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
生酮飲食對男女老化速度影響大不同?最新動物研究揭露關鍵機制
生酮飲食對男女老化速度影響大不同?最新動物研究揭露關鍵機制 近期發表於《Cell Reports》的動物實驗揭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可能會加速雄性動物的老化進程,而雌性卻不受相同影響。研究團隊發現,這個性別差異與雌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的保護作用密切相關。一旦雄性補充雌激素或抗氧化物,飲食誘發的快速老化現象便明顯緩解。這不僅挑戰了生酮飲食的「健康標籤」,更引發了關於性別差異、荷爾蒙作用,以及抗氧化策略的多層次討論。 生酮飲食與老化速度:研究發現的核心事實 這項研究由一組國際團隊在小鼠身上進行,目標是探討長期生酮飲食對老化的影響。結果顯示: 雄性小鼠:長期生酮飲食下,老化速度顯著加快,出現更多「細胞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s)。這類細胞屬於功能衰退、但持續存在的細胞,會分泌促炎物質,影響組織修復與器官功能,被視為生理衰老的推手。 雌性小鼠:即使採取相同飲食,老化速度並未加快。研究者確認,這是因為雌激素能減緩生酮飲食造成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即自由基對細胞的氧化傷害),從而抑制細胞衰老。 干預成果:當雄性小鼠被補充雌激素(estradiol)及抗氧化劑後,快速衰老的狀況顯著減輕(來源:《Cell Reports》2025年9月號)。 氧化壓力的增加,被視為關鍵機制。生酮飲食將能量來源轉為脂肪代謝,產生酮體,但同時可能增加線粒體工作負擔與自由基產生,進而影響細胞壽命。 從營養與生理角度剖析:性別與荷爾蒙的影響 為何雄性影響大、雌性影響小? 在哺乳動物中,雌激素不僅參與生殖功能,還具備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vascular endothelium)等多重作用。本研究中的雌性小鼠,正因有自然水平的雌激素,得以抵消生酮飲食帶來的氧化壓力與細胞老化效應。 相比之下,雄性缺乏這層荷爾蒙保護,因此同等飲食壓力下更易出現細胞損傷與快速老化。 為何要關注「細胞衰老」 細胞衰老是一種不可逆停止分裂的狀態,會分泌促炎因子(如IL-6、TNF-α),形成所謂的「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ASP)。長期累積衰老細胞 → 慢性發炎 → 器官功能退化 → 老化速度加快。這解釋了為什麼該研究觀察到雄性小鼠健康壽命下降。 不同觀點交鋒:科學家對結果的詮釋 內分泌學觀點匹茲堡大學內分泌與代謝專家 Jason Ng...
生酮飲食對男女老化速度影響大不同?最新動物研究揭露關鍵機制
生酮飲食對男女老化速度影響大不同?最新動物研究揭露關鍵機制 近期發表於《Cell Reports》的動物實驗揭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可能會加速雄性動物的老化進程,而雌性卻不受相同影響。研究團隊發現,這個性別差異與雌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的保護作用密切相關。一旦雄性補充雌激素或抗氧化物,飲食誘發的快速老化現象便明顯緩解。這不僅挑戰了生酮飲食的「健康標籤」,更引發了關於性別差異、荷爾蒙作用,以及抗氧化策略的多層次討論。 生酮飲食與老化速度:研究發現的核心事實 這項研究由一組國際團隊在小鼠身上進行,目標是探討長期生酮飲食對老化的影響。結果顯示: 雄性小鼠:長期生酮飲食下,老化速度顯著加快,出現更多「細胞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s)。這類細胞屬於功能衰退、但持續存在的細胞,會分泌促炎物質,影響組織修復與器官功能,被視為生理衰老的推手。 雌性小鼠:即使採取相同飲食,老化速度並未加快。研究者確認,這是因為雌激素能減緩生酮飲食造成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即自由基對細胞的氧化傷害),從而抑制細胞衰老。 干預成果:當雄性小鼠被補充雌激素(estradiol)及抗氧化劑後,快速衰老的狀況顯著減輕(來源:《Cell Reports》2025年9月號)。 氧化壓力的增加,被視為關鍵機制。生酮飲食將能量來源轉為脂肪代謝,產生酮體,但同時可能增加線粒體工作負擔與自由基產生,進而影響細胞壽命。 從營養與生理角度剖析:性別與荷爾蒙的影響 為何雄性影響大、雌性影響小? 在哺乳動物中,雌激素不僅參與生殖功能,還具備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vascular endothelium)等多重作用。本研究中的雌性小鼠,正因有自然水平的雌激素,得以抵消生酮飲食帶來的氧化壓力與細胞老化效應。 相比之下,雄性缺乏這層荷爾蒙保護,因此同等飲食壓力下更易出現細胞損傷與快速老化。 為何要關注「細胞衰老」 細胞衰老是一種不可逆停止分裂的狀態,會分泌促炎因子(如IL-6、TNF-α),形成所謂的「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ASP)。長期累積衰老細胞 → 慢性發炎 → 器官功能退化 → 老化速度加快。這解釋了為什麼該研究觀察到雄性小鼠健康壽命下降。 不同觀點交鋒:科學家對結果的詮釋 內分泌學觀點匹茲堡大學內分泌與代謝專家 Jason Ng...
