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topics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在感情世界裡,「物以類聚」這句話或許不僅適用於性格與興趣,還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領域。根據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r》的跨國研究,國際團隊分析了來自台灣、丹麥與瑞典超過600萬對伴侶的數據,結果顯示:如果一方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另一方出現相同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隨機情況的預期。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對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估算模式,並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因為我們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伴侶,還是長時間相處使彼此的心理狀態趨同?抑或兩者皆兼而有之? 全球三地橫跨世代的大規模調查 這項由范某某(Fan et al.)領銜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樣本規模最大、且跨文化比較的配偶精神疾病相關性分析。研究團隊檢視的九類精神疾病包括: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憂鬱症(Depression)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一致性跨文化特徵 儘管台灣、丹麥與瑞典在文化背景、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卻顯示這些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三地「高度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spousal...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在感情世界裡,「物以類聚」這句話或許不僅適用於性格與興趣,還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領域。根據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r》的跨國研究,國際團隊分析了來自台灣、丹麥與瑞典超過600萬對伴侶的數據,結果顯示:如果一方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另一方出現相同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隨機情況的預期。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對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估算模式,並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因為我們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伴侶,還是長時間相處使彼此的心理狀態趨同?抑或兩者皆兼而有之? 全球三地橫跨世代的大規模調查 這項由范某某(Fan et al.)領銜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樣本規模最大、且跨文化比較的配偶精神疾病相關性分析。研究團隊檢視的九類精神疾病包括: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憂鬱症(Depression)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一致性跨文化特徵 儘管台灣、丹麥與瑞典在文化背景、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卻顯示這些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三地「高度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spousal...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開車暈車不只靠藥,科學家說「播對音樂」可能就行 如果下一次你坐在蜿蜒山路上的車裡,感覺頭暈、噁心逐漸襲來,不妨試試切一首節奏輕快的音樂。根據剛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音樂不僅能影響情緒,甚至可能成為緩解暈車(motion sickness)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聲音處方」。 由中國河南科技學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經科學家李逸倫(Yilun Li)領導的團隊,首次用腦電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用於監測大腦電活動的儀器)即時觀察了人在暈車過程中的腦功能變化,並比較不同類型音樂的恢復效果。結果顯示,歡快音樂能讓受試者的暈車症狀減輕約 14%,優於冥想組與靜坐等待。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音樂對身體狀態的潛在調節力,也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音樂能讓人「止吐」,有些反而讓人更不舒服? 小樣本實驗,卻揭開音樂與暈車之間的微妙關聯 研究團隊招募了 30 名健康受試者,讓他們坐進模擬駕駛系統,體驗一段刻意設計的「暈車行程」。 實驗設計 誘發暈車階段 受試者戴上 EEG 腦電帽,研究員在駕駛模擬器上設計彎道與動態效果,以逐漸引發視覺與前庭系統(負責平衡感受)衝突,造成暈車感。 恢復階段分組受試者被分為六組: 四組分別聆聽不同音樂類型(歡快、柔和、悲傷、另類風格)。 一組不聽音樂,改以冥想 1...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開車暈車不只靠藥,科學家說「播對音樂」可能就行 如果下一次你坐在蜿蜒山路上的車裡,感覺頭暈、噁心逐漸襲來,不妨試試切一首節奏輕快的音樂。根據剛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音樂不僅能影響情緒,甚至可能成為緩解暈車(motion sickness)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聲音處方」。 由中國河南科技學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經科學家李逸倫(Yilun Li)領導的團隊,首次用腦電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用於監測大腦電活動的儀器)即時觀察了人在暈車過程中的腦功能變化,並比較不同類型音樂的恢復效果。結果顯示,歡快音樂能讓受試者的暈車症狀減輕約 14%,優於冥想組與靜坐等待。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音樂對身體狀態的潛在調節力,也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音樂能讓人「止吐」,有些反而讓人更不舒服? 小樣本實驗,卻揭開音樂與暈車之間的微妙關聯 研究團隊招募了 30 名健康受試者,讓他們坐進模擬駕駛系統,體驗一段刻意設計的「暈車行程」。 實驗設計 誘發暈車階段 受試者戴上 EEG 腦電帽,研究員在駕駛模擬器上設計彎道與動態效果,以逐漸引發視覺與前庭系統(負責平衡感受)衝突,造成暈車感。 恢復階段分組受試者被分為六組: 四組分別聆聽不同音樂類型(歡快、柔和、悲傷、另類風格)。 一組不聽音樂,改以冥想 1...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在心血管醫學領域,一項來自丹麥的最新臨床試驗為鉀補充與心臟保護之間的關係帶來了新啟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對於高風險心律不整患者,將血鉀水平提升至「高正常範圍」可能顯著降低危險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但關鍵問題在於——這個「安全甜蜜點」的範圍非常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而引發威脅生命的問題。 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被稱為 POTCAST trial(Targeted Potassium Levels to Decrease Arrhythmia Burden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並解析這一發現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日常營養管理的實際意涵。 臨床試驗揭示的鉀水平「甜蜜點」 這項丹麥三中心合作的臨床試驗納入了 1,200 位已植入植入型心律轉換除顫器(IC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的高危患者,隨訪期長達...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在心血管醫學領域,一項來自丹麥的最新臨床試驗為鉀補充與心臟保護之間的關係帶來了新啟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對於高風險心律不整患者,將血鉀水平提升至「高正常範圍」可能顯著降低危險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但關鍵問題在於——這個「安全甜蜜點」的範圍非常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而引發威脅生命的問題。 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被稱為 POTCAST trial(Targeted Potassium Levels to Decrease Arrhythmia Burden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並解析這一發現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日常營養管理的實際意涵。 臨床試驗揭示的鉀水平「甜蜜點」 這項丹麥三中心合作的臨床試驗納入了 1,200 位已植入植入型心律轉換除顫器(IC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的高危患者,隨訪期長達...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近年來我們對咖啡因的認識,已遠遠超出「提神」或「讓人睡不著」。2023年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咖啡因的濃度高低,或許會直接影響身體脂肪比例,進而影響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發病風險(來源:BMJ Medicine, 2023)。 這項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喝咖啡好不好」,而是利用基因工具,揭示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與健康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這背後涉及代謝學(Metabolism)、遺傳流行病學(Genetic Epidemiology)以及肥胖與糖尿病等重大公共衛生議題。那究竟,這份研究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研究揭示:咖啡因血中濃度越高,BMI與體脂肪可能越低 這篇發表於《BMJ Medicine》的研究,採用了**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方法。這是一種利用特定基因變異,探索暴露因子(如咖啡因代謝速度)與健康結果的潛在因果關係的統計技術。與傳統觀察性研究相比,這種方法能減少混雜變數(Confounding Factors)和反向因果的干擾。 研究設計關鍵點 樣本數:來自近 10,000 名個體的基因與健康資料,數據來自現有基因資料庫。 目標基因:CYP1A2 以及控制其表達的 AHR 基因,這兩者與人體分解咖啡因的速度密切相關。 主要觀察:擁有使咖啡因分解速度較慢的基因變異者,咖啡因在血液中停留時間更長。 重要發現:...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近年來我們對咖啡因的認識,已遠遠超出「提神」或「讓人睡不著」。2023年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咖啡因的濃度高低,或許會直接影響身體脂肪比例,進而影響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發病風險(來源:BMJ Medicine, 2023)。 這項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喝咖啡好不好」,而是利用基因工具,揭示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與健康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這背後涉及代謝學(Metabolism)、遺傳流行病學(Genetic Epidemiology)以及肥胖與糖尿病等重大公共衛生議題。那究竟,這份研究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研究揭示:咖啡因血中濃度越高,BMI與體脂肪可能越低 這篇發表於《BMJ Medicine》的研究,採用了**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方法。這是一種利用特定基因變異,探索暴露因子(如咖啡因代謝速度)與健康結果的潛在因果關係的統計技術。與傳統觀察性研究相比,這種方法能減少混雜變數(Confounding Factors)和反向因果的干擾。 研究設計關鍵點 樣本數:來自近 10,000 名個體的基因與健康資料,數據來自現有基因資料庫。 目標基因:CYP1A2 以及控制其表達的 AHR 基因,這兩者與人體分解咖啡因的速度密切相關。 主要觀察:擁有使咖啡因分解速度較慢的基因變異者,咖啡因在血液中停留時間更長。 重要發現:...

