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topics

鎂質不足與慢性退化性疾病:最新研究揭示重要關聯

鎂質不足與慢性退化性疾病:最新研究揭示重要關聯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某些微量營養素的重要性,而這些微量元素實際上對我們的長期健康至關重要。最新研究顯示,鎂這種常被忽視的礦物質,可能是預防多種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因素。究竟鎂質如何影響我們的DNA健康?又該如何確保我們攝取足夠的鎂?讓我們深入剖析這個與每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議題。 鎂質不足與疾病風險:令人警醒的研究發現 澳洲研究人員最近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鎂含量偏低的人可能面臨更高的慢性退化性疾病風險,包括阿茲海默症、糖尿病和特定癌症。這項研究雖然樣本數量不大,但其發現再次強調了鎂作為人體必需營養素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從172位中年成人身上採集血液樣本,檢測了他們的鎂、同半胱氨酸、葉酸和維生素B12的水平,同時評估了DNA損傷的標記物。研究結果顯示,鎂含量較低的參與者同半胱氨酸水平較高。同半胱氨酸是一種從食物中代謝而來的氨基酸,而血液中高水平的同半胱氨酸已被證實與DNA損傷風險增加有關。 「我們知道鎂對正常DNA複製至關重要,且有助於形成抗氧化劑,所以這項研究發現鎂能保護DNA免受損傷是合理的」,洛杉磯註冊營養師Maggie Moon向Verywell健康網站表示。  鎂質對健康的多重關鍵作用 鎂在人體中扮演著多重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維持日常身體功能的重要因素,更是防止長期健康問題的關鍵礦物質。 基礎生理功能支持 人體需要充足的鎂質來進行能量產生、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等基本生理過程。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鎂是超過300種酶促反應的輔助因子,這些反應涉及蛋白質合成、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控制以及血壓調節。 鎂還有助於維持正常骨密度,支持健康的免疫系統功能。它在細胞內外的鈣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對心臟功能和肌肉收縮至關重要。 預防慢性疾病 長期鎂質不足已被證實與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有關,包括: 骨質疏鬆症:鎂參與骨骼形成和維持,鎂缺乏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 高血壓:研究表明,鎂能幫助擴張血管,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 第2型糖尿病:鎂在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中發揮作用,缺乏鎂與胰島素抵抗有關 改善睡眠質量 一些研究顯示,鎂可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和時間。鎂被認為能夠降低皮質醇水平並緩解焦慮症狀,這兩者都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鎂補充劑可以增加深度睡眠時間並減少夜間醒來次數。 [此處建議插入一個圖表,列出鎂缺乏的常見症狀,如肌肉痙攣、疲勞、心律不規則等]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理解鎂與DNA健康的關係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鎂的一個最重要功能是支持複製和修復DNA所需的酶。DNA聚合酶和連接酶等關鍵酶需要鎂作為輔助因子才能正常運作。當體內鎂水平不足時,這些酶的功能可能受損,導致DNA複製和修復過程出現錯誤。 DNA損傷積累是多種慢性疾病發展的根本原因。以阿茲海默症為例,DNA損傷積累會導致神經元功能障礙和細胞死亡,最終引發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喪失。同樣,在癌症發展過程中,未修復的DNA損傷可能導致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細胞異常增殖。 此外,鎂與同半胱氨酸代謝途徑的相互作用尤為重要。同半胱氨酸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氨基酸,高水平的同半胱氨酸被認為會增加氧化應激,從而損害DNA。鎂通過參與同半胱氨酸代謝途徑中的酶反應,幫助維持同半胱氨酸在健康水平。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長期研究數據顯示,鎂攝入量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呈負相關。該研究追蹤超過85,000名參與者超過30年,發現每日攝入足夠鎂的人群罹患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如何確保攝取足夠的鎂:飲食與補充策略 每日鎂需求量...

