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topics
大腦感知才是關鍵?曼徹斯特大學新研究顛覆你對禁食的認知
大腦感知才是關鍵?曼徹斯特大學新研究顛覆你對禁食的認知 禁食效果不只是「餓肚子」:最新研究揭示大腦調控免疫的驚人機制 一項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突破性研究近日登上《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徹底顛覆了我們對禁食與免疫系統關係的傳統認知。研究團隊發現,真正影響禁食期間免疫反應的並非食物剝奪本身,而是大腦對飢餓的感知。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生理學教科書,更為治療發炎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甚至癌症惡病質(cachexia)開闢全新治療思路。 這項由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BSRC)資助的研究特別指出: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組專門負責產生飢餓感的特殊神經元,竟能直接調控禁食狀態下的免疫細胞行為。更驚人的是,科學家僅透過人工刺激這些神經元(無需實際禁食),就能在數小時內重現禁食帶來的免疫變化—包括促發炎單核球(monocytes)的顯著減少。 人工「飢餓感」如何重塑免疫系統?實驗數據揭秘 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採用了精確的神經科學技術—光遺傳學(optogenetics),這項技術允許科學家透過光線開關特定神經元活動。當研究人員激活小鼠下視丘中與能量感知相關的AgRP神經元時,觀察到以下關鍵現象: 免疫細胞重組:血液中促發炎單核球數量在4小時內減少40%,與實際禁食24小時的效果相當 基因表現變化:單核細胞中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基因表現模式發生顯著改變 代謝指標:肝醣儲備與血糖水平出現與真實禁食相似的波動模式 「這證明大腦的『飢餓感知』本身就是一種強效的免疫調節訊號,」研究領導者Giuseppe D'Agostino博士解釋,「我們的身體反應不只取決於實際營養狀態,更取決於大腦如何『解讀』這些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神經調控效果具有高度特異性—當研究團隊阻斷這些神經元活動時,即使實際禁食也無法誘發相同的免疫變化。這直接證明了下視丘神經元在禁食免疫調節中的樞紐地位。 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應用:重新定義「心身連結」 這項發現對多個醫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1. 發炎性疾病治療新思路 傳統抗發炎藥物(如NSAIDs)主要針對發炎分子本身,常伴隨消化道副作用。這項研究指出,透過調節大腦飢餓感知通路,可能開發出更自然調控發炎反應的療法。 2. 癌症惡病質的潛在解方 約50%晚期癌症患者會出現惡病質—一種無法透過增加營養攝取改善的嚴重消瘦狀態。研究共同作者Matt Hepworth教授指出:「現在我們理解這可能與大腦能量感知系統的異常活化有關,這為開發神經調節療法提供理論基礎。」 3. 肥胖與慢性發炎的雙向關係 研究數據顯示,肥胖者的下視丘能量感知神經元常處於功能異常狀態,這可能解釋為何肥胖者往往同時伴隨慢性低度發炎。 「這項研究最迷人的啟示是,我們對飢餓的『主觀感受』本身就能重塑生理狀態,」D'Agostino博士強調,「這提醒我們『心身連結』比想像中更為具體且可測量。」 禁食指導方針需要重寫嗎?專家解析實用建議 雖然這項突破性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中完成,但人類下視丘具有高度相似的結構與功能。英國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Sarah Berry(未參與本研究)對此提出專業解讀: 傳統間歇性禁食(IF)指南可能過度簡化:單純計算禁食時長不如培養對飢餓訊號的正確認知...