運動強度如何改變腸道微生態?來自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的最新發現
運動強度如何改變腸道微生態?來自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的最新發現 運動對健康有益,這已是共識,但你是否想過,運動的強度可能會直接影響你的腸道細菌組成,從而進一步影響運動表現和恢復速度?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 ECU)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個令人驚訝的連結,並提出飲食習慣與運動週期之間的互動,可能是決定你腸道健康關鍵的因素。 這不僅是一則關於運動與腸道健康的科學消息,更牽扯到運動員與一般大眾在「訓練負荷」、「飲食質量」和「生理適應」之間的微妙平衡。究竟高強度與低強度訓練對腸道微生態(gut microbiome)的影響有何不同?哪些變化又可能成為提升運動表現的潛在突破口?接下來,我將帶你逐層拆解。 高低訓練負荷,腸道細菌反應完全不一樣 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025年5月21日發表)報導,博士研究生布朗雯·查勒森(Bronwen Charlesson)帶領的團隊,比較了運動員在高訓練負荷與低訓練負荷時的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產物變化。她指出,運動員與一般人的腸道環境已存在顯著差異,例如: 更高總量的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這是腸道細菌發酵膳食纖維的代謝產物,有助維持腸道屏障與抗發炎。 更高的α多樣性(alpha diversity,衡量菌種數量與分佈均勻度的指標),通常代表更穩定且健康的菌群生態。 特定菌屬的增加與減少,顯示訓練行為會選擇性地影響菌群結構。 她指出,這些差異固然與運動員的飲食模式有關,但與最大攝氧量(VO₂max)等體能指標的關聯性,意味著運動刺激本身也在產生影響。 高強度運動:乳酸與腸內細菌的意外連結 研究顯示,當訓練負荷提升(如高強度間歇訓練或長時間高功率輸出),腸道中短鏈脂肪酸水平與特定細菌比例明顯改變。雖然本研究未直接測量乳酸水平,但查勒森推測,高強度運動所產生的血乳酸(lactate,一種肌肉無氧代謝產物)會被部分運送至腸道,在那裡被特定細菌利用作為能量來源,促進它們的生長。 這種現象可能使某些菌群在高強度訓練期快速增殖,再透過它們的代謝作用間接影響運動表現,例如幫助乳酸代謝或調節腸道pH值。從運動生理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正回饋機制:高強度訓練刺激 →...
運動強度如何改變腸道微生態?來自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的最新發現
運動強度如何改變腸道微生態?來自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的最新發現 運動對健康有益,這已是共識,但你是否想過,運動的強度可能會直接影響你的腸道細菌組成,從而進一步影響運動表現和恢復速度?澳洲愛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 ECU)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個令人驚訝的連結,並提出飲食習慣與運動週期之間的互動,可能是決定你腸道健康關鍵的因素。 這不僅是一則關於運動與腸道健康的科學消息,更牽扯到運動員與一般大眾在「訓練負荷」、「飲食質量」和「生理適應」之間的微妙平衡。究竟高強度與低強度訓練對腸道微生態(gut microbiome)的影響有何不同?哪些變化又可能成為提升運動表現的潛在突破口?接下來,我將帶你逐層拆解。 高低訓練負荷,腸道細菌反應完全不一樣 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025年5月21日發表)報導,博士研究生布朗雯·查勒森(Bronwen Charlesson)帶領的團隊,比較了運動員在高訓練負荷與低訓練負荷時的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產物變化。她指出,運動員與一般人的腸道環境已存在顯著差異,例如: 更高總量的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這是腸道細菌發酵膳食纖維的代謝產物,有助維持腸道屏障與抗發炎。 更高的α多樣性(alpha diversity,衡量菌種數量與分佈均勻度的指標),通常代表更穩定且健康的菌群生態。 特定菌屬的增加與減少,顯示訓練行為會選擇性地影響菌群結構。 她指出,這些差異固然與運動員的飲食模式有關,但與最大攝氧量(VO₂max)等體能指標的關聯性,意味著運動刺激本身也在產生影響。 高強度運動:乳酸與腸內細菌的意外連結 研究顯示,當訓練負荷提升(如高強度間歇訓練或長時間高功率輸出),腸道中短鏈脂肪酸水平與特定細菌比例明顯改變。雖然本研究未直接測量乳酸水平,但查勒森推測,高強度運動所產生的血乳酸(lactate,一種肌肉無氧代謝產物)會被部分運送至腸道,在那裡被特定細菌利用作為能量來源,促進它們的生長。 這種現象可能使某些菌群在高強度訓練期快速增殖,再透過它們的代謝作用間接影響運動表現,例如幫助乳酸代謝或調節腸道pH值。從運動生理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正回饋機制:高強度訓練刺激 →...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在感情世界裡,「物以類聚」這句話或許不僅適用於性格與興趣,還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領域。根據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r》的跨國研究,國際團隊分析了來自台灣、丹麥與瑞典超過600萬對伴侶的數據,結果顯示:如果一方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另一方出現相同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隨機情況的預期。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對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估算模式,並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因為我們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伴侶,還是長時間相處使彼此的心理狀態趨同?抑或兩者皆兼而有之? 全球三地橫跨世代的大規模調查 這項由范某某(Fan et al.)領銜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樣本規模最大、且跨文化比較的配偶精神疾病相關性分析。