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從「沒有時間運動」到「18分鐘高效健身」的關鍵轉折 想運動卻總覺得時間不夠?明明知道跑步對健康好,卻因為工作、家庭或生活節奏難以持之以恆?根據全球健康調查,大約有三成成年人運動不足,其中最大藉口正是「沒有時間」。但最新運動醫學研究顯示,其實你不必花上1小時慢跑,也能獲得相當甚至更強的健康效果——關鍵就在「間歇跑」(Interval Running)。 不少人以為跑步就是持續、均速地跑,速度越穩越好。但有經驗的運動員與運動科學家告訴我們:讓速度時快時慢,反而可能讓心肺功能、代謝能力和燃脂效率顯著提升,而且用時更短。 那麼,間歇跑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科學證據怎麼說?對一般人來說又應該怎麼開始? 國際研究揭示:間歇跑如何在短時間放大跑步的健康效益 這項觀點來自2025年《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Lancaster University整合生理學研究回顧,並引用多項臨床試驗結果。研究聚焦於間歇跑如何在更短時間內提供與耐力跑(steady-state running)相當甚至更多的生理好處。 主要發現包含: 提升心肺能力(V̇O₂ max / V̇O₂ peak)在超重與肥胖族群中,短時間衝刺間歇訓練能比持續慢跑帶來更顯著的V̇O₂ max提升(註:V̇O₂ max是身體最大攝氧量,反映心肺可輸送與肌肉可利用的氧氣量)。參考:Gibala MJ et 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而對已經有規律跑步習慣者,12週將HIIT加入每週耐力跑中,V̇O₂ peak增幅也勝過單純跑長距離(Helgerud J et al.,...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從「沒有時間運動」到「18分鐘高效健身」的關鍵轉折 想運動卻總覺得時間不夠?明明知道跑步對健康好,卻因為工作、家庭或生活節奏難以持之以恆?根據全球健康調查,大約有三成成年人運動不足,其中最大藉口正是「沒有時間」。但最新運動醫學研究顯示,其實你不必花上1小時慢跑,也能獲得相當甚至更強的健康效果——關鍵就在「間歇跑」(Interval Running)。 不少人以為跑步就是持續、均速地跑,速度越穩越好。但有經驗的運動員與運動科學家告訴我們:讓速度時快時慢,反而可能讓心肺功能、代謝能力和燃脂效率顯著提升,而且用時更短。 那麼,間歇跑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科學證據怎麼說?對一般人來說又應該怎麼開始? 國際研究揭示:間歇跑如何在短時間放大跑步的健康效益 這項觀點來自2025年《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Lancaster University整合生理學研究回顧,並引用多項臨床試驗結果。研究聚焦於間歇跑如何在更短時間內提供與耐力跑(steady-state running)相當甚至更多的生理好處。 主要發現包含: 提升心肺能力(V̇O₂ max / V̇O₂ peak)在超重與肥胖族群中,短時間衝刺間歇訓練能比持續慢跑帶來更顯著的V̇O₂ max提升(註:V̇O₂ max是身體最大攝氧量,反映心肺可輸送與肌肉可利用的氧氣量)。參考:Gibala MJ et 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而對已經有規律跑步習慣者,12週將HIIT加入每週耐力跑中,V̇O₂ peak增幅也勝過單純跑長距離(Helgerud J et al.,...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除了疫苗和口罩,還有更簡單的防護方法嗎?一項德國研究指出,常見的過敏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上展現驚人效果,可能成為我們防疫工具箱中的新利器。 從過敏救星到防疫新星:你可能已在藥局見過的阿左斯汀 想像一下,在長途飛機上,身旁乘客不停咳嗽,你下意識地拉緊口罩,心中仍感不安。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簡單、便宜且隨手可得的防護措施? 近期,一項來自德國的臨床試驗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一款原本用於治療過敏的非處方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 (COVID-19) 感染方面,展現了顯著效果。這款藥物已上市數十年,無需醫師處方即可在全球超過70個國家購得,如今科學家發現它可能具備抵禦呼吸道病毒的潛力。 德國薩爾蘭大學試驗: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新冠感染率降低67% 根據發表於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德國薩爾蘭大學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8週的隨機雙盲試驗,共招募450位志願者,以驗證阿左斯汀鼻噴劑的預防效果。 試驗設計與核心發現 實驗組:每天三次使用 azelastine 鼻噴劑。 對照組:使用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劑鼻噴劑。 關鍵數據結果: 實驗組感染 SARS-CoV-2 的比例:2.2% 對照組感染比例:6.7% 結論:數據顯示,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可將新冠感染風險降低約三分之二(相對風險下降67%)。 研究還觀察到,實驗組不僅症狀型新冠病例較少,整體的呼吸道感染總數(包含其他病毒)也顯著下降。特別是,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感染案例也減少,這項意外發現暗示 azelastine 可能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具有廣譜保護作用。 為何一款抗過敏鼻噴劑能抵禦新冠病毒? 阿左斯汀 (Azelastine)...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除了疫苗和口罩,還有更簡單的防護方法嗎?一項德國研究指出,常見的過敏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上展現驚人效果,可能成為我們防疫工具箱中的新利器。 從過敏救星到防疫新星:你可能已在藥局見過的阿左斯汀 想像一下,在長途飛機上,身旁乘客不停咳嗽,你下意識地拉緊口罩,心中仍感不安。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簡單、便宜且隨手可得的防護措施? 