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topics
40年醫學之謎終於解開: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的反常關係,背後機制揭密與未來治療啟示
40年醫學之謎終於解開: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的反常關係,背後機制揭密與未來治療啟示 為什麼吸菸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反而有「保護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吸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它會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風險。然而在腸胃科領域,卻有一個長達40年的醫學悖論:吸菸會惡化克羅恩氏症(Crohn’s disease),但卻似乎能減輕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的症狀。 這樣的現象聽起來讓人困惑,也導致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誤以為「抽菸反而對自己有好處」。但在臨床實務與公共衛生觀點中,我們必須強調:吸菸的總體健康風險遠遠超過任何暫時性益處。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反常保護作用的背後機制是什麼?如果我們能理解,就有機會用更安全的方法替代吸菸。 最新研究,終於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來自日本的重大研究突破 這項由日本RIKEN 綜合醫學科學中心(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s,IMS)大野博司(Hiroshi Ohno)團隊領導的研究,於2025年8月2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Gut》(DOI: 10.1136/gutjnl-2025-334922)。 研究重點: 研究團隊整合了人類臨床數據與小鼠實驗,揭示吸菸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使口腔細菌成功定殖大腸黏膜。 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吸菸者的腸道黏膜出現源自口腔的細菌,如 Streptococcus mitis(唾液鏈球菌),但在已戒菸者中並未觀察到同樣情況。 吸菸者體內可檢測到更高濃度的某些代謝物(如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這些物質能促進口腔菌在腸道黏膜定殖,進而改變免疫反應。 小鼠試驗顯示,單獨餵食 S. mitis 就能重現吸菸的抗炎作用,但僅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效,對克羅恩氏症則會惡化病情。 研究指出,未來可透過益生菌補充或前驅物(prebiotics)如 hydroquinone來模擬此效應,而免去吸菸的危害。 機制如何運作?免疫學層面的雙刃劍 要理解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係,需先認識兩者發炎反應的核心差異:...
40年醫學之謎終於解開: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的反常關係,背後機制揭密與未來治療啟示
40年醫學之謎終於解開: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的反常關係,背後機制揭密與未來治療啟示 為什麼吸菸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反而有「保護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吸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它會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風險。然而在腸胃科領域,卻有一個長達40年的醫學悖論:吸菸會惡化克羅恩氏症(Crohn’s disease),但卻似乎能減輕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的症狀。 這樣的現象聽起來讓人困惑,也導致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誤以為「抽菸反而對自己有好處」。但在臨床實務與公共衛生觀點中,我們必須強調:吸菸的總體健康風險遠遠超過任何暫時性益處。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反常保護作用的背後機制是什麼?如果我們能理解,就有機會用更安全的方法替代吸菸。 最新研究,終於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來自日本的重大研究突破 這項由日本RIKEN 綜合醫學科學中心(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s,IMS)大野博司(Hiroshi Ohno)團隊領導的研究,於2025年8月2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Gut》(DOI: 10.1136/gutjnl-2025-334922)。 研究重點: 研究團隊整合了人類臨床數據與小鼠實驗,揭示吸菸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使口腔細菌成功定殖大腸黏膜。 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吸菸者的腸道黏膜出現源自口腔的細菌,如 Streptococcus mitis(唾液鏈球菌),但在已戒菸者中並未觀察到同樣情況。 吸菸者體內可檢測到更高濃度的某些代謝物(如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這些物質能促進口腔菌在腸道黏膜定殖,進而改變免疫反應。 小鼠試驗顯示,單獨餵食 S. mitis 就能重現吸菸的抗炎作用,但僅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效,對克羅恩氏症則會惡化病情。 研究指出,未來可透過益生菌補充或前驅物(prebiotics)如 hydroquinone來模擬此效應,而免去吸菸的危害。 機制如何運作?免疫學層面的雙刃劍 要理解吸菸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係,需先認識兩者發炎反應的核心差異:...
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不只是膽固醇,心臟病的真相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多年來,大眾都熟知「膽固醇過高」與「動脈硬化」是心臟病的重要元凶,廣告與健康講座也不斷提醒我們要少吃油、勤運動來保護血管。然而,最新歐洲跨國聯合研究卻揭露了一個驚人的可能性——部分心肌梗塞(又稱心臟病發作)可能與一種「潛伏感染」有關。 想像一下,你的動脈裡有一層厚厚的「膽固醇斑塊」,它可能看似穩定多年,但其實內部藏著一群沉睡的細菌,像是在等候信號的軍隊。一旦某個契機(例如感冒、 COVID-19 感染甚至其他病毒性疾病)出現,細菌被喚醒,掀起一場血管內的免疫風暴,直接引爆心臟危機。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正是 Tampere 大學與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 2025 年發表的最新發現。 這不只挑戰了傳統醫學對心臟病的單一成因觀,還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預防之路——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靠疫苗來避免心肌梗塞。 從膽固醇到細菌生物膜:新的致病線索浮現 這項研究於 2025 年 8 月 6 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DOI: 10.1161/JAHA.125.041521),由芬蘭 Tampere 大學、Oulu 大學、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院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等單位聯合進行,並獲得歐盟與多個心血管基金會資助。研究對象包括因猝死解剖取得的冠狀動脈組織,以及接受頸動脈或外周動脈清除手術的患者樣本。 核心發現包括: 細菌...
