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為什麼蹲馬桶滑手機這麼「危險」? 很多人上廁所時喜歡順便滑滑手機、看影片,甚至回工作訊息,覺得「反正只是多坐一會兒」。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只是浪費時間,還可能悄悄地傷害你的血管、神經、消化系統,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想想看,原本只需要2-3分鐘的如廁時間,變成了10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這種習慣雖然看似無害,卻可能讓身體承受長期的壓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國際研究揭露的7種具體健康風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 國際研究揭露的7大健康風險 這篇資訊主要來自 2025 年 9 月 11 日刊登於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作者 Adam Taylor,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解剖學教授),他整理了多項臨床觀察與案例報告,並引用最新數據,分析為何「長時間坐在馬桶上」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 1. 痔瘡(Haemorrhoids)風險大增 研究數據:使用手機如廁者,痔瘡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 46%。 原因機制:久坐時肛門周圍的血管墊(anal cushions)長時間承受壓力,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管擴張、發炎與組織脆弱化。 潛在影響:除了出血、癢、腫脹之外,嚴重時可能導致貧血,甚至血栓性痔瘡(thrombosed haemorrhoid)。 2. 肛裂(Anal fissure)或肛門微小撕裂 坐太久會使肛門黏膜因血液滯留而變得脆弱,加上糞便通過時的摩擦與壓力,容易產生裂口。 症狀常被形容為「像排出玻璃碎片般的疼痛」,伴隨鮮紅色出血。 3. 直腸脫垂(Rectal...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為什麼蹲馬桶滑手機這麼「危險」? 很多人上廁所時喜歡順便滑滑手機、看影片,甚至回工作訊息,覺得「反正只是多坐一會兒」。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只是浪費時間,還可能悄悄地傷害你的血管、神經、消化系統,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想想看,原本只需要2-3分鐘的如廁時間,變成了10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這種習慣雖然看似無害,卻可能讓身體承受長期的壓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國際研究揭露的7種具體健康風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 國際研究揭露的7大健康風險 這篇資訊主要來自 2025 年 9 月 11 日刊登於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作者 Adam Taylor,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解剖學教授),他整理了多項臨床觀察與案例報告,並引用最新數據,分析為何「長時間坐在馬桶上」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 1. 痔瘡(Haemorrhoids)風險大增 研究數據:使用手機如廁者,痔瘡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 46%。 原因機制:久坐時肛門周圍的血管墊(anal cushions)長時間承受壓力,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管擴張、發炎與組織脆弱化。 潛在影響:除了出血、癢、腫脹之外,嚴重時可能導致貧血,甚至血栓性痔瘡(thrombosed haemorrhoid)。 2. 肛裂(Anal fissure)或肛門微小撕裂 坐太久會使肛門黏膜因血液滯留而變得脆弱,加上糞便通過時的摩擦與壓力,容易產生裂口。 症狀常被形容為「像排出玻璃碎片般的疼痛」,伴隨鮮紅色出血。 3. 直腸脫垂(Rectal...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你也有「走路膝蓋會響」的困擾嗎? 清晨運動時,鞋帶才剛繫好,踏出第一步,卻聽到膝關節傳來細微的「喀喀」或「嘎嘎」聲。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骨頭和骨頭在磨?是不是關節退化了?甚至有人因此開始害怕運動,擔心再用力會「磨掉軟骨」。 其實,膝蓋發出的聲音不一定代表損傷或退化。醫學上將這現象稱為「膝關節摩擦音」(Knee Crepitus),它可能只是關節內氣泡破裂,或韌帶、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時產生的聲響,也可能與軟骨表面不平滑有關。但並非每一次的「響聲」都在向你警告疾病。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良性聲音」與「病理警訊」?又有哪些情況需要立即看醫生呢? 最新研究怎麼說:有聲音≠退化 本文數據來源自 2025 年 9 月 10 日《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最新膝關節摩擦音綜述(Couch & Culvenor, 2025),該研究團隊回顧了 103 項涉及 36,439 人的研究數據,重點發現如下: 膝蓋有聲音並不罕見 一般人群中有 41% 出現過膝關節摩擦音。 甚至有 36% 的人雖然沒有膝痛或受傷,也會聽到關節聲。 這說明,膝蓋發出聲音是常見現象,且不專屬於關節疾病患者。...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你也有「走路膝蓋會響」的困擾嗎? 清晨運動時,鞋帶才剛繫好,踏出第一步,卻聽到膝關節傳來細微的「喀喀」或「嘎嘎」聲。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骨頭和骨頭在磨?是不是關節退化了?甚至有人因此開始害怕運動,擔心再用力會「磨掉軟骨」。 其實,膝蓋發出的聲音不一定代表損傷或退化。