鎂質不足與慢性退化性疾病:最新研究揭示重要關聯

鎂質不足與慢性退化性疾病:最新研究揭示重要關聯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某些微量營養素的重要性,而這些微量元素實際上對我們的長期健康至關重要。最新研究顯示,鎂這種常被忽視的礦物質,可能是預防多種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因素。究竟鎂質如何影響我們的DNA健康?又該如何確保我們攝取足夠的鎂?讓我們深入剖析這個與每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議題。 鎂質不足與疾病風險:令人警醒的研究發現 澳洲研究人員最近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鎂含量偏低的人可能面臨更高的慢性退化性疾病風險,包括阿茲海默症、糖尿病和特定癌症。這項研究雖然樣本數量不大,但其發現再次強調了鎂作為人體必需營養素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從172位中年成人身上採集血液樣本,檢測了他們的鎂、同半胱氨酸、葉酸和維生素B12的水平,同時評估了DNA損傷的標記物。研究結果顯示,鎂含量較低的參與者同半胱氨酸水平較高。同半胱氨酸是一種從食物中代謝而來的氨基酸,而血液中高水平的同半胱氨酸已被證實與DNA損傷風險增加有關。 「我們知道鎂對正常DNA複製至關重要,且有助於形成抗氧化劑,所以這項研究發現鎂能保護DNA免受損傷是合理的」,洛杉磯註冊營養師Maggie Moon向Verywell健康網站表示。  鎂質對健康的多重關鍵作用 鎂在人體中扮演著多重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維持日常身體功能的重要因素,更是防止長期健康問題的關鍵礦物質。 基礎生理功能支持 人體需要充足的鎂質來進行能量產生、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等基本生理過程。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鎂是超過300種酶促反應的輔助因子,這些反應涉及蛋白質合成、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控制以及血壓調節。 鎂還有助於維持正常骨密度,支持健康的免疫系統功能。它在細胞內外的鈣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對心臟功能和肌肉收縮至關重要。 預防慢性疾病 長期鎂質不足已被證實與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有關,包括: 骨質疏鬆症:鎂參與骨骼形成和維持,鎂缺乏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 高血壓:研究表明,鎂能幫助擴張血管,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 第2型糖尿病:鎂在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中發揮作用,缺乏鎂與胰島素抵抗有關 改善睡眠質量 一些研究顯示,鎂可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和時間。鎂被認為能夠降低皮質醇水平並緩解焦慮症狀,這兩者都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鎂補充劑可以增加深度睡眠時間並減少夜間醒來次數。 [此處建議插入一個圖表,列出鎂缺乏的常見症狀,如肌肉痙攣、疲勞、心律不規則等]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理解鎂與DNA健康的關係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鎂的一個最重要功能是支持複製和修復DNA所需的酶。DNA聚合酶和連接酶等關鍵酶需要鎂作為輔助因子才能正常運作。當體內鎂水平不足時,這些酶的功能可能受損,導致DNA複製和修復過程出現錯誤。 DNA損傷積累是多種慢性疾病發展的根本原因。以阿茲海默症為例,DNA損傷積累會導致神經元功能障礙和細胞死亡,最終引發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喪失。同樣,在癌症發展過程中,未修復的DNA損傷可能導致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細胞異常增殖。 此外,鎂與同半胱氨酸代謝途徑的相互作用尤為重要。同半胱氨酸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氨基酸,高水平的同半胱氨酸被認為會增加氧化應激,從而損害DNA。鎂通過參與同半胱氨酸代謝途徑中的酶反應,幫助維持同半胱氨酸在健康水平。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長期研究數據顯示,鎂攝入量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呈負相關。該研究追蹤超過85,000名參與者超過30年,發現每日攝入足夠鎂的人群罹患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如何確保攝取足夠的鎂:飲食與補充策略 每日鎂需求量...