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心肌梗塞可能「會傳染」?最新研究揭示隱藏在血管裡的致命細菌與預防新方向 不只是膽固醇,心臟病的真相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多年來,大眾都熟知「膽固醇過高」與「動脈硬化」是心臟病的重要元凶,廣告與健康講座也不斷提醒我們要少吃油、勤運動來保護血管。然而,最新歐洲跨國聯合研究卻揭露了一個驚人的可能性——部分心肌梗塞(又稱心臟病發作)可能與一種「潛伏感染」有關。 想像一下,你的動脈裡有一層厚厚的「膽固醇斑塊」,它可能看似穩定多年,但其實內部藏著一群沉睡的細菌,像是在等候信號的軍隊。一旦某個契機(例如感冒、 COVID-19 感染甚至其他病毒性疾病)出現,細菌被喚醒,掀起一場血管內的免疫風暴,直接引爆心臟危機。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正是 Tampere 大學與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 2025 年發表的最新發現。 這不只挑戰了傳統醫學對心臟病的單一成因觀,還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預防之路——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靠疫苗來避免心肌梗塞。 從膽固醇到細菌生物膜:新的致病線索浮現 這項研究於 2025 年 8 月 6 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DOI: 10.1161/JAHA.125.041521),由芬蘭 Tampere 大學、Oulu 大學、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院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等單位聯合進行,並獲得歐盟與多個心血管基金會資助。研究對象包括因猝死解剖取得的冠狀動脈組織,以及接受頸動脈或外周動脈清除手術的患者樣本。 核心發現包括: 細菌...
慢性失眠讓大腦老化快3.5年、失智風險飆40%?最新研究全面解析與改善策略
慢性失眠讓大腦老化快3.5年、失智風險飆40%?最新研究全面解析與改善策略 你以為只是睡不好,其實可能在加速腦部老化 很多人上了年紀後,覺得「睡不好很正常」,甚至認為失眠只是生活壓力或年齡的副產品。然而,科學家最新發現——長期的、慢性的失眠,可能不只是讓人白天精神不佳,它與失智症的發展有密切關聯,甚至可能讓你的大腦提早老化 3.5 年。 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晚上翻來覆去、三天以上睡不好,而且超過三個月,你就已經進入「慢性失眠」的範疇。根據《神經學》(Neurology)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這樣的睡眠狀態不僅會影響情緒與工作效率,更可能大幅提升未來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與失智症的風險。 問題是——這個風險有多嚴重?又是否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逆轉?接下來就讓我們完整解析。 慢性失眠與失智症:來自《神經學》的6年追蹤大數據 這項研究由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睡眠醫學專家 Diego Z. Carvalho 醫師領銜,並於 2025 年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研究名稱為 Chronic Insomnia and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原文連結:https://n.neurology.org/...