醫學上將這現象稱為「膝關節摩擦音」(Knee Crepitus),它可能只是關節內氣泡破裂,或韌帶、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時產生的聲響,也可能與軟骨表面不平滑有關。但並非每一次的「響聲」都在向你警告疾病。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良性聲音」與「病理警訊」?又有哪些情況需要立即看醫生呢? 最新研究怎麼說:有聲音≠退化 本文數據來源自 2025 年 9 月 10 日《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最新膝關節摩擦音綜述(Couch & Culvenor, 2025),該研究團隊回顧了 103 項涉及 36,439 人的研究數據,重點發現如下: 膝蓋有聲音並不罕見 一般人群中有 41% 出現過膝關節摩擦音。 甚至有 36% 的人雖然沒有膝痛或受傷,也會聽到關節聲。 這說明,膝蓋發出聲音是常見現象,且不專屬於關節疾病患者。...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你的生活有「方向感」嗎?或許它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你是否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一沒事做就老得快」?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長輩——退休後閒在家中無所事事,不到幾年,記憶力開始衰退、情緒變得沈默;相反地,有些人即使年過八十,依然每天安排行程、參與社區活動、學新技能,精神頭十足。這並非偶然現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最新研究指出,擁有清晰「人生目的(Purpose in Life)」的人,失智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可降低28%。這意味著,精神上的「生活方向感」不僅影響活力與心情,還可能是保護大腦的天然屏障。那麼,什麼是人生目的?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培養它? 研究從何而來?15年追蹤、超過1.3萬名成年人參與 這項研究由UC Davis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教授 Aliza Wingo 主導,發表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5年6月5日)【DOI: 10.1016/j.jagp.2025.05.009】。研究團隊分析了 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的數據,對象為 45歲以上、初始時無認知功能異常的美國成年人,總樣本超過 13,000人,追蹤時間最長達 15年。 關鍵數據與結果: 高人生目的感族群:失智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你的生活有「方向感」嗎?或許它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你是否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一沒事做就老得快」?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長輩——退休後閒在家中無所事事,不到幾年,記憶力開始衰退、情緒變得沈默;相反地,有些人即使年過八十,依然每天安排行程、參與社區活動、學新技能,精神頭十足。這並非偶然現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最新研究指出,擁有清晰「人生目的(Purpose in Life)」的人,失智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可降低28%。這意味著,精神上的「生活方向感」不僅影響活力與心情,還可能是保護大腦的天然屏障。那麼,什麼是人生目的?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培養它? 研究從何而來?15年追蹤、超過1.3萬名成年人參與 這項研究由UC Davis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教授 Aliza Wingo 主導,發表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5年6月5日)【DOI: 10.1016/j.jagp.2025.05.009】。研究團隊分析了 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的數據,對象為 45歲以上、初始時無認知功能異常的美國成年人,總樣本超過 13,000人,追蹤時間最長達 15年。 關鍵數據與結果: 高人生目的感族群:失智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你以為的「沒症狀」脂肪肝,其實可能正在默默損害你的健康 很多人做健康檢查時,醫生說「脂肪肝要注意」後,就回到日常生活,覺得既不痛也不癢,還能照常生活,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事實上,脂肪肝早已不只是過重或酗酒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是全球近三成成年人都受影響的隱性流行病。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疾病已經有了新的正式名稱——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並且被醫學界發現,它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肝癌的發生有高度關聯。那麼,是否存在一種簡單、安全、而且價格合理的方式,能夠從疾病根源下手?韓國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一種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牌維生素:維他命B3。 來自韓國的突破性研究:B3維生素抑制脂肪肝致病基因 2025年4月,《Metabolism》期刊刊登了一項由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大學藥學院、以及蔚山大學醫院合作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 microRNA-93(miR-93)的分子,是推動脂肪肝惡化的關鍵基因調控因子。