大腦感知才是關鍵?曼徹斯特大學新研究顛覆你對禁食的認知
大腦感知才是關鍵?曼徹斯特大學新研究顛覆你對禁食的認知 禁食效果不只是「餓肚子」:最新研究揭示大腦調控免疫的驚人機制 一項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突破性研究近日登上《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徹底顛覆了我們對禁食與免疫系統關係的傳統認知。研究團隊發現,真正影響禁食期間免疫反應的並非食物剝奪本身,而是大腦對飢餓的感知。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生理學教科書,更為治療發炎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甚至癌症惡病質(cachexia)開闢全新治療思路。 這項由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BSRC)資助的研究特別指出: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組專門負責產生飢餓感的特殊神經元,竟能直接調控禁食狀態下的免疫細胞行為。更驚人的是,科學家僅透過人工刺激這些神經元(無需實際禁食),就能在數小時內重現禁食帶來的免疫變化—包括促發炎單核球(monocytes)的顯著減少。 人工「飢餓感」如何重塑免疫系統?實驗數據揭秘 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採用了精確的神經科學技術—光遺傳學(optogenetics),這項技術允許科學家透過光線開關特定神經元活動。當研究人員激活小鼠下視丘中與能量感知相關的AgRP神經元時,觀察到以下關鍵現象: 免疫細胞重組:血液中促發炎單核球數量在4小時內減少40%,與實際禁食24小時的效果相當 基因表現變化:單核細胞中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基因表現模式發生顯著改變 代謝指標:肝醣儲備與血糖水平出現與真實禁食相似的波動模式 「這證明大腦的『飢餓感知』本身就是一種強效的免疫調節訊號,」研究領導者Giuseppe D'Agostino博士解釋,「我們的身體反應不只取決於實際營養狀態,更取決於大腦如何『解讀』這些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神經調控效果具有高度特異性—當研究團隊阻斷這些神經元活動時,即使實際禁食也無法誘發相同的免疫變化。這直接證明了下視丘神經元在禁食免疫調節中的樞紐地位。 從神經科學到臨床應用:重新定義「心身連結」 這項發現對多個醫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1. 發炎性疾病治療新思路 傳統抗發炎藥物(如NSAIDs)主要針對發炎分子本身,常伴隨消化道副作用。這項研究指出,透過調節大腦飢餓感知通路,可能開發出更自然調控發炎反應的療法。 2. 癌症惡病質的潛在解方 約50%晚期癌症患者會出現惡病質—一種無法透過增加營養攝取改善的嚴重消瘦狀態。研究共同作者Matt Hepworth教授指出:「現在我們理解這可能與大腦能量感知系統的異常活化有關,這為開發神經調節療法提供理論基礎。」 3. 肥胖與慢性發炎的雙向關係 研究數據顯示,肥胖者的下視丘能量感知神經元常處於功能異常狀態,這可能解釋為何肥胖者往往同時伴隨慢性低度發炎。 「這項研究最迷人的啟示是,我們對飢餓的『主觀感受』本身就能重塑生理狀態,」D'Agostino博士強調,「這提醒我們『心身連結』比想像中更為具體且可測量。」 禁食指導方針需要重寫嗎?專家解析實用建議 雖然這項突破性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中完成,但人類下視丘具有高度相似的結構與功能。英國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Sarah Berry(未參與本研究)對此提出專業解讀: 傳統間歇性禁食(IF)指南可能過度簡化:單純計算禁食時長不如培養對飢餓訊號的正確認知...
為什麼減重這麼困難?深入剖析現代人減肥障礙與突破之道
為什麼減重這麼困難?深入剖析現代人減肥障礙與突破之道 減重之路,為何總是舉步維艱? 減重這條路,對許多人來說,像是在滑輪溜冰上爬坡般吃力。根據美國健康網站Forhers.com於2025年4月發布的深度報導,超過六成成功減重的美國人會在一年內復胖(Hers,2025)。這不禁讓人疑惑:我們真的輸給了自己嗎?事實上,這條艱辛的減肥路背後,隱藏著多重生理、心理、社會與環境的複雜因素。本篇文章將以科學實證和專業分析,帶您拆解減重失敗的關鍵障礙,並提供可實踐的專業建議與突破策略。 減重的九大障礙:事實與數據的全景描繪 根據Forhers.com整理並經Craig Primack醫師審核的內容,現代人減重困難的主因可歸納為以下九大障礙(Hers, 2025): 1. 壓力與情緒性飲食 壓力會促使體內分泌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進一步增強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所謂「情緒性飲食」即以進食作為情緒調節方式,偶一為之無妨,長期則易導致熱量過剩與體重上升(Tomiyama, 2019,《Obesity Reviews》)。 應對建議: 建立非飲食型紓壓管道,如散步、藝術創作、與朋友聊天等。 2. 睡眠不足 睡眠剝奪會擾亂飽足激素(Leptin)與飢餓激素(Ghrelin),導致飢餓感提升與決策力下降(Chaput et al., 2016,《Sleep》)。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建議成人每晚需7至9小時睡眠。 應對建議: 制定規律作息、營造良好睡眠環境、避免睡前刺激。 3. 荷爾蒙失衡 甲狀腺功能低下、胰島素阻抗、多囊卵巢症(PCOS)與更年期等生理變化,皆會降低新陳代謝或促進脂肪儲存,從而阻礙減重(Rosenfield et al., 2020,《The Lancet Diabetes...