九大錯誤習慣阻礙女性減掉下腹部脂肪:專業健身教練的全面分析

九大錯誤習慣阻礙女性減掉下腹部脂肪:專業健身教練的全面分析 引言 當談到減掉頑固的下腹部脂肪時,許多女性往往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努力不懈卻看不到明顯成效。為什麼會這樣?根據資深健身教練兼營養師Vimal Rajput的專業觀察,問題可能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做了哪些「錯誤的事情」。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習慣,實際上可能正在悄悄破壞你的減脂目標。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常見錯誤,並提供科學支持的解決方案,幫助你突破減脂瓶頸。 阻礙下腹部脂肪減少的九大常見錯誤 1. 跳過早餐等重要餐點 許多女性誤以為少吃一餐就能減少熱量攝入,尤其是跳過早餐。然而,研究表明,這種做法實際上會擾亂你的新陳代謝節奏。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規律進食早餐的人比跳過早餐的人更容易維持健康體重。這是因為早餐能啟動你的新陳代謝,並幫助控制全天的食慾。 2. 只專注有氧運動而忽視重量訓練 「只做跑步機和橢圓機」是女性健身中最常見的誤區之一。雖然有氧運動確實能燃燒卡路里,但單靠它無法塑造緊實的身材。重量訓練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身體的「熱量燃燒爐」—即使在休息時也能消耗能量。研究顯示,增加1公斤肌肉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約50卡路里/天。 3. 不了解蛋白質攝入量和總熱量消耗 許多女性對自己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和總熱量一無所知,或僅依賴蛋白質棒和粉末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積極鍛煉的女性每天應攝入約1.6-1.8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並了解自己的總熱量需求。Vimal Rajput特別強調,女性每天至少需要攝入100克優質蛋白質才能有效減脂。 4. 過量飲酒影響睡眠和脂肪代謝 「一兩杯紅酒有益健康」這種說法可能導致許多女性忽視酒精對減脂的負面影響。酒精不僅含有「空熱量」,還會干擾睡眠質量和肝臟的脂肪代謝功能。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導致腹部脂肪堆積,特別是對女性而言。 5. 週間嚴格控制飲食週末放縱 「週一至週四健康飲食,週末放縱自己」的模式是許多減重計劃失敗的主因。這種不一致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熱量攝入波動過大,使身體難以建立穩定的代謝節奏。營養學研究表明,持續適度的熱量赤字比極端的節食-暴飲暴食循環更有效。 6. 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 餐盤上缺少新鮮蔬果不僅意味著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意味著缺少膳食纖維—這對控制食慾和促進腸道健康至關重要。美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女性每天應攝入至少2杯水果和2.5杯蔬菜,以確保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和纖維。 7. 壓力管理不當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升高,這與腹部脂肪堆積直接相關。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改變脂肪在體內的分布方式,使其更容易集中在腹部區域。學會說「不」和有效管理壓力是減少腹部脂肪的關鍵因素。 8. 睡眠不足(每晚少於7小時) 睡眠不足會擾亂調節飢餓和飽腹感的荷爾蒙(瘦素和飢餓素)平衡,導致食慾增加和代謝減慢。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連續幾晚睡眠不足(少於7小時)可使胰島素敏感性降低30%,這直接影響身體儲存脂肪的傾向,尤其是在腹部區域。...

九大錯誤習慣阻礙女性減掉下腹部脂肪:專業健身教練的全面分析

九大錯誤習慣阻礙女性減掉下腹部脂肪:專業健身教練的全面分析 引言 當談到減掉頑固的下腹部脂肪時,許多女性往往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努力不懈卻看不到明顯成效。為什麼會這樣?根據資深健身教練兼營養師Vimal Rajput的專業觀察,問題可能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做了哪些「錯誤的事情」。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習慣,實際上可能正在悄悄破壞你的減脂目標。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常見錯誤,並提供科學支持的解決方案,幫助你突破減脂瓶頸。 阻礙下腹部脂肪減少的九大常見錯誤 1. 跳過早餐等重要餐點 許多女性誤以為少吃一餐就能減少熱量攝入,尤其是跳過早餐。然而,研究表明,這種做法實際上會擾亂你的新陳代謝節奏。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規律進食早餐的人比跳過早餐的人更容易維持健康體重。這是因為早餐能啟動你的新陳代謝,並幫助控制全天的食慾。 2. 只專注有氧運動而忽視重量訓練 「只做跑步機和橢圓機」是女性健身中最常見的誤區之一。雖然有氧運動確實能燃燒卡路里,但單靠它無法塑造緊實的身材。重量訓練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身體的「熱量燃燒爐」—即使在休息時也能消耗能量。研究顯示,增加1公斤肌肉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約50卡路里/天。 3. 不了解蛋白質攝入量和總熱量消耗 許多女性對自己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和總熱量一無所知,或僅依賴蛋白質棒和粉末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積極鍛煉的女性每天應攝入約1.6-1.8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並了解自己的總熱量需求。Vimal Rajput特別強調,女性每天至少需要攝入100克優質蛋白質才能有效減脂。 4. 過量飲酒影響睡眠和脂肪代謝 「一兩杯紅酒有益健康」這種說法可能導致許多女性忽視酒精對減脂的負面影響。酒精不僅含有「空熱量」,還會干擾睡眠質量和肝臟的脂肪代謝功能。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導致腹部脂肪堆積,特別是對女性而言。 5. 週間嚴格控制飲食週末放縱 「週一至週四健康飲食,週末放縱自己」的模式是許多減重計劃失敗的主因。這種不一致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熱量攝入波動過大,使身體難以建立穩定的代謝節奏。營養學研究表明,持續適度的熱量赤字比極端的節食-暴飲暴食循環更有效。 6. 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 餐盤上缺少新鮮蔬果不僅意味著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意味著缺少膳食纖維—這對控制食慾和促進腸道健康至關重要。美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女性每天應攝入至少2杯水果和2.5杯蔬菜,以確保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和纖維。 7. 壓力管理不當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升高,這與腹部脂肪堆積直接相關。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改變脂肪在體內的分布方式,使其更容易集中在腹部區域。學會說「不」和有效管理壓力是減少腹部脂肪的關鍵因素。 8. 睡眠不足(每晚少於7小時) 睡眠不足會擾亂調節飢餓和飽腹感的荷爾蒙(瘦素和飢餓素)平衡,導致食慾增加和代謝減慢。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連續幾晚睡眠不足(少於7小時)可使胰島素敏感性降低30%,這直接影響身體儲存脂肪的傾向,尤其是在腹部區域。...