(Lee YH et al., Metabolism, 2025, DOI:10.1016/j.metabol.2025.156266) 研究團隊在人體與動物模型中,發現脂肪肝患者肝臟細胞中 miR-93 的表達量異常升高。這種小分子 RNA 會抑制 SIRT1 基因的功能——SIRT1 是肝細胞調節脂質代謝的重要酵素,一旦失衡,就容易讓肝臟內脂肪堆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纖維化。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 阻斷 miR-93 基因表達的小鼠:肝臟脂肪含量明顯下降,胰島素敏感度提升,肝功能檢測數值改善。 過量表達...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你以為的「沒症狀」脂肪肝,其實可能正在默默損害你的健康 很多人做健康檢查時,醫生說「脂肪肝要注意」後,就回到日常生活,覺得既不痛也不癢,還能照常生活,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事實上,脂肪肝早已不只是過重或酗酒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是全球近三成成年人都受影響的隱性流行病。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疾病已經有了新的正式名稱——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並且被醫學界發現,它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肝癌的發生有高度關聯。那麼,是否存在一種簡單、安全、而且價格合理的方式,能夠從疾病根源下手?韓國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一種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牌維生素:維他命B3。 來自韓國的突破性研究:B3維生素抑制脂肪肝致病基因 2025年4月,《Metabolism》期刊刊登了一項由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大學藥學院、以及蔚山大學醫院合作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 microRNA-93(miR-93)的分子,是推動脂肪肝惡化的關鍵基因調控因子。(Lee YH et al., Metabolism, 2025, DOI:10.1016/j.metabol.2025.156266) 研究團隊在人體與動物模型中,發現脂肪肝患者肝臟細胞中 miR-93 的表達量異常升高。這種小分子 RNA 會抑制 SIRT1 基因的功能——SIRT1 是肝細胞調節脂質代謝的重要酵素,一旦失衡,就容易讓肝臟內脂肪堆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纖維化。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 阻斷 miR-93 基因表達的小鼠:肝臟脂肪含量明顯下降,胰島素敏感度提升,肝功能檢測數值改善。 過量表達...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你是否曾聽聞「脂肪肝」,一種悄無聲息卻影響全球近三成的現代文明病?儘管它如此普遍,長久以來卻缺乏有效的標靶療法。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體裡最熟悉不過的一種維生素,竟能成為對抗這場沉默疾病的關鍵,這聽起來是否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近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不僅揭開了脂肪肝的致病機制,更指出維生素B3(菸鹼酸)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方。這項發現不僅為數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精準醫療開啟了嶄新篇章。 脂肪肝的潛藏危機:我們真的了解它嗎? 近年來,代謝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SLD)的盛行率節節攀升,儼然成為全球性的健康隱憂。它不僅僅是肝臟累積脂肪那麼簡單,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肝臟發炎、纖維化,甚至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許多人對於脂肪肝的成因和嚴重性仍有迷思,認為只要體重減輕就能解決一切,或是認為這只是一種良性的小毛病,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MASLD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背後涉及多重基因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過去,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夠精準打擊疾病源頭的療法,但進展緩慢。直到最近,由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國立大學(PNU)和蔚山大學醫院(UUH)的跨機構研究團隊,在一項發表於《Metabolism》期刊的劃時代研究中,揭示了微小RNA-93(microRNA-93, miR-93)在MASLD的發生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MASLD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 揭開miR-93的神秘面紗:脂肪肝的基因調控者 miR-93是一種存在於肝臟細胞(肝細胞)中的微小RNA分子,它如同一個精密的「開關」,能夠調節特定基因的表現。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便是觀察到無論是MASLD患者的肝臟組織,或是實驗動物模型,其miR-93的含量都顯著升高。透過深入的分子機制探討,研究人員發現,過量的miR-93能夠抑制一種名為SIRT1的基因。 SIRT1基因在肝細胞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負責調控脂質(脂肪)的代謝。當miR-93過度活躍時,它會阻斷SIRT1的正常功能,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纖維化,這些都是MASLD發展的關鍵病理過程。