為什麼減重這麼困難?深入剖析現代人減肥障礙與突破之道
為什麼減重這麼困難?深入剖析現代人減肥障礙與突破之道 減重之路,為何總是舉步維艱? 減重這條路,對許多人來說,像是在滑輪溜冰上爬坡般吃力。根據美國健康網站Forhers.com於2025年4月發布的深度報導,超過六成成功減重的美國人會在一年內復胖(Hers,2025)。這不禁讓人疑惑:我們真的輸給了自己嗎?事實上,這條艱辛的減肥路背後,隱藏著多重生理、心理、社會與環境的複雜因素。本篇文章將以科學實證和專業分析,帶您拆解減重失敗的關鍵障礙,並提供可實踐的專業建議與突破策略。 減重的九大障礙:事實與數據的全景描繪 根據Forhers.com整理並經Craig Primack醫師審核的內容,現代人減重困難的主因可歸納為以下九大障礙(Hers, 2025): 1. 壓力與情緒性飲食 壓力會促使體內分泌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進一步增強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所謂「情緒性飲食」即以進食作為情緒調節方式,偶一為之無妨,長期則易導致熱量過剩與體重上升(Tomiyama, 2019,《Obesity Reviews》)。 應對建議: 建立非飲食型紓壓管道,如散步、藝術創作、與朋友聊天等。 2. 睡眠不足 睡眠剝奪會擾亂飽足激素(Leptin)與飢餓激素(Ghrelin),導致飢餓感提升與決策力下降(Chaput et al., 2016,《Sleep》)。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建議成人每晚需7至9小時睡眠。 應對建議: 制定規律作息、營造良好睡眠環境、避免睡前刺激。 3. 荷爾蒙失衡 甲狀腺功能低下、胰島素阻抗、多囊卵巢症(PCOS)與更年期等生理變化,皆會降低新陳代謝或促進脂肪儲存,從而阻礙減重(Rosenfield et al., 2020,《The Lancet Diabetes...
咖啡因的健康暗礁:從提神到危險的微妙界線
咖啡因的健康暗礁:從提神到危險的微妙界線 咖啡因的雙面刃:你每天的「清醒劑」可能正在傷害你 當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喚醒你的感官,或是午後的能量飲料為你注入活力時,你可能從未想過這些日常習慣背後潛藏的健康風險。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最新研究警告:咖啡因的安全攝取量存在驚人的個體差異,而現代人無意間攝入的咖啡因總量可能遠超想像。 根據世衛組織數據,全球每天消耗約22.5億杯咖啡,而能量飲料市場將在2025年突破860億美元。在這場全球性的「清醒狂歡」中,我們是否忽略了咖啡因過量的隱形危機?生物學家Anke Ehlers博士指出:「咖啡因的安全界線比多數人認知的更脆弱,特別是對兒童和運動補充劑使用者而言。」 解密咖啡因安全劑量:數字背後的真相 最新研究揭示出令人警醒的事實: 成人安全上限:單次攝取不超過200毫克(約2杯咖啡),每日總量控制在400毫克內 兒童計算公式:每公斤體重3毫克/天(17公斤兒童僅能攝取50毫克) 危險臨界點:純咖啡因粉末僅需1-2茶匙就可能致命 「最令人擔憂的是咖啡因補充劑,」Ehlers博士強調,「市售的純咖啡因粉末濃度極高,0.2克(約一撮)就達安全上限,家用廚具根本無法準確測量。」2024年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報告顯示,因咖啡因過量就醫的案例中,78%與補充劑使用不當有關。 對於青少年族群,能量飲料成為主要風險源。1罐250ml能量飲料含約80毫克咖啡因,3罐就超標。更危險的是「酒精+能量飲料」的組合,會導致心血管系統承受雙重壓力,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咖啡因敏感度之謎:為什麼有人喝咖啡睡不著,有人卻能睡前飲用? 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差異驚人,這與CYP1A2基因變異有關: 快速代謝型:能在4-6小時內分解大部分咖啡因,可能感受不到持續效果 慢速代謝型:需要12小時以上,易出現心悸、失眠等不適症狀 2019年《JAMA》研究發現,慢代謝型人群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6%。更複雜的是,口服避孕藥和孕期會顯著減緩咖啡因代謝速度,這就是為何孕婦常被建議限制咖啡因攝取。 