慢性失眠讓大腦老化快3.5年、失智風險飆40%?最新研究全面解析與改善策略
慢性失眠讓大腦老化快3.5年、失智風險飆40%?最新研究全面解析與改善策略 你以為只是睡不好,其實可能在加速腦部老化 很多人上了年紀後,覺得「睡不好很正常」,甚至認為失眠只是生活壓力或年齡的副產品。然而,科學家最新發現——長期的、慢性的失眠,可能不只是讓人白天精神不佳,它與失智症的發展有密切關聯,甚至可能讓你的大腦提早老化 3.5 年。 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晚上翻來覆去、三天以上睡不好,而且超過三個月,你就已經進入「慢性失眠」的範疇。根據《神經學》(Neurology)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這樣的睡眠狀態不僅會影響情緒與工作效率,更可能大幅提升未來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與失智症的風險。 問題是——這個風險有多嚴重?又是否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逆轉?接下來就讓我們完整解析。 慢性失眠與失智症:來自《神經學》的6年追蹤大數據 這項研究由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睡眠醫學專家 Diego Z. Carvalho 醫師領銜,並於 2025 年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研究名稱為 Chronic Insomnia and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原文連結:https://n.neurology.org/...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從「沒有時間運動」到「18分鐘高效健身」的關鍵轉折 想運動卻總覺得時間不夠?明明知道跑步對健康好,卻因為工作、家庭或生活節奏難以持之以恆?根據全球健康調查,大約有三成成年人運動不足,其中最大藉口正是「沒有時間」。但最新運動醫學研究顯示,其實你不必花上1小時慢跑,也能獲得相當甚至更強的健康效果——關鍵就在「間歇跑」(Interval Running)。 不少人以為跑步就是持續、均速地跑,速度越穩越好。但有經驗的運動員與運動科學家告訴我們:讓速度時快時慢,反而可能讓心肺功能、代謝能力和燃脂效率顯著提升,而且用時更短。 那麼,間歇跑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科學證據怎麼說?對一般人來說又應該怎麼開始? 國際研究揭示:間歇跑如何在短時間放大跑步的健康效益 這項觀點來自2025年《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Lancaster University整合生理學研究回顧,並引用多項臨床試驗結果。研究聚焦於間歇跑如何在更短時間內提供與耐力跑(steady-state running)相當甚至更多的生理好處。 主要發現包含: 提升心肺能力(V̇O₂ max / V̇O₂ peak)在超重與肥胖族群中,短時間衝刺間歇訓練能比持續慢跑帶來更顯著的V̇O₂ max提升(註:V̇O₂ max是身體最大攝氧量,反映心肺可輸送與肌肉可利用的氧氣量)。參考:Gibala MJ et 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而對已經有規律跑步習慣者,12週將HIIT加入每週耐力跑中,V̇O₂ peak增幅也勝過單純跑長距離(Helgerud J et al.,...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跑步效果翻倍的新祕訣:間歇跑的科學與實踐指南 從「沒有時間運動」到「18分鐘高效健身」的關鍵轉折 想運動卻總覺得時間不夠?明明知道跑步對健康好,卻因為工作、家庭或生活節奏難以持之以恆?根據全球健康調查,大約有三成成年人運動不足,其中最大藉口正是「沒有時間」。但最新運動醫學研究顯示,其實你不必花上1小時慢跑,也能獲得相當甚至更強的健康效果——關鍵就在「間歇跑」(Interval Running)。 不少人以為跑步就是持續、均速地跑,速度越穩越好。但有經驗的運動員與運動科學家告訴我們:讓速度時快時慢,反而可能讓心肺功能、代謝能力和燃脂效率顯著提升,而且用時更短。 那麼,間歇跑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科學證據怎麼說?對一般人來說又應該怎麼開始? 國際研究揭示:間歇跑如何在短時間放大跑步的健康效益 這項觀點來自2025年《The Conversation》刊登的Lancaster University整合生理學研究回顧,並引用多項臨床試驗結果。研究聚焦於間歇跑如何在更短時間內提供與耐力跑(steady-state running)相當甚至更多的生理好處。 主要發現包含: 提升心肺能力(V̇O₂ max / V̇O₂ peak)在超重與肥胖族群中,短時間衝刺間歇訓練能比持續慢跑帶來更顯著的V̇O₂ max提升(註:V̇O₂ max是身體最大攝氧量,反映心肺可輸送與肌肉可利用的氧氣量)。參考:Gibala MJ et 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而對已經有規律跑步習慣者,12週將HIIT加入每週耐力跑中,V̇O₂ peak增幅也勝過單純跑長距離(Helgerud J et al.,...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除了疫苗和口罩,還有更簡單的防護方法嗎?一項德國研究指出,常見的過敏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上展現驚人效果,可能成為我們防疫工具箱中的新利器。 從過敏救星到防疫新星:你可能已在藥局見過的阿左斯汀 想像一下,在長途飛機上,身旁乘客不停咳嗽,你下意識地拉緊口罩,心中仍感不安。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簡單、便宜且隨手可得的防護措施? 近期,一項來自德國的臨床試驗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一款原本用於治療過敏的非處方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 (COVID-19) 感染方面,展現了顯著效果。這款藥物已上市數十年,無需醫師處方即可在全球超過70個國家購得,如今科學家發現它可能具備抵禦呼吸道病毒的潛力。 德國薩爾蘭大學試驗: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新冠感染率降低67% 根據發表於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德國薩爾蘭大學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8週的隨機雙盲試驗,共招募450位志願者,以驗證阿左斯汀鼻噴劑的預防效果。 試驗設計與核心發現 實驗組:每天三次使用 azelastine 鼻噴劑。 對照組:使用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劑鼻噴劑。 關鍵數據結果: 實驗組感染 SARS-CoV-2 的比例:2.2% 對照組感染比例:6.7% 結論:數據顯示,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可將新冠感染風險降低約三分之二(相對風險下降67%)。 