為了驗證這個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小鼠中「關閉」了miR-93的生成。結果令人振奮:這些小鼠的肝臟脂肪堆積明顯減少,肝功能指標與胰島素敏感性也大幅改善。反之,那些被設計成過度表現miR-93的小鼠,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肝臟代謝問題。 這項研究不僅精準闡明了miR-93如何成為MASLD的「罪魁禍首」,更重要的是,它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指明了方向。 維生素B3:被遺忘的治癒力量? 在對MASLD的分子機制有了深入了解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了廣泛的藥物篩選,希望能找到能夠有效抑制miR-93活性的藥物。他們檢視了150種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令人驚喜的是,其中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營養素——菸鹼酸(niacin),也就是維生素B3——展現了最強大的miR-93抑制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菸鹼酸治療的小鼠,其肝臟中的miR-93水平顯著下降,同時SIRT1的活性則大幅提升。被重新活化的SIRT1,能夠有效地恢復被破壞的脂質代謝途徑,進而使肝臟恢復正常的脂質平衡狀態,這意味著肝臟的脂肪堆積得到了有效的逆轉。 研究團隊對此表示:「這項研究精確地闡明了MASLD的分子起源,並證明了一種已獲准使用的維生素化合物,能夠調節這一關鍵通路,這對於臨床轉譯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們補充道:「考慮到菸鹼酸是一種已被廣泛使用且安全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高血脂症,它極有可能成為MASLD聯合療法中,針對miRNA通路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藥物。」 從研究到生活:如何將知識化為行動 這項科學研究的發現,聽起來令人振奮,但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做?」實際上,MASLD的預防與改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生活中的蛛絲馬跡:留意你的肝臟健康信號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卻找不出原因?或者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肝功能指數有些異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跡象,有時可能就是肝臟發出的警訊。雖然miR-93的升高是MASLD的關鍵機制,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幫助肝臟維持健康。例如,有些人會發現,當他們攝取過多精緻澱粉或高糖食物後,隔天會感覺身體更沉重,精神不濟,這或許就是身體對過量脂質累積的一種反應。另外,觀察自己是否有長期飲酒、飲食不均、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自我檢視的重要一環。 立即行動:3-5個改善脂肪肝的生活策略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上的突破,更在於它能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生活建議。以下提供幾個你可以立即開始採取的行動: 均衡飲食,減少精緻澱粉與糖分攝取:盡量選擇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和甜點的攝取,這有助於降低肝臟的脂質負擔。 增加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攝取:例如魚類、瘦肉、豆製品、堅果和橄欖油,這些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 規律運動,促進全身代謝: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維持健康體重:即使只是減去體重的5-10%,也能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堆積。 確保充足的維生素B3攝取:雖然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3是首選,但對於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是否需要補充。 知識的匯流與實踐的起點...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你是否曾聽聞「脂肪肝」,一種悄無聲息卻影響全球近三成的現代文明病?儘管它如此普遍,長久以來卻缺乏有效的標靶療法。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體裡最熟悉不過的一種維生素,竟能成為對抗這場沉默疾病的關鍵,這聽起來是否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近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不僅揭開了脂肪肝的致病機制,更指出維生素B3(菸鹼酸)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方。這項發現不僅為數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精準醫療開啟了嶄新篇章。 脂肪肝的潛藏危機:我們真的了解它嗎? 近年來,代謝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SLD)的盛行率節節攀升,儼然成為全球性的健康隱憂。它不僅僅是肝臟累積脂肪那麼簡單,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肝臟發炎、纖維化,甚至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許多人對於脂肪肝的成因和嚴重性仍有迷思,認為只要體重減輕就能解決一切,或是認為這只是一種良性的小毛病,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MASLD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背後涉及多重基因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過去,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夠精準打擊疾病源頭的療法,但進展緩慢。