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新發現:降低風險還是健康警訊?

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新發現:降低風險還是健康警訊? 一項發表於《Neurology》的長期追蹤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關於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有趣矛盾——老年過重或肥胖者似乎失智症風險更低,但體重變化的背後,隱藏著重要的健康警訊。這並不是一個鼓勵晚年人群增重的訊號,而是對健康變化觀察與早期介入的提醒。 研究指出,僅以晚年的體重狀況來看,肥胖或過重的老年人確實顯示出比正常體重者更低的失智症發病率。然而,當科學家引入「中年到晚年的體重變化數據」後,情況發生了翻轉——體重穩定者失智症風險最低,而中年到晚年顯著減重者,不論最終體重屬何分類,其失智風險反而顯著增加。 這引出了關鍵問題:**這種「肥胖保護效應」是真實存在,還只是健康衰退的假象?**本文將基於原始數據,深入剖析這項研究的科學背景、統計結果與健康意涵,並提供實用的風險監測與保健策略。 追蹤15年的數據揭示體重變化與失智症風險的真相 研究設計與方法 這項由美國阿瑟洛硬化風險社區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團隊進行的縱向分析,原始隊列自1987–1989年間在美國四個地區募集了 15,792 名45–64歲的參與者。在2011–2013年的第五次隨訪(Visit 5)時,研究聚焦於當時尚未被診斷失智症的 5,129 人(平均年齡約 75 歲),並追蹤至 2020 年。 研究重點放在兩個關鍵時間點的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 中年階段(1996–1998) 晚年階段(2011–2013) 失智症診斷來源包括: 面對面神經心理測驗 結構化電話訪談 醫院出院紀錄 死亡證明 主要數據發現 僅看晚年BMI:...