值得警惕的是,現代飲食中的「隱形咖啡因」來源:✔ 黑巧克力(30g含約25毫克)✔ 某些止痛藥(每片含65-130毫克)✔ 冰淇淋/甜點中的咖啡調味✔ 「無咖啡因」咖啡(仍含少量咖啡因) 兒童咖啡因危機:當巧克力成為隱形殺手 「多數家長不知道,孩子從巧克力獲取的咖啡因可能超標,」Ehlers博士指出案例:「4歲兒童需吃下2.5條牛奶巧克力或500ml可樂,就會達到安全上限。」雖然單次攝取達致死劑量的可能性低,但長期微量積累可能影響神經發育。 2023年《Pediatrics》期刊研究追蹤5,000名兒童發現:→ 每日攝取>50mg咖啡因的學童出現注意力問題比率高42%→ 夜間頻尿與咖啡因攝取量呈正相關→ 成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的干擾風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對咖啡因的耐受性會隨體重增加而改變,父母應定期重新計算安全攝取量。 未來警示:咖啡因文化需要重新定義...
咖啡因的健康暗礁:從提神到危險的微妙界線
咖啡因的健康暗礁:從提神到危險的微妙界線 咖啡因的雙面刃:你每天的「清醒劑」可能正在傷害你 當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喚醒你的感官,或是午後的能量飲料為你注入活力時,你可能從未想過這些日常習慣背後潛藏的健康風險。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最新研究警告:咖啡因的安全攝取量存在驚人的個體差異,而現代人無意間攝入的咖啡因總量可能遠超想像。 根據世衛組織數據,全球每天消耗約22.5億杯咖啡,而能量飲料市場將在2025年突破860億美元。在這場全球性的「清醒狂歡」中,我們是否忽略了咖啡因過量的隱形危機?生物學家Anke Ehlers博士指出:「咖啡因的安全界線比多數人認知的更脆弱,特別是對兒童和運動補充劑使用者而言。」 解密咖啡因安全劑量:數字背後的真相 最新研究揭示出令人警醒的事實: 成人安全上限:單次攝取不超過200毫克(約2杯咖啡),每日總量控制在400毫克內 兒童計算公式:每公斤體重3毫克/天(17公斤兒童僅能攝取50毫克) 危險臨界點:純咖啡因粉末僅需1-2茶匙就可能致命 「最令人擔憂的是咖啡因補充劑,」Ehlers博士強調,「市售的純咖啡因粉末濃度極高,0.2克(約一撮)就達安全上限,家用廚具根本無法準確測量。」2024年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報告顯示,因咖啡因過量就醫的案例中,78%與補充劑使用不當有關。 對於青少年族群,能量飲料成為主要風險源。1罐250ml能量飲料含約80毫克咖啡因,3罐就超標。更危險的是「酒精+能量飲料」的組合,會導致心血管系統承受雙重壓力,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咖啡因敏感度之謎:為什麼有人喝咖啡睡不著,有人卻能睡前飲用? 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差異驚人,這與CYP1A2基因變異有關: 快速代謝型:能在4-6小時內分解大部分咖啡因,可能感受不到持續效果 慢速代謝型:需要12小時以上,易出現心悸、失眠等不適症狀 2019年《JAMA》研究發現,慢代謝型人群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6%。更複雜的是,口服避孕藥和孕期會顯著減緩咖啡因代謝速度,這就是為何孕婦常被建議限制咖啡因攝取。 值得警惕的是,現代飲食中的「隱形咖啡因」來源:✔ 黑巧克力(30g含約25毫克)✔ 某些止痛藥(每片含65-130毫克)✔ 冰淇淋/甜點中的咖啡調味✔ 「無咖啡因」咖啡(仍含少量咖啡因) 兒童咖啡因危機:當巧克力成為隱形殺手 「多數家長不知道,孩子從巧克力獲取的咖啡因可能超標,」Ehlers博士指出案例:「4歲兒童需吃下2.5條牛奶巧克力或500ml可樂,就會達到安全上限。」雖然單次攝取達致死劑量的可能性低,但長期微量積累可能影響神經發育。 2023年《Pediatrics》期刊研究追蹤5,000名兒童發現:→ 每日攝取>50mg咖啡因的學童出現注意力問題比率高42%→ 夜間頻尿與咖啡因攝取量呈正相關→ 成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的干擾風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對咖啡因的耐受性會隨體重增加而改變,父母應定期重新計算安全攝取量。 未來警示:咖啡因文化需要重新定義...