研究團隊檢視的九類精神疾病包括: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憂鬱症(Depression)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一致性跨文化特徵 儘管台灣、丹麥與瑞典在文化背景、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卻顯示這些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三地「高度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spousal...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長期伴侶更容易共享精神疾病?6百萬人數據揭示驚人關聯 在感情世界裡,「物以類聚」這句話或許不僅適用於性格與興趣,還可能延伸至精神健康領域。根據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r》的跨國研究,國際團隊分析了來自台灣、丹麥與瑞典超過600萬對伴侶的數據,結果顯示:如果一方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另一方出現相同疾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隨機情況的預期。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對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估算模式,並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因為我們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伴侶,還是長時間相處使彼此的心理狀態趨同?抑或兩者皆兼而有之? 全球三地橫跨世代的大規模調查 這項由范某某(Fan et al.)領銜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樣本規模最大、且跨文化比較的配偶精神疾病相關性分析。研究團隊檢視的九類精神疾病包括: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憂鬱症(Depression)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一致性跨文化特徵 儘管台灣、丹麥與瑞典在文化背景、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卻顯示這些配偶間的精神疾病相關性在三地「高度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種spousal...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開車暈車不只靠藥,科學家說「播對音樂」可能就行 如果下一次你坐在蜿蜒山路上的車裡,感覺頭暈、噁心逐漸襲來,不妨試試切一首節奏輕快的音樂。根據剛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音樂不僅能影響情緒,甚至可能成為緩解暈車(motion sickness)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聲音處方」。 由中國河南科技學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經科學家李逸倫(Yilun Li)領導的團隊,首次用腦電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用於監測大腦電活動的儀器)即時觀察了人在暈車過程中的腦功能變化,並比較不同類型音樂的恢復效果。結果顯示,歡快音樂能讓受試者的暈車症狀減輕約 14%,優於冥想組與靜坐等待。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音樂對身體狀態的潛在調節力,也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音樂能讓人「止吐」,有些反而讓人更不舒服? 小樣本實驗,卻揭開音樂與暈車之間的微妙關聯 研究團隊招募了 30 名健康受試者,讓他們坐進模擬駕駛系統,體驗一段刻意設計的「暈車行程」。 實驗設計 誘發暈車階段 受試者戴上 EEG 腦電帽,研究員在駕駛模擬器上設計彎道與動態效果,以逐漸引發視覺與前庭系統(負責平衡感受)衝突,造成暈車感。 恢復階段分組受試者被分為六組: 四組分別聆聽不同音樂類型(歡快、柔和、悲傷、另類風格)。 一組不聽音樂,改以冥想 1...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音樂真的能治暈車?最新腦科學研究揭示驚人緩解效果 開車暈車不只靠藥,科學家說「播對音樂」可能就行 如果下一次你坐在蜿蜒山路上的車裡,感覺頭暈、噁心逐漸襲來,不妨試試切一首節奏輕快的音樂。根據剛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音樂不僅能影響情緒,甚至可能成為緩解暈車(motion sickness)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聲音處方」。 由中國河南科技學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經科學家李逸倫(Yilun Li)領導的團隊,首次用腦電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用於監測大腦電活動的儀器)即時觀察了人在暈車過程中的腦功能變化,並比較不同類型音樂的恢復效果。結果顯示,歡快音樂能讓受試者的暈車症狀減輕約 14%,優於冥想組與靜坐等待。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音樂對身體狀態的潛在調節力,也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音樂能讓人「止吐」,有些反而讓人更不舒服? 小樣本實驗,卻揭開音樂與暈車之間的微妙關聯 研究團隊招募了 30 名健康受試者,讓他們坐進模擬駕駛系統,體驗一段刻意設計的「暈車行程」。 實驗設計 誘發暈車階段 受試者戴上 EEG 腦電帽,研究員在駕駛模擬器上設計彎道與動態效果,以逐漸引發視覺與前庭系統(負責平衡感受)衝突,造成暈車感。 恢復階段分組受試者被分為六組: 四組分別聆聽不同音樂類型(歡快、柔和、悲傷、另類風格)。 一組不聽音樂,改以冥想 1...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在心血管醫學領域,一項來自丹麥的最新臨床試驗為鉀補充與心臟保護之間的關係帶來了新啟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對於高風險心律不整患者,將血鉀水平提升至「高正常範圍」可能顯著降低危險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但關鍵問題在於——這個「安全甜蜜點」的範圍非常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而引發威脅生命的問題。 