向整合康復之路:營養科學的下一步

這項研究不僅為癌症相關性疲勞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更深刻地凸顯了「整合醫學」的重要性。它將傳統中醫的草本智慧(枸杞)與現代微生物學(益生菌與腸道菌群)完美結合,證明了透過調節人體內部微生態來改善全身性症狀的可行性。

作為長期關注營養醫學的編輯,我認為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可驗證的機制模型:從飲食干預,到腸道菌群改變,再到代謝產物(SCFAs)的產生,最終影響到宿主的能量與免疫狀態。這為未來開發更精準、更個人化的CRF營養療法奠定了基礎。

雖然這項研究使用的特定複方產品(LB-Pro)尚未普及,但我們可以從其關鍵成分中尋找靈感,透過精準的營養補充來支持身體的抗疲勞機制。基於本研究的發現,以下幾種營養素值得您在諮詢專業人士後,於iHerb等平台進行搜索與了解:

  • 益生菌複方 (Probiotic Blends)

    • 功效說明: 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恢復因化療或壓力而失衡的腸道菌群,特別是研究中提到的副乾酪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和動物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能支持腸道屏障功能,調節免疫反應,並可能透過產生短鏈脂肪酸來改善能量代謝,直接對應研究中的核心抗疲勞機制。
    • 適用對象: 接受化療、消化功能不佳、或希望改善整體腸道健康以支持體能的癌症患者。
  • 枸杞提取物 (Goji Berry / Lycium Barbarum Extract)

    • 功效說明: 枸杞富含獨特的枸杞多醣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LBP),LBP不僅是強效的抗氧化劑,能對抗化療引發的氧化壓力,同時也扮演著益生元的角色,能滋養腸道中的有益菌群,促進其生長與活性,與益生菌產生協同作用。
    • 適用對象: 尋求天然抗氧化支持、希望改善免疫功能及緩解疲勞感的人士。
  • 輔酶Q10 (Coenzyme Q10)

    • 功效說明: 雖然研究中未直接測量CoQ10,但其功能與研究結果高度相關。CoQ10是粒線體電子傳遞鏈的關鍵組件,對於ATP(能量貨幣)的產生至關重要,同時也是一種強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劑,能保護粒線體免受氧化損傷。補充CoQ10能直接支持研究中觀察到的「能量代謝提升」與「抗氧化防禦增強」兩大機制。
    • 適用對象: 感到體力下降、能量不足,特別是因治療或年齡增長導致粒線體功能減退的人群。

使用優惠碼「BCW3191」,於iHerb官方網站 https://www.iherb.com?rcode=BCW3191 購買,可享全站折扣優惠。

總結而言,對抗癌症相關性疲勞的道路漫長且複雜,但科學的進步正不斷為我們點亮新的燈塔。這項關於枸杞與益生菌的研究,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腸道微生態這個神秘世界的大門,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康復力量,或許就蘊藏在我們身體內部那些最微小的盟友之中。


資料來源: Feng, H., Zhong, L., Yang, X., Wu, H., Sun, Q., Wei, H., He, Y., Zhou, L., Zhang, Y., Li, M., & Sun, Y. (2025). Lycium barbarum-probiotic synergy alleviates chemotherapy-induced cancer-related fatigue via gut microbiota-metabolic axis regulation in mice. Frontiers in Nutrition, 12, 1613132.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5.1613132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