新研究揭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對增肌效果無差異,攝取時間亦非關鍵
新研究揭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對增肌效果無差異,攝取時間亦非關鍵 打破迷思:蛋白質來源與分配對增肌真的重要嗎? 近年來,隨著健身與營養觀念普及,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日常健身愛好者,對於「何種蛋白質最能促進肌肉增長」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許多健身教練與營養師建議,動物性蛋白(如雞肉、牛肉、乳製品)優於植物性蛋白(如豆腐、扁豆、堅果),且主張將蛋白質平均分配於每日多餐,才能最大化肌肉合成速率。然而,伊利諾大學的一項最新臨床試驗(Burd et al., 2025,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徹底顛覆了這些長期以來的“金科玉律”——實驗顯示,只要蛋白質攝取量足夠,不論動物性或植物性來源、亦不論分配於幾餐,對於肌肉合成的刺激效果幾乎沒有顯著差異。 這一發現不僅對廣大健身族群有重大的意義,也為素食者、彈性素食者及關心永續飲食的消費者帶來全新選擇空間。究竟這項突破性研究如何設計?又如何挑戰過往營養科學的主流認知?本文將從科學、營養與實務角度,帶您深入解析這項重要發現,並提出專業建議與應用。 實驗設計與主要發現:植物性VS動物性蛋白,誰能勝出? 嚴謹臨床設計,打破單一餐次迷思 伊利諾大學健康與運動學系教授 Nicholas Burd 團隊,針對40位年齡介於20至40歲、身體健康並規律運動的男女進行為期九天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四組: 全素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三餐不均(Vegan-Unbalanced, VGN-UB) 全素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五餐均勻(Vegan-Balanced, VGN-B) 雜食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三餐不均(Omnivore-Unbalanced, OMN-UB) 雜食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五餐均勻(Omnivore-Balanced, OMN-B) 所有餐點由研究團隊統一提供,確保營養素攝取一致,並堅持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1.1-1.2克/公斤體重,貼近美國一般人日常飲食狀況。參與者每三天在實驗室進行一次阻力訓練,並通過飲用重氫標記水(deuterium, D2O)追蹤蛋白質合成動態。...
新研究揭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對增肌效果無差異,攝取時間亦非關鍵
新研究揭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對增肌效果無差異,攝取時間亦非關鍵 打破迷思:蛋白質來源與分配對增肌真的重要嗎? 近年來,隨著健身與營養觀念普及,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日常健身愛好者,對於「何種蛋白質最能促進肌肉增長」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許多健身教練與營養師建議,動物性蛋白(如雞肉、牛肉、乳製品)優於植物性蛋白(如豆腐、扁豆、堅果),且主張將蛋白質平均分配於每日多餐,才能最大化肌肉合成速率。然而,伊利諾大學的一項最新臨床試驗(Burd et al., 2025,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徹底顛覆了這些長期以來的“金科玉律”——實驗顯示,只要蛋白質攝取量足夠,不論動物性或植物性來源、亦不論分配於幾餐,對於肌肉合成的刺激效果幾乎沒有顯著差異。 這一發現不僅對廣大健身族群有重大的意義,也為素食者、彈性素食者及關心永續飲食的消費者帶來全新選擇空間。究竟這項突破性研究如何設計?又如何挑戰過往營養科學的主流認知?本文將從科學、營養與實務角度,帶您深入解析這項重要發現,並提出專業建議與應用。 實驗設計與主要發現:植物性VS動物性蛋白,誰能勝出? 嚴謹臨床設計,打破單一餐次迷思 伊利諾大學健康與運動學系教授 Nicholas Burd 團隊,針對40位年齡介於20至40歲、身體健康並規律運動的男女進行為期九天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四組: 全素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三餐不均(Vegan-Unbalanced, VGN-UB) 全素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五餐均勻(Vegan-Balanced, VGN-B) 雜食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三餐不均(Omnivore-Unbalanced, OMN-UB) 雜食飲食,蛋白質分配於五餐均勻(Omnivore-Balanced, OMN-B) 所有餐點由研究團隊統一提供,確保營養素攝取一致,並堅持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1.1-1.2克/公斤體重,貼近美國一般人日常飲食狀況。參與者每三天在實驗室進行一次阻力訓練,並通過飲用重氫標記水(deuterium, D2O)追蹤蛋白質合成動態。...