每日一顆酪梨,健康長壽有保障

每日一顆酪梨,健康長壽有保障 2025年4月12日 在美國,酪梨正經歷一波前所未有的熱潮。這種綠色多汁的水果不僅出現在三明治、沙拉中,更頻繁地出現在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酪梨的魅力部分來自其順滑的口感,能與各種食材完美融合;另一部分則源於其豐富的營養成分,被視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 每日酪梨的科學實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Kristina Petersen和退休教授Penny Kris-Etherton領導的一項研究,特別關注每日攝取一顆酪梨如何影響日常飲食選擇。該研究發表在《當代營養發展》(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期刊上,探討了這種簡單的飲食介入如何能提高人們對飲食指南的遵循度。 研究團隊招募了1,008名成年人參與,通過電話訪談收集24小時飲食攝入數據。研究人員使用健康飲食指數(Healthy Eating Index)作為衡量標準,追蹤每位參與者對《美國飲食指南》的遵循程度。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為期26週。一組繼續保持現有飲食模式但限制酪梨攝入,而另一組則每天添加一顆酪梨。考慮到僅約2%的美國成年人定期食用酪梨,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酪梨如何融入各種不同飲食的新信息。 研究發現:酪梨的驚人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每日食用酪梨的參與者在飲食質量上有顯著改善。 「酪梨是營養的強大來源,我們的目標是確定其定期消費是否能提高飲食質量,」Petersen解釋道。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一簡單的改變對個人的用餐方式產生了影響,整體上更加注重富含營養的食物。 「這種改善表明,像每日食用酪梨這樣的簡單策略可以顯著提高飲食質量,」Petersen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果:「我們觀察到的替代效應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展示了酪梨在替代高熱量、低營養食物方面的潛力,」Petersen補充道。 為何這項研究如此重要? 「通過促進更好地遵循飲食指南,我們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Petersen表示。研究結果指出,酪梨是有意遵循既定營養建議的人的一個實用選擇。 通過強調基本且美味的食物,這種水果可能會促進心臟健康、2型糖尿病管理等方面的積極步驟。 酪梨含有纖維和有益脂肪,這些成分有助於飯後的飽腹感。這種特性可能支持保持健康飲食計劃的策略。每次用酪梨代替高鈉或精製穀物食品,維持均衡飲食的可能性似乎會增加。 酪梨的簡史 酪梨(學名Persea americana)的歷史可追溯至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在10,000多年前就已馴化了這種水果。 當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抵達時,他們將酪梨引入歐洲,為其最終在全球傳播奠定了基礎。「酪梨」這個名稱來自納瓦特爾語「ahuacatl」。水果的形狀可能啟發了這個原始術語。 無論其起源如何,這種多功能食品的受歡迎程度持續攀升,各地的咖啡館和餐廳都出現了新的酪梨料理。 營養細節 酪梨以其單不飽和脂肪而聞名,這種脂肪可能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對心臟健康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尤其是當與其他食物的均衡攝入相結合時。酪梨還含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鉀含量,有助於血壓調節。...