近期,一項來自德國的臨床試驗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一款原本用於治療過敏的非處方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 (COVID-19) 感染方面,展現了顯著效果。這款藥物已上市數十年,無需醫師處方即可在全球超過70個國家購得,如今科學家發現它可能具備抵禦呼吸道病毒的潛力。 德國薩爾蘭大學試驗: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新冠感染率降低67% 根據發表於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德國薩爾蘭大學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8週的隨機雙盲試驗,共招募450位志願者,以驗證阿左斯汀鼻噴劑的預防效果。 試驗設計與核心發現 實驗組:每天三次使用 azelastine 鼻噴劑。 對照組:使用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劑鼻噴劑。 關鍵數據結果: 實驗組感染 SARS-CoV-2 的比例:2.2% 對照組感染比例:6.7% 結論:數據顯示,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可將新冠感染風險降低約三分之二(相對風險下降67%)。 研究還觀察到,實驗組不僅症狀型新冠病例較少,整體的呼吸道感染總數(包含其他病毒)也顯著下降。特別是,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感染案例也減少,這項意外發現暗示 azelastine 可能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具有廣譜保護作用。 為何一款抗過敏鼻噴劑能抵禦新冠病毒? 阿左斯汀 (Azelastine)...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為什麼蹲馬桶滑手機這麼「危險」? 很多人上廁所時喜歡順便滑滑手機、看影片,甚至回工作訊息,覺得「反正只是多坐一會兒」。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只是浪費時間,還可能悄悄地傷害你的血管、神經、消化系統,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想想看,原本只需要2-3分鐘的如廁時間,變成了10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這種習慣雖然看似無害,卻可能讓身體承受長期的壓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國際研究揭露的7種具體健康風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 國際研究揭露的7大健康風險 這篇資訊主要來自 2025 年 9 月 11 日刊登於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作者 Adam Taylor,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解剖學教授),他整理了多項臨床觀察與案例報告,並引用最新數據,分析為何「長時間坐在馬桶上」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 1. 痔瘡(Haemorrhoids)風險大增 研究數據:使用手機如廁者,痔瘡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 46%。 原因機制:久坐時肛門周圍的血管墊(anal cushions)長時間承受壓力,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管擴張、發炎與組織脆弱化。 潛在影響:除了出血、癢、腫脹之外,嚴重時可能導致貧血,甚至血栓性痔瘡(thrombosed haemorrhoid)。 2. 肛裂(Anal fissure)或肛門微小撕裂 坐太久會使肛門黏膜因血液滯留而變得脆弱,加上糞便通過時的摩擦與壓力,容易產生裂口。 症狀常被形容為「像排出玻璃碎片般的疼痛」,伴隨鮮紅色出血。 3. 直腸脫垂(Rectal...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長時間滑手機蹲馬桶,其實對身體有7大健康隱患!醫學研究揭示真相與改善方法 為什麼蹲馬桶滑手機這麼「危險」? 很多人上廁所時喜歡順便滑滑手機、看影片,甚至回工作訊息,覺得「反正只是多坐一會兒」。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只是浪費時間,還可能悄悄地傷害你的血管、神經、消化系統,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想想看,原本只需要2-3分鐘的如廁時間,變成了10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這種習慣雖然看似無害,卻可能讓身體承受長期的壓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國際研究揭露的7種具體健康風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 國際研究揭露的7大健康風險 這篇資訊主要來自 2025 年 9 月 11 日刊登於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作者 Adam Taylor,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解剖學教授),他整理了多項臨床觀察與案例報告,並引用最新數據,分析為何「長時間坐在馬桶上」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 1. 痔瘡(Haemorrhoids)風險大增 研究數據:使用手機如廁者,痔瘡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 46%。 原因機制:久坐時肛門周圍的血管墊(anal cushions)長時間承受壓力,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管擴張、發炎與組織脆弱化。 潛在影響:除了出血、癢、腫脹之外,嚴重時可能導致貧血,甚至血栓性痔瘡(thrombosed haemorrhoid)。 2. 肛裂(Anal fissure)或肛門微小撕裂 坐太久會使肛門黏膜因血液滯留而變得脆弱,加上糞便通過時的摩擦與壓力,容易產生裂口。 症狀常被形容為「像排出玻璃碎片般的疼痛」,伴隨鮮紅色出血。 3. 直腸脫垂(Rectal...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你也有「走路膝蓋會響」的困擾嗎? 清晨運動時,鞋帶才剛繫好,踏出第一步,卻聽到膝關節傳來細微的「喀喀」或「嘎嘎」聲。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骨頭和骨頭在磨?