跳舞療癒:阿根廷探戈助癌症倖存者改善化療後神經病變的最新發現
跳舞療癒:阿根廷探戈助癌症倖存者改善化療後神經病變的最新發現 舞動新希望:音樂與舞蹈重塑癌症康復之路 在癌症治療的旅程中,副作用往往成為患者最艱難的考驗之一。當傳統醫療方法面對神經損傷等長期問題顯得無力時,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OSUCCC)的新研究,為無數癌症倖存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曙光——阿根廷探戈舞,不僅僅是情感的交流,更可能成為改善化療相關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y, CIN)的創新療法。 這項初步成果已於2025年4月由Fox News報導(Stabile, 2025),其核心發現是:簡單的社交舞蹈,透過音樂節奏與肢體協調,正有效減緩化療帶來的神經損傷,並恢復患者的運動與認知功能。這一發現打破了運動治療必須強度大、耗費體力的舊觀念,也挑戰了「康復只能靠藥物」的傳統思維。 但我們不禁要問:阿根廷探戈為何能帶來這麼顯著的康復效果?這種療法是否適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又有什麼值得臨床與家庭照護者注意的新細節?本篇將帶您深入剖析,並結合專業醫學、神經科學與生活實踐,給出全面的解讀和建議。 核心事實解碼:阿根廷探戈對化療後神經病變的臨床證據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醫學與復健科學家Lise Worthen-Chaudhari博士帶領的DAANCE(Dance-based Approach to Neuropathy and Cancer-related Effects)研究,約80%的乳癌倖存者會出現CIN,該症狀涉及手、腳、四肢的麻木、灼熱、刺痛和運動困難,對生活品質構成嚴重威脅(OSUCCC新聞稿, 2025)。 這項由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資助的臨床試驗,針對已完成化療至少三個月的乳癌倖存者,設計了一系列阿根廷探戈課程,並與傳統居家運動作比較。初步結果顯示:...
跳舞療癒:阿根廷探戈助癌症倖存者改善化療後神經病變的最新發現
跳舞療癒:阿根廷探戈助癌症倖存者改善化療後神經病變的最新發現 舞動新希望:音樂與舞蹈重塑癌症康復之路 在癌症治療的旅程中,副作用往往成為患者最艱難的考驗之一。當傳統醫療方法面對神經損傷等長期問題顯得無力時,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OSUCCC)的新研究,為無數癌症倖存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曙光——阿根廷探戈舞,不僅僅是情感的交流,更可能成為改善化療相關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y, CIN)的創新療法。 這項初步成果已於2025年4月由Fox News報導(Stabile, 2025),其核心發現是:簡單的社交舞蹈,透過音樂節奏與肢體協調,正有效減緩化療帶來的神經損傷,並恢復患者的運動與認知功能。這一發現打破了運動治療必須強度大、耗費體力的舊觀念,也挑戰了「康復只能靠藥物」的傳統思維。 但我們不禁要問:阿根廷探戈為何能帶來這麼顯著的康復效果?這種療法是否適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又有什麼值得臨床與家庭照護者注意的新細節?本篇將帶您深入剖析,並結合專業醫學、神經科學與生活實踐,給出全面的解讀和建議。 核心事實解碼:阿根廷探戈對化療後神經病變的臨床證據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醫學與復健科學家Lise Worthen-Chaudhari博士帶領的DAANCE(Dance-based Approach to Neuropathy and Cancer-related Effects)研究,約80%的乳癌倖存者會出現CIN,該症狀涉及手、腳、四肢的麻木、灼熱、刺痛和運動困難,對生活品質構成嚴重威脅(OSUCCC新聞稿, 2025)。 這項由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資助的臨床試驗,針對已完成化療至少三個月的乳癌倖存者,設計了一系列阿根廷探戈課程,並與傳統居家運動作比較。初步結果顯示:...