每日一顆酪梨,健康長壽有保障

每日一顆酪梨,健康長壽有保障 2025年4月12日 在美國,酪梨正經歷一波前所未有的熱潮。這種綠色多汁的水果不僅出現在三明治、沙拉中,更頻繁地出現在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酪梨的魅力部分來自其順滑的口感,能與各種食材完美融合;另一部分則源於其豐富的營養成分,被視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 每日酪梨的科學實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Kristina Petersen和退休教授Penny Kris-Etherton領導的一項研究,特別關注每日攝取一顆酪梨如何影響日常飲食選擇。該研究發表在《當代營養發展》(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期刊上,探討了這種簡單的飲食介入如何能提高人們對飲食指南的遵循度。 研究團隊招募了1,008名成年人參與,通過電話訪談收集24小時飲食攝入數據。研究人員使用健康飲食指數(Healthy Eating Index)作為衡量標準,追蹤每位參與者對《美國飲食指南》的遵循程度。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為期26週。一組繼續保持現有飲食模式但限制酪梨攝入,而另一組則每天添加一顆酪梨。考慮到僅約2%的美國成年人定期食用酪梨,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酪梨如何融入各種不同飲食的新信息。 研究發現:酪梨的驚人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每日食用酪梨的參與者在飲食質量上有顯著改善。 「酪梨是營養的強大來源,我們的目標是確定其定期消費是否能提高飲食質量,」Petersen解釋道。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一簡單的改變對個人的用餐方式產生了影響,整體上更加注重富含營養的食物。 「這種改善表明,像每日食用酪梨這樣的簡單策略可以顯著提高飲食質量,」Petersen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果:「我們觀察到的替代效應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展示了酪梨在替代高熱量、低營養食物方面的潛力,」Petersen補充道。 為何這項研究如此重要? 「通過促進更好地遵循飲食指南,我們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Petersen表示。研究結果指出,酪梨是有意遵循既定營養建議的人的一個實用選擇。 通過強調基本且美味的食物,這種水果可能會促進心臟健康、2型糖尿病管理等方面的積極步驟。 酪梨含有纖維和有益脂肪,這些成分有助於飯後的飽腹感。這種特性可能支持保持健康飲食計劃的策略。每次用酪梨代替高鈉或精製穀物食品,維持均衡飲食的可能性似乎會增加。 酪梨的簡史 酪梨(學名Persea americana)的歷史可追溯至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在10,000多年前就已馴化了這種水果。 當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抵達時,他們將酪梨引入歐洲,為其最終在全球傳播奠定了基礎。「酪梨」這個名稱來自納瓦特爾語「ahuacatl」。水果的形狀可能啟發了這個原始術語。 無論其起源如何,這種多功能食品的受歡迎程度持續攀升,各地的咖啡館和餐廳都出現了新的酪梨料理。 營養細節 酪梨以其單不飽和脂肪而聞名,這種脂肪可能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對心臟健康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尤其是當與其他食物的均衡攝入相結合時。酪梨還含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鉀含量,有助於血壓調節。...

低碳飲食顛覆傳統認知?最新研究挑戰膽固醇與心臟健康的關聯

低碳飲食顛覆傳統認知?最新研究挑戰膽固醇與心臟健康的關聯 高膽固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低碳高脂的酮體飲食(ketogenic diet)可能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與心血管疾病直接相關。這項研究挑戰了傳統的膽固醇認知,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這項由 Harbor-UCLA 醫療中心 Lundquist 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領銜,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研究,評估了 100 名長期進行酮體飲食並出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俗稱「壞」膽固醇)升高的參與者。研究結果於 2025 年 4 月 7 日發布。 這些參與者除了膽固醇升高外,其餘身體機能均處於「代謝健康」狀態,並且平均已持續進行酮體飲食五年。他們都被歸類為 LMHR(Lean Mass Hyper-Responder,瘦體重高反應者),指的是那些採用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後,膽固醇顯著升高的人群。 研究發現:傳統膽固醇指標與動脈斑塊變化無關 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心臟影像技術發現,傳統的膽固醇指標(ApoB 和 LDL-C)與心臟動脈斑塊水平的變化或基線心臟疾病,在一年內沒有顯著關聯。相反,現有的斑塊水平似乎更能預測未來斑塊的積累。 Baszucki Group 醫療總監 Bret Scher...

低碳飲食顛覆傳統認知?最新研究挑戰膽固醇與心臟健康的關聯

低碳飲食顛覆傳統認知?最新研究挑戰膽固醇與心臟健康的關聯 高膽固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低碳高脂的酮體飲食(ketogenic diet)可能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與心血管疾病直接相關。這項研究挑戰了傳統的膽固醇認知,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這項由 Harbor-UCLA 醫療中心 Lundquist 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領銜,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研究,評估了 100 名長期進行酮體飲食並出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俗稱「壞」膽固醇)升高的參與者。研究結果於 2025 年 4 月 7 日發布。 這些參與者除了膽固醇升高外,其餘身體機能均處於「代謝健康」狀態,並且平均已持續進行酮體飲食五年。他們都被歸類為 LMHR(Lean Mass Hyper-Responder,瘦體重高反應者),指的是那些採用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後,膽固醇顯著升高的人群。 研究發現:傳統膽固醇指標與動脈斑塊變化無關 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心臟影像技術發現,傳統的膽固醇指標(ApoB 和 LDL-C)與心臟動脈斑塊水平的變化或基線心臟疾病,在一年內沒有顯著關聯。相反,現有的斑塊水平似乎更能預測未來斑塊的積累。 Baszucki Group 醫療總監 Bret Scher...