直到最近,由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國立大學(PNU)和蔚山大學醫院(UUH)的跨機構研究團隊,在一項發表於《Metabolism》期刊的劃時代研究中,揭示了微小RNA-93(microRNA-93, miR-93)在MASLD的發生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MASLD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 揭開miR-93的神秘面紗:脂肪肝的基因調控者 miR-93是一種存在於肝臟細胞(肝細胞)中的微小RNA分子,它如同一個精密的「開關」,能夠調節特定基因的表現。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便是觀察到無論是MASLD患者的肝臟組織,或是實驗動物模型,其miR-93的含量都顯著升高。透過深入的分子機制探討,研究人員發現,過量的miR-93能夠抑制一種名為SIRT1的基因。 SIRT1基因在肝細胞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負責調控脂質(脂肪)的代謝。當miR-93過度活躍時,它會阻斷SIRT1的正常功能,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纖維化,這些都是MASLD發展的關鍵病理過程。為了驗證這個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小鼠中「關閉」了miR-93的生成。結果令人振奮:這些小鼠的肝臟脂肪堆積明顯減少,肝功能指標與胰島素敏感性也大幅改善。反之,那些被設計成過度表現miR-93的小鼠,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肝臟代謝問題。 這項研究不僅精準闡明了miR-93如何成為MASLD的「罪魁禍首」,更重要的是,它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指明了方向。 維生素B3:被遺忘的治癒力量? 在對MASLD的分子機制有了深入了解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了廣泛的藥物篩選,希望能找到能夠有效抑制miR-93活性的藥物。他們檢視了150種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令人驚喜的是,其中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營養素——菸鹼酸(niacin),也就是維生素B3——展現了最強大的miR-93抑制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菸鹼酸治療的小鼠,其肝臟中的miR-93水平顯著下降,同時SIRT1的活性則大幅提升。被重新活化的SIRT1,能夠有效地恢復被破壞的脂質代謝途徑,進而使肝臟恢復正常的脂質平衡狀態,這意味著肝臟的脂肪堆積得到了有效的逆轉。 研究團隊對此表示:「這項研究精確地闡明了MASLD的分子起源,並證明了一種已獲准使用的維生素化合物,能夠調節這一關鍵通路,這對於臨床轉譯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們補充道:「考慮到菸鹼酸是一種已被廣泛使用且安全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高血脂症,它極有可能成為MASLD聯合療法中,針對miRNA通路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藥物。」 從研究到生活:如何將知識化為行動 這項科學研究的發現,聽起來令人振奮,但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做?」實際上,MASLD的預防與改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生活中的蛛絲馬跡:留意你的肝臟健康信號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卻找不出原因?或者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肝功能指數有些異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跡象,有時可能就是肝臟發出的警訊。雖然miR-93的升高是MASLD的關鍵機制,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幫助肝臟維持健康。例如,有些人會發現,當他們攝取過多精緻澱粉或高糖食物後,隔天會感覺身體更沉重,精神不濟,這或許就是身體對過量脂質累積的一種反應。另外,觀察自己是否有長期飲酒、飲食不均、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自我檢視的重要一環。 立即行動:3-5個改善脂肪肝的生活策略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上的突破,更在於它能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生活建議。以下提供幾個你可以立即開始採取的行動: 均衡飲食,減少精緻澱粉與糖分攝取:盡量選擇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和甜點的攝取,這有助於降低肝臟的脂質負擔。 增加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攝取:例如魚類、瘦肉、豆製品、堅果和橄欖油,這些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 規律運動,促進全身代謝: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維持健康體重:即使只是減去體重的5-10%,也能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堆積。 確保充足的維生素B3攝取:雖然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3是首選,但對於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是否需要補充。 知識的匯流與實踐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