糖是「毒藥」嗎?揭開甜蜜之下的真相與健康新思維
糖是「毒藥」嗎?揭開甜蜜之下的真相與健康新思維 近來,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公開強調「糖就是毒藥」,引發熱烈討論。這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日常飲食的認知,也重新點燃了關於糖對健康影響的激烈辯論。究竟,糖是否真的「有毒」?我們需要全面戒除糖分嗎?還是應該從科學角度重新審視「糖」與健康的微妙關係?本篇將從營養學、醫學,以及心理層面深入剖析,結合專家觀點,幫助你建立屬於自己的健康減糖策略。 羅伯特·甘迺迪強硬表態:糖究竟有多「毒」? 2025年4月23日,美國衛生部長羅伯特·甘迺迪在記者會上直言:「糖是毒藥,美國民眾必須知道這個事實。」(Yahoo News, 2025-4-23)這番話無疑將糖的危害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甘迺迪上任以來,一直積極打擊食品業過度加工食品與人工添加物,這次更將矛頭直指糖。 他的發言立刻引起各界反響。一方面,哈佛醫學院早已指出,過量攝取糖分確實會提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與中風等慢性疾病風險(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24)。另一方面,營養師卡拉·哈布史翠特(Cara Harbstreet, R.D., L.D.)則提醒:「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該完全戒糖。」 這場圍繞「糖是否有毒」的辯論,反映出社會對健康飲食的高度關切,也讓我們意識到,糖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現代醫學與生活方式的焦點議題。 糖的本質:你真的了解你每天吃下的糖嗎? 1. 什麼是糖?——簡單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與纖維、澱粉並列。其中特別要理解以下區分: 單醣與雙醣(簡單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俗稱白砂糖)。人體消化吸收速度快,血糖快速上升。 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纖維):釋放葡萄糖速度較慢,有助穩定血糖。 天然糖主要存在於水果、蔬菜、全穀物、奶類產品中;添加糖則是製作過程中額外加入(例如汽水、餅乾、蛋糕等),這類糖才是健康專家主要關注的對象。 2. 當前攝取建議與現狀 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U.S. Dietary...
糖是「毒藥」嗎?揭開甜蜜之下的真相與健康新思維
糖是「毒藥」嗎?揭開甜蜜之下的真相與健康新思維 近來,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公開強調「糖就是毒藥」,引發熱烈討論。這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日常飲食的認知,也重新點燃了關於糖對健康影響的激烈辯論。究竟,糖是否真的「有毒」?我們需要全面戒除糖分嗎?還是應該從科學角度重新審視「糖」與健康的微妙關係?本篇將從營養學、醫學,以及心理層面深入剖析,結合專家觀點,幫助你建立屬於自己的健康減糖策略。 羅伯特·甘迺迪強硬表態:糖究竟有多「毒」? 2025年4月23日,美國衛生部長羅伯特·甘迺迪在記者會上直言:「糖是毒藥,美國民眾必須知道這個事實。」(Yahoo News, 2025-4-23)這番話無疑將糖的危害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甘迺迪上任以來,一直積極打擊食品業過度加工食品與人工添加物,這次更將矛頭直指糖。 他的發言立刻引起各界反響。一方面,哈佛醫學院早已指出,過量攝取糖分確實會提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與中風等慢性疾病風險(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24)。另一方面,營養師卡拉·哈布史翠特(Cara Harbstreet, R.D., L.D.)則提醒:「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該完全戒糖。」 這場圍繞「糖是否有毒」的辯論,反映出社會對健康飲食的高度關切,也讓我們意識到,糖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現代醫學與生活方式的焦點議題。 糖的本質:你真的了解你每天吃下的糖嗎? 1. 什麼是糖?——簡單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與纖維、澱粉並列。其中特別要理解以下區分: 單醣與雙醣(簡單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俗稱白砂糖)。人體消化吸收速度快,血糖快速上升。 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纖維):釋放葡萄糖速度較慢,有助穩定血糖。 天然糖主要存在於水果、蔬菜、全穀物、奶類產品中;添加糖則是製作過程中額外加入(例如汽水、餅乾、蛋糕等),這類糖才是健康專家主要關注的對象。 2. 當前攝取建議與現狀 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U.S. Die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