每週八杯酒?長期飲酒對大腦的潛在危害

每週八杯酒?長期飲酒對大腦的潛在危害   每週八杯以上酒精飲料與腦部損傷跡象相關 一項新研究揭示,習慣性大量飲酒可能會在大腦中留下持久的損傷。根據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學》最新發表的研究,每週飲用八杯或更多酒精飲料的人,更可能出現與記憶和思維問題相關的腦血管病變,以及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tau蛋白纏結在內的神經退化跡象。 重度飲酒與腦損傷風險 這項於2025年4月9日發表的研究發現,重度飲酒與腦損傷跡象之間存在關聯,儘管研究並未證明酒精直接導致這些損傷。 研究特別識別出的腦損傷類型是玻璃樣小動脈硬化症(hyaline arteriolosclerosis),這是一種腦部小血管變厚、變硬且變窄的疾病。這種情況會限制血液流動,導致組織損傷,表現為腦部病變。 酒精對老化大腦的影響 "重度酒精消費是一個與健康問題和死亡率增加相關的全球主要健康問題,"巴西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作者Alberto Fernando Oliveira Justo博士表示。"我們研究了酒精如何影響人們隨年齡增長的大腦。我們的研究表明,大量飲酒對大腦有害,可能導致記憶和思維問題。" 研究概述與腦部解剖細節 該研究基於1,781名個體的腦部解剖,這些參與者在死亡時平均年齡為75歲。 研究人員檢查了腦組織,尋找腦損傷的跡象,包括tau蛋白纏結和玻璃樣小動脈硬化症。他們還測量了每位參與者的腦重和身高。 家庭成員回答了關於參與者飲酒習慣的問題。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四組:965名從不飲酒者、319名每週飲用七杯或更少酒精的中度飲酒者、129名每週飲用八杯或更多酒精的重度飲酒者,以及368名曾經重度飲酒現已戒酒者。研究人員將一杯酒定義為含有14克酒精,約相當於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餾酒。 不同飲酒水平的腦部病變比較 在從不飲酒的人中,40%出現腦血管病變。中度飲酒者中,45%有腦血管病變。重度飲酒者中,44%有腦血管病變。而在曾經重度飲酒現已戒酒者中,50%有腦血管病變。 在調整了可能影響腦健康的因素(如死亡年齡、吸煙和體力活動)後,與從不飲酒的人相比,重度飲酒者出現腦血管病變的幾率高133%,曾經重度飲酒者高89%,中度飲酒者高60%。 Tau蛋白纏結與認知影響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度飲酒者和曾經重度飲酒者發展出tau蛋白纏結(一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幾率更高,分別高41%和31%。 曾經重度飲酒與較低的腦質量比(相對於體重的腦質量比例較小)和較差的認知能力相關。研究未發現中度或重度飲酒與腦質量比或認知能力之間的關聯。 Justo指出,除了腦損傷外,認知能力受損只在曾經飲酒者中觀察到。 提前死亡與長期腦損傷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度飲酒者比從不飲酒者平均早死13年。 "我們發現重度飲酒直接與腦部損傷跡象相關,這可能對腦健康產生長期影響,進而影響記憶和思維能力,"Justo表示。"了解這些影響對公共健康意識至關重要,繼續實施預防措施以減少重度飲酒也很必要。" 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它沒有在參與者死亡前進行觀察,也沒有關於酒精消費時間和認知能力的信息。 專家建議與健康產品推薦...