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新發現:降低風險還是健康警訊?

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新發現:降低風險還是健康警訊? 一項發表於《Neurology》的長期追蹤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關於晚年肥胖與失智症風險的有趣矛盾——老年過重或肥胖者似乎失智症風險更低,但體重變化的背後,隱藏著重要的健康警訊。這並不是一個鼓勵晚年人群增重的訊號,而是對健康變化觀察與早期介入的提醒。 研究指出,僅以晚年的體重狀況來看,肥胖或過重的老年人確實顯示出比正常體重者更低的失智症發病率。然而,當科學家引入「中年到晚年的體重變化數據」後,情況發生了翻轉——體重穩定者失智症風險最低,而中年到晚年顯著減重者,不論最終體重屬何分類,其失智風險反而顯著增加。 這引出了關鍵問題:**這種「肥胖保護效應」是真實存在,還只是健康衰退的假象?**本文將基於原始數據,深入剖析這項研究的科學背景、統計結果與健康意涵,並提供實用的風險監測與保健策略。 追蹤15年的數據揭示體重變化與失智症風險的真相 研究設計與方法 這項由美國阿瑟洛硬化風險社區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團隊進行的縱向分析,原始隊列自1987–1989年間在美國四個地區募集了 15,792 名45–64歲的參與者。在2011–2013年的第五次隨訪(Visit 5)時,研究聚焦於當時尚未被診斷失智症的 5,129 人(平均年齡約 75 歲),並追蹤至 2020 年。 研究重點放在兩個關鍵時間點的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 中年階段(1996–1998) 晚年階段(2011–2013) 失智症診斷來源包括: 面對面神經心理測驗 結構化電話訪談 醫院出院紀錄 死亡證明 主要數據發現 僅看晚年BMI:...

漱口水真的有損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年齡差異的驚人真相

漱口水真的有損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年齡差異的驚人真相 長期以來,我們都以為每天使用漱口水是一種簡單、無害又有效的口腔保健方式。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卻提出了一個引發廣泛討論的觀點——某些成分的漱口水,雖然能清潔口腔、殺死細菌,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削弱年輕人的血管功能。而對於年長者來說,飲用富含硝酸鹽的蔬菜汁(例如甜菜根汁)卻能帶來實質的降血壓效果。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口腔護理的固有認知,更揭示了**「年齡」**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關鍵角色。 一個口腔,兩種命運:研究核心發現 這項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Anni Vanhatalo 博士領導的研究,登載於《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2025年7月3日線上發表),涉及75名志願者,分成兩個年齡群組: 39名健康年輕人(18–30歲) 36名健康年長者(67–79歲) 研究採用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交叉試驗設計,每位參與者經歷三種不同條件,各持續兩週,中間有兩週「洗脫期」(washout period)避免干擾: 每天飲用750毫克硝酸鹽的甜菜根汁(nitrate-rich) 飲用去除硝酸鹽的安慰劑甜菜根汁(placebo) 每天兩次使用原味Listerine漱口水 測量項目包括: 舌頭表面細菌 DNA 分析(16S rRNA測序) 血壓與血管反應性測試 血液中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濃度 關鍵結果包括: 年輕組:使用Listerine兩週後,口腔細菌多樣性下降,血管反應性(vascular reactivity)顯著受損;飲用甜菜根汁無顯著降壓效果。 年長組:甜菜根汁帶來平均 4...

漱口水真的有損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年齡差異的驚人真相

漱口水真的有損血管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年齡差異的驚人真相 長期以來,我們都以為每天使用漱口水是一種簡單、無害又有效的口腔保健方式。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卻提出了一個引發廣泛討論的觀點——某些成分的漱口水,雖然能清潔口腔、殺死細菌,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削弱年輕人的血管功能。而對於年長者來說,飲用富含硝酸鹽的蔬菜汁(例如甜菜根汁)卻能帶來實質的降血壓效果。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口腔護理的固有認知,更揭示了**「年齡」**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關鍵角色。 一個口腔,兩種命運:研究核心發現 這項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Anni Vanhatalo 博士領導的研究,登載於《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2025年7月3日線上發表),涉及75名志願者,分成兩個年齡群組: 39名健康年輕人(18–30歲) 36名健康年長者(67–79歲) 研究採用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交叉試驗設計,每位參與者經歷三種不同條件,各持續兩週,中間有兩週「洗脫期」(washout period)避免干擾: 每天飲用750毫克硝酸鹽的甜菜根汁(nitrate-rich) 飲用去除硝酸鹽的安慰劑甜菜根汁(placebo) 每天兩次使用原味Listerine漱口水 測量項目包括: 舌頭表面細菌 DNA 分析(16S rRNA測序) 血壓與血管反應性測試 血液中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濃度 關鍵結果包括: 年輕組:使用Listerine兩週後,口腔細菌多樣性下降,血管反應性(vascular reactivity)顯著受損;飲用甜菜根汁無顯著降壓效果。 年長組:甜菜根汁帶來平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