研究還觀察到,實驗組不僅症狀型新冠病例較少,整體的呼吸道感染總數(包含其他病毒)也顯著下降。特別是,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感染案例也減少,這項意外發現暗示 azelastine 可能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具有廣譜保護作用。 為何一款抗過敏鼻噴劑能抵禦新冠病毒? 阿左斯汀 (Azelastine)...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免處方鼻噴劑降低三分之二新冠感染風險?德國最新臨床試驗揭示關鍵 除了疫苗和口罩,還有更簡單的防護方法嗎?一項德國研究指出,常見的過敏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上展現驚人效果,可能成為我們防疫工具箱中的新利器。 從過敏救星到防疫新星:你可能已在藥局見過的阿左斯汀 想像一下,在長途飛機上,身旁乘客不停咳嗽,你下意識地拉緊口罩,心中仍感不安。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簡單、便宜且隨手可得的防護措施? 近期,一項來自德國的臨床試驗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一款原本用於治療過敏的非處方鼻噴劑「阿左斯汀 (azelastine)」,在預防新冠病毒 (COVID-19) 感染方面,展現了顯著效果。這款藥物已上市數十年,無需醫師處方即可在全球超過70個國家購得,如今科學家發現它可能具備抵禦呼吸道病毒的潛力。 德國薩爾蘭大學試驗: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新冠感染率降低67% 根據發表於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德國薩爾蘭大學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8週的隨機雙盲試驗,共招募450位志願者,以驗證阿左斯汀鼻噴劑的預防效果。 試驗設計與核心發現 實驗組:每天三次使用 azelastine 鼻噴劑。 對照組:使用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劑鼻噴劑。 關鍵數據結果: 實驗組感染 SARS-CoV-2 的比例:2.2% 對照組感染比例:6.7% 結論:數據顯示,使用阿左斯汀鼻噴劑可將新冠感染風險降低約三分之二(相對風險下降67%)。 研究還觀察到,實驗組不僅症狀型新冠病例較少,整體的呼吸道感染總數(包含其他病毒)也顯著下降。特別是,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感染案例也減少,這項意外發現暗示 azelastine 可能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具有廣譜保護作用。 為何一款抗過敏鼻噴劑能抵禦新冠病毒? 阿左斯汀 (Azelastine)...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關於闌尾癌:一個被忽視卻正在年輕化的罕見癌症警訊 年輕人的隱形威脅:你以為只是胃痛,可能另有隱情 如果某天你突然感到右下腹隱隱作痛,多數人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吃壞肚子,或者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有一種原本極罕見、甚至很多醫生一輩子也未必遇到的癌症——闌尾癌(Appendix Cancer),正悄悄出現在更多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身上。過去,它幾乎只在老年人中偶然發現,如今卻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這不僅讓醫界震驚,也讓人開始質疑: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改變,是否正在推動某些疾病提前出現? 除了腫瘤帶來的威脅,闌尾癌更大的問題是它往往毫無預警,即便出現症狀也容易被忽視。這種癌症沒有廣泛的篩檢工具,即使症狀明顯,確診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最新研究揭示:闌尾癌病例在年輕族群中成倍增加 2025年9月12日,《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分析了近5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結果顯示: 出生於1970年之後的人,罹患闌尾癌的風險是1940年代出生者的3至4倍(Stebbing, J. et al., 2025)。 過去闌尾癌幾乎只見於60歲以上族群,現今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年人。 整體病例雖仍然少(每百萬人僅數例),但上升速度遠高於同屬消化道的其他癌症。 這種上升趨勢與結腸癌、胃癌等「年輕化」的腸胃癌類相呼應,意味著背後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險因子。 研究討論了多個可能原因: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1970年代以來,全球肥胖率顯著上升,體脂過高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 飲食型態轉變: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攝取增加,蔬果與全穀攝取下降。 久坐生活型態:長時間辦公與娛樂使用螢幕,導致日常活動量下降。 環境暴露變化: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添加物使用普及、水質變化等,對腸道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腸道菌群改變:廣泛使用抗生素(尤其童年期)可能影響終生腸道菌生態,進而改變腸道免疫與癌症風險。 闌尾癌為何難發現?從症狀與機制看它的隱匿性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點、盲腸旁邊的小囊狀器官,長約6-9公分,呈手指狀突出。雖然長久以來被視為「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顯示它可能是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重要儲存庫。 闌尾癌最可怕之處在於: 症狀模糊:早期常無明顯徵兆,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脹氣、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腹瀉。這些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非常相似。 診斷機會低:不同於結腸癌可透過大腸鏡早期發現,闌尾位置偏僻且細小,一般影像學或內視鏡難以直接觀察。 常伴隨急性闌尾炎被發現:許多病例是在闌尾炎手術中偶然發現腫瘤,且部分已屬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