每週八杯酒?長期飲酒對大腦的潛在危害

每週八杯酒?長期飲酒對大腦的潛在危害   每週八杯以上酒精飲料與腦部損傷跡象相關 一項新研究揭示,習慣性大量飲酒可能會在大腦中留下持久的損傷。根據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學》最新發表的研究,每週飲用八杯或更多酒精飲料的人,更可能出現與記憶和思維問題相關的腦血管病變,以及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tau蛋白纏結在內的神經退化跡象。 重度飲酒與腦損傷風險 這項於2025年4月9日發表的研究發現,重度飲酒與腦損傷跡象之間存在關聯,儘管研究並未證明酒精直接導致這些損傷。 研究特別識別出的腦損傷類型是玻璃樣小動脈硬化症(hyaline arteriolosclerosis),這是一種腦部小血管變厚、變硬且變窄的疾病。這種情況會限制血液流動,導致組織損傷,表現為腦部病變。 酒精對老化大腦的影響 "重度酒精消費是一個與健康問題和死亡率增加相關的全球主要健康問題,"巴西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作者Alberto Fernando Oliveira Justo博士表示。"我們研究了酒精如何影響人們隨年齡增長的大腦。我們的研究表明,大量飲酒對大腦有害,可能導致記憶和思維問題。" 研究概述與腦部解剖細節 該研究基於1,781名個體的腦部解剖,這些參與者在死亡時平均年齡為75歲。 研究人員檢查了腦組織,尋找腦損傷的跡象,包括tau蛋白纏結和玻璃樣小動脈硬化症。他們還測量了每位參與者的腦重和身高。 家庭成員回答了關於參與者飲酒習慣的問題。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四組:965名從不飲酒者、319名每週飲用七杯或更少酒精的中度飲酒者、129名每週飲用八杯或更多酒精的重度飲酒者,以及368名曾經重度飲酒現已戒酒者。研究人員將一杯酒定義為含有14克酒精,約相當於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餾酒。 不同飲酒水平的腦部病變比較 在從不飲酒的人中,40%出現腦血管病變。中度飲酒者中,45%有腦血管病變。重度飲酒者中,44%有腦血管病變。而在曾經重度飲酒現已戒酒者中,50%有腦血管病變。 在調整了可能影響腦健康的因素(如死亡年齡、吸煙和體力活動)後,與從不飲酒的人相比,重度飲酒者出現腦血管病變的幾率高133%,曾經重度飲酒者高89%,中度飲酒者高60%。 Tau蛋白纏結與認知影響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度飲酒者和曾經重度飲酒者發展出tau蛋白纏結(一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幾率更高,分別高41%和31%。 曾經重度飲酒與較低的腦質量比(相對於體重的腦質量比例較小)和較差的認知能力相關。研究未發現中度或重度飲酒與腦質量比或認知能力之間的關聯。 Justo指出,除了腦損傷外,認知能力受損只在曾經飲酒者中觀察到。 提前死亡與長期腦損傷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度飲酒者比從不飲酒者平均早死13年。 "我們發現重度飲酒直接與腦部損傷跡象相關,這可能對腦健康產生長期影響,進而影響記憶和思維能力,"Justo表示。"了解這些影響對公共健康意識至關重要,繼續實施預防措施以減少重度飲酒也很必要。" 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它沒有在參與者死亡前進行觀察,也沒有關於酒精消費時間和認知能力的信息。 專家建議與健康產品推薦...

植物性口香糖可中和95%流感與皰疹病毒,有望阻止下一場大流行

植物性口香糖可中和95%流感與皰疹病毒,有望阻止下一場大流行 最新研究顯示,由扁豆製成的口香糖可顯著減少口腔中的病毒載量,為抗擊流感、皰疹甚至禽流感提供了新希望。 科學家開發出抗病毒口香糖 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芬蘭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了一種以扁豆(Lablab purpureus)為原料的口香糖,能夠中和口腔中超過95%的流感和皰疹病毒。這種口香糖利用扁豆中天然存在的抗病毒捕獲蛋白(FRIL),針對許多感染的起始點——口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病毒防控方法。 該研究發表在《分子治療》(Molecular Therapy)期刊上,基於研究團隊此前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研究人員測試了這種口香糖對兩種皰疹單純病毒(HSV-1和HSV-2)以及兩種A型流感病毒株(H1N1和H3N2)的中和能力。 高效低劑量的顯著效果 研究表明,僅需40毫克的兩克扁豆口香糖片劑即可將病毒載量減少95%以上,效果與他們在SARS-CoV-2研究中觀察到的類似。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按照FDA藥物規格準備了臨床級口香糖產品,並證實其安全性。 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W.D. Miller教授Henry Daniell指出:「這些觀察結果預示著在人體臨床研究中評估扁豆口香糖以減少病毒感染/傳播的良好前景。」 擴展至禽流感防控 Daniell及其同事現正尋求利用扁豆粉來對抗禽流感。過去三個月內,北美已有5400萬隻鳥類感染H5N1,美國和加拿大也報告了數例人類感染案例。 先前研究已表明,扁豆粉能有效中和H5N1和H7N9——兩種已知會引起人類和鳥類禽流感的A型流感病毒株。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測試將其用於禽類飼料,幫助控制禽流感傳播。 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威脅 在我們日益互聯的世界中,傳染病構成了不斷增長的威脅。H1N1、SARS、埃博拉、寨卡和H5N1(禽流感)等病毒爆發以及COVID-19大流行,都表明疾病可以多麼迅速地傳播,以及它們對全球健康和經濟的嚴重影響。 即使是更常見的病毒也帶來嚴峻挑戰。季節性流感每年都會捲土重來,導致廣泛疾病並使美國每年損失超過112億美元。主要通過口腔接觸傳播的單純皰疹病毒-1(HSV-1)已感染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是西方國家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 流感疫苗接種率低以及HSV缺乏疫苗凸顯了新策略的必要性。一個有前景的方法是在傳播點減少病毒載量。對於流感和HSV等病毒,這意味著針對口腔。 及時的抗病毒突破 Daniell教授表示:「控制病毒傳播繼續是全球面臨的主要挑戰。在天然食品(扁豆粉)中存在的廣譜抗病毒蛋白(FRIL)不僅能中和人類流感病毒,還能中和禽流感,這是一項及時的創新,可以防止它們的感染和傳播。」 這項研究為公共衛生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且可能高效的工具,尤其在面對新興病毒威脅時更具價值。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植物性口香糖或許能成為我們抵抗病毒性疾病的新武器。 資料來源:Molecular Therapy期刊,題為「Debulking influenza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strains...