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被稱為 POTCAST trial(Targeted Potassium Levels to Decrease Arrhythmia Burden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並解析這一發現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日常營養管理的實際意涵。 臨床試驗揭示的鉀水平「甜蜜點」 這項丹麥三中心合作的臨床試驗納入了 1,200 位已植入植入型心律轉換除顫器(IC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的高危患者,隨訪期長達...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鉀補充劑與心臟健康: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降低心衰竭與心律不整風險的新策略 在心血管醫學領域,一項來自丹麥的最新臨床試驗為鉀補充與心臟保護之間的關係帶來了新啟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對於高風險心律不整患者,將血鉀水平提升至「高正常範圍」可能顯著降低危險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但關鍵問題在於——這個「安全甜蜜點」的範圍非常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而引發威脅生命的問題。 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項被稱為 POTCAST trial(Targeted Potassium Levels to Decrease Arrhythmia Burden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並解析這一發現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日常營養管理的實際意涵。 臨床試驗揭示的鉀水平「甜蜜點」 這項丹麥三中心合作的臨床試驗納入了 1,200 位已植入植入型心律轉換除顫器(IC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的高危患者,隨訪期長達...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近年來我們對咖啡因的認識,已遠遠超出「提神」或「讓人睡不著」。2023年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咖啡因的濃度高低,或許會直接影響身體脂肪比例,進而影響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發病風險(來源:BMJ Medicine, 2023)。 這項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喝咖啡好不好」,而是利用基因工具,揭示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與健康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這背後涉及代謝學(Metabolism)、遺傳流行病學(Genetic Epidemiology)以及肥胖與糖尿病等重大公共衛生議題。那究竟,這份研究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研究揭示:咖啡因血中濃度越高,BMI與體脂肪可能越低 這篇發表於《BMJ Medicine》的研究,採用了**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方法。這是一種利用特定基因變異,探索暴露因子(如咖啡因代謝速度)與健康結果的潛在因果關係的統計技術。與傳統觀察性研究相比,這種方法能減少混雜變數(Confounding Factors)和反向因果的干擾。 研究設計關鍵點 樣本數:來自近 10,000 名個體的基因與健康資料,數據來自現有基因資料庫。 目標基因:CYP1A2 以及控制其表達的 AHR 基因,這兩者與人體分解咖啡因的速度密切相關。 主要觀察:擁有使咖啡因分解速度較慢的基因變異者,咖啡因在血液中停留時間更長。 重要發現:...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竟可能影響體脂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最新基因研究帶來的新思路 近年來我們對咖啡因的認識,已遠遠超出「提神」或「讓人睡不著」。2023年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咖啡因的濃度高低,或許會直接影響身體脂肪比例,進而影響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發病風險(來源:BMJ Medicine, 2023)。 這項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喝咖啡好不好」,而是利用基因工具,揭示人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與健康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這背後涉及代謝學(Metabolism)、遺傳流行病學(Genetic Epidemiology)以及肥胖與糖尿病等重大公共衛生議題。那究竟,這份研究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研究揭示:咖啡因血中濃度越高,BMI與體脂肪可能越低 這篇發表於《BMJ Medicine》的研究,採用了**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方法。這是一種利用特定基因變異,探索暴露因子(如咖啡因代謝速度)與健康結果的潛在因果關係的統計技術。與傳統觀察性研究相比,這種方法能減少混雜變數(Confounding Factors)和反向因果的干擾。 研究設計關鍵點 樣本數:來自近 10,000 名個體的基因與健康資料,數據來自現有基因資料庫。 目標基因:CYP1A2 以及控制其表達的 AHR 基因,這兩者與人體分解咖啡因的速度密切相關。 主要觀察:擁有使咖啡因分解速度較慢的基因變異者,咖啡因在血液中停留時間更長。 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