是不是關節退化了?甚至有人因此開始害怕運動,擔心再用力會「磨掉軟骨」。 其實,膝蓋發出的聲音不一定代表損傷或退化。醫學上將這現象稱為「膝關節摩擦音」(Knee Crepitus),它可能只是關節內氣泡破裂,或韌帶、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時產生的聲響,也可能與軟骨表面不平滑有關。但並非每一次的「響聲」都在向你警告疾病。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良性聲音」與「病理警訊」?又有哪些情況需要立即看醫生呢? 最新研究怎麼說:有聲音≠退化 本文數據來源自 2025 年 9 月 10 日《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最新膝關節摩擦音綜述(Couch & Culvenor, 2025),該研究團隊回顧了 103 項涉及 36,439 人的研究數據,重點發現如下: 膝蓋有聲音並不罕見 一般人群中有 41% 出現過膝關節摩擦音。 甚至有 36% 的人雖然沒有膝痛或受傷,也會聽到關節聲。 這說明,膝蓋發出聲音是常見現象,且不專屬於關節疾病患者。...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膝蓋「喀喀響」是退化警訊嗎?完整解析膝關節聲音的真相與護膝指南 你也有「走路膝蓋會響」的困擾嗎? 清晨運動時,鞋帶才剛繫好,踏出第一步,卻聽到膝關節傳來細微的「喀喀」或「嘎嘎」聲。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骨頭和骨頭在磨?是不是關節退化了?甚至有人因此開始害怕運動,擔心再用力會「磨掉軟骨」。 其實,膝蓋發出的聲音不一定代表損傷或退化。醫學上將這現象稱為「膝關節摩擦音」(Knee Crepitus),它可能只是關節內氣泡破裂,或韌帶、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時產生的聲響,也可能與軟骨表面不平滑有關。但並非每一次的「響聲」都在向你警告疾病。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良性聲音」與「病理警訊」?又有哪些情況需要立即看醫生呢? 最新研究怎麼說:有聲音≠退化 本文數據來源自 2025 年 9 月 10 日《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最新膝關節摩擦音綜述(Couch & Culvenor, 2025),該研究團隊回顧了 103 項涉及 36,439 人的研究數據,重點發現如下: 膝蓋有聲音並不罕見 一般人群中有 41% 出現過膝關節摩擦音。 甚至有 36% 的人雖然沒有膝痛或受傷,也會聽到關節聲。 這說明,膝蓋發出聲音是常見現象,且不專屬於關節疾病患者。...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你的生活有「方向感」嗎?或許它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你是否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一沒事做就老得快」?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長輩——退休後閒在家中無所事事,不到幾年,記憶力開始衰退、情緒變得沈默;相反地,有些人即使年過八十,依然每天安排行程、參與社區活動、學新技能,精神頭十足。這並非偶然現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最新研究指出,擁有清晰「人生目的(Purpose in Life)」的人,失智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可降低28%。這意味著,精神上的「生活方向感」不僅影響活力與心情,還可能是保護大腦的天然屏障。那麼,什麼是人生目的?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培養它? 研究從何而來?15年追蹤、超過1.3萬名成年人參與 這項研究由UC Davis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教授 Aliza Wingo 主導,發表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5年6月5日)【DOI: 10.1016/j.jagp.2025.05.009】。研究團隊分析了 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的數據,對象為 45歲以上、初始時無認知功能異常的美國成年人,總樣本超過 13,000人,追蹤時間最長達 15年。 關鍵數據與結果: 高人生目的感族群:失智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有「人生目標」的人,失智風險竟可降低28%?最新美國長期研究揭示心理健康的防護力 你的生活有「方向感」嗎?或許它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你是否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一沒事做就老得快」?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長輩——退休後閒在家中無所事事,不到幾年,記憶力開始衰退、情緒變得沈默;相反地,有些人即使年過八十,依然每天安排行程、參與社區活動、學新技能,精神頭十足。這並非偶然現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最新研究指出,擁有清晰「人生目的(Purpose in Life)」的人,失智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可降低28%。這意味著,精神上的「生活方向感」不僅影響活力與心情,還可能是保護大腦的天然屏障。那麼,什麼是人生目的?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培養它? 研究從何而來?15年追蹤、超過1.3萬名成年人參與 這項研究由UC Davis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教授 Aliza Wingo 主導,發表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5年6月5日)【DOI: 10.1016/j.jagp.2025.05.009】。研究團隊分析了 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的數據,對象為 45歲以上、初始時無認知功能異常的美國成年人,總樣本超過 13,000人,追蹤時間最長達 15年。 關鍵數據與結果: 高人生目的感族群:失智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