植物性口香糖可中和95%流感與皰疹病毒,有望阻止下一場大流行

植物性口香糖可中和95%流感與皰疹病毒,有望阻止下一場大流行 最新研究顯示,由扁豆製成的口香糖可顯著減少口腔中的病毒載量,為抗擊流感、皰疹甚至禽流感提供了新希望。 科學家開發出抗病毒口香糖 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芬蘭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了一種以扁豆(Lablab purpureus)為原料的口香糖,能夠中和口腔中超過95%的流感和皰疹病毒。這種口香糖利用扁豆中天然存在的抗病毒捕獲蛋白(FRIL),針對許多感染的起始點——口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病毒防控方法。 該研究發表在《分子治療》(Molecular Therapy)期刊上,基於研究團隊此前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研究人員測試了這種口香糖對兩種皰疹單純病毒(HSV-1和HSV-2)以及兩種A型流感病毒株(H1N1和H3N2)的中和能力。 高效低劑量的顯著效果 研究表明,僅需40毫克的兩克扁豆口香糖片劑即可將病毒載量減少95%以上,效果與他們在SARS-CoV-2研究中觀察到的類似。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按照FDA藥物規格準備了臨床級口香糖產品,並證實其安全性。 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W.D. Miller教授Henry Daniell指出:「這些觀察結果預示著在人體臨床研究中評估扁豆口香糖以減少病毒感染/傳播的良好前景。」 擴展至禽流感防控 Daniell及其同事現正尋求利用扁豆粉來對抗禽流感。過去三個月內,北美已有5400萬隻鳥類感染H5N1,美國和加拿大也報告了數例人類感染案例。 先前研究已表明,扁豆粉能有效中和H5N1和H7N9——兩種已知會引起人類和鳥類禽流感的A型流感病毒株。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測試將其用於禽類飼料,幫助控制禽流感傳播。 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威脅 在我們日益互聯的世界中,傳染病構成了不斷增長的威脅。H1N1、SARS、埃博拉、寨卡和H5N1(禽流感)等病毒爆發以及COVID-19大流行,都表明疾病可以多麼迅速地傳播,以及它們對全球健康和經濟的嚴重影響。 即使是更常見的病毒也帶來嚴峻挑戰。季節性流感每年都會捲土重來,導致廣泛疾病並使美國每年損失超過112億美元。主要通過口腔接觸傳播的單純皰疹病毒-1(HSV-1)已感染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是西方國家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 流感疫苗接種率低以及HSV缺乏疫苗凸顯了新策略的必要性。一個有前景的方法是在傳播點減少病毒載量。對於流感和HSV等病毒,這意味著針對口腔。 及時的抗病毒突破 Daniell教授表示:「控制病毒傳播繼續是全球面臨的主要挑戰。在天然食品(扁豆粉)中存在的廣譜抗病毒蛋白(FRIL)不僅能中和人類流感病毒,還能中和禽流感,這是一項及時的創新,可以防止它們的感染和傳播。」 這項研究為公共衛生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且可能高效的工具,尤其在面對新興病毒威脅時更具價值。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植物性口香糖或許能成為我們抵抗病毒性疾病的新武器。 資料來源:Molecular Therapy期刊,題為「Debulking influenza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str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