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你以為的「沒症狀」脂肪肝,其實可能正在默默損害你的健康 很多人做健康檢查時,醫生說「脂肪肝要注意」後,就回到日常生活,覺得既不痛也不癢,還能照常生活,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事實上,脂肪肝早已不只是過重或酗酒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是全球近三成成年人都受影響的隱性流行病。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疾病已經有了新的正式名稱——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並且被醫學界發現,它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肝癌的發生有高度關聯。那麼,是否存在一種簡單、安全、而且價格合理的方式,能夠從疾病根源下手?韓國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一種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牌維生素:維他命B3。 來自韓國的突破性研究:B3維生素抑制脂肪肝致病基因 2025年4月,《Metabolism》期刊刊登了一項由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大學藥學院、以及蔚山大學醫院合作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 microRNA-93(miR-93)的分子,是推動脂肪肝惡化的關鍵基因調控因子。(Lee YH et al., Metabolism, 2025, DOI:10.1016/j.metabol.2025.156266) 研究團隊在人體與動物模型中,發現脂肪肝患者肝臟細胞中 miR-93 的表達量異常升高。這種小分子 RNA 會抑制 SIRT1 基因的功能——SIRT1 是肝細胞調節脂質代謝的重要酵素,一旦失衡,就容易讓肝臟內脂肪堆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纖維化。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 阻斷 miR-93 基因表達的小鼠:肝臟脂肪含量明顯下降,胰島素敏感度提升,肝功能檢測數值改善。 過量表達...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維他命B3有望扭轉全球最常見肝病?最新研究揭密脂肪肝的基因開關 你以為的「沒症狀」脂肪肝,其實可能正在默默損害你的健康 很多人做健康檢查時,醫生說「脂肪肝要注意」後,就回到日常生活,覺得既不痛也不癢,還能照常生活,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事實上,脂肪肝早已不只是過重或酗酒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是全球近三成成年人都受影響的隱性流行病。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疾病已經有了新的正式名稱——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並且被醫學界發現,它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肝癌的發生有高度關聯。那麼,是否存在一種簡單、安全、而且價格合理的方式,能夠從疾病根源下手?韓國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一種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牌維生素:維他命B3。 來自韓國的突破性研究:B3維生素抑制脂肪肝致病基因 2025年4月,《Metabolism》期刊刊登了一項由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大學藥學院、以及蔚山大學醫院合作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 microRNA-93(miR-93)的分子,是推動脂肪肝惡化的關鍵基因調控因子。(Lee YH et al., Metabolism, 2025, DOI:10.1016/j.metabol.2025.156266) 研究團隊在人體與動物模型中,發現脂肪肝患者肝臟細胞中 miR-93 的表達量異常升高。這種小分子 RNA 會抑制 SIRT1 基因的功能——SIRT1 是肝細胞調節脂質代謝的重要酵素,一旦失衡,就容易讓肝臟內脂肪堆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纖維化。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 阻斷 miR-93 基因表達的小鼠:肝臟脂肪含量明顯下降,胰島素敏感度提升,肝功能檢測數值改善。 過量表達...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你是否曾聽聞「脂肪肝」,一種悄無聲息卻影響全球近三成的現代文明病?儘管它如此普遍,長久以來卻缺乏有效的標靶療法。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體裡最熟悉不過的一種維生素,竟能成為對抗這場沉默疾病的關鍵,這聽起來是否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近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不僅揭開了脂肪肝的致病機制,更指出維生素B3(菸鹼酸)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方。這項發現不僅為數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精準醫療開啟了嶄新篇章。 脂肪肝的潛藏危機:我們真的了解它嗎? 近年來,代謝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SLD)的盛行率節節攀升,儼然成為全球性的健康隱憂。它不僅僅是肝臟累積脂肪那麼簡單,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肝臟發炎、纖維化,甚至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許多人對於脂肪肝的成因和嚴重性仍有迷思,認為只要體重減輕就能解決一切,或是認為這只是一種良性的小毛病,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MASLD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背後涉及多重基因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過去,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夠精準打擊疾病源頭的療法,但進展緩慢。直到最近,由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國立大學(PNU)和蔚山大學醫院(UUH)的跨機構研究團隊,在一項發表於《Metabolism》期刊的劃時代研究中,揭示了微小RNA-93(microRNA-93, miR-93)在MASLD的發生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MASLD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 揭開miR-93的神秘面紗:脂肪肝的基因調控者 miR-93是一種存在於肝臟細胞(肝細胞)中的微小RNA分子,它如同一個精密的「開關」,能夠調節特定基因的表現。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便是觀察到無論是MASLD患者的肝臟組織,或是實驗動物模型,其miR-93的含量都顯著升高。透過深入的分子機制探討,研究人員發現,過量的miR-93能夠抑制一種名為SIRT1的基因。 SIRT1基因在肝細胞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負責調控脂質(脂肪)的代謝。當miR-93過度活躍時,它會阻斷SIRT1的正常功能,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纖維化,這些都是MASLD發展的關鍵病理過程。為了驗證這個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小鼠中「關閉」了miR-93的生成。結果令人振奮:這些小鼠的肝臟脂肪堆積明顯減少,肝功能指標與胰島素敏感性也大幅改善。反之,那些被設計成過度表現miR-93的小鼠,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肝臟代謝問題。 這項研究不僅精準闡明了miR-93如何成為MASLD的「罪魁禍首」,更重要的是,它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指明了方向。 維生素B3:被遺忘的治癒力量? 在對MASLD的分子機制有了深入了解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了廣泛的藥物篩選,希望能找到能夠有效抑制miR-93活性的藥物。他們檢視了150種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令人驚喜的是,其中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營養素——菸鹼酸(niacin),也就是維生素B3——展現了最強大的miR-93抑制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菸鹼酸治療的小鼠,其肝臟中的miR-93水平顯著下降,同時SIRT1的活性則大幅提升。被重新活化的SIRT1,能夠有效地恢復被破壞的脂質代謝途徑,進而使肝臟恢復正常的脂質平衡狀態,這意味著肝臟的脂肪堆積得到了有效的逆轉。 研究團隊對此表示:「這項研究精確地闡明了MASLD的分子起源,並證明了一種已獲准使用的維生素化合物,能夠調節這一關鍵通路,這對於臨床轉譯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們補充道:「考慮到菸鹼酸是一種已被廣泛使用且安全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高血脂症,它極有可能成為MASLD聯合療法中,針對miRNA通路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藥物。」 從研究到生活:如何將知識化為行動 這項科學研究的發現,聽起來令人振奮,但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做?」實際上,MASLD的預防與改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生活中的蛛絲馬跡:留意你的肝臟健康信號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卻找不出原因?或者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肝功能指數有些異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跡象,有時可能就是肝臟發出的警訊。雖然miR-93的升高是MASLD的關鍵機制,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幫助肝臟維持健康。例如,有些人會發現,當他們攝取過多精緻澱粉或高糖食物後,隔天會感覺身體更沉重,精神不濟,這或許就是身體對過量脂質累積的一種反應。另外,觀察自己是否有長期飲酒、飲食不均、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自我檢視的重要一環。 立即行動:3-5個改善脂肪肝的生活策略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上的突破,更在於它能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生活建議。以下提供幾個你可以立即開始採取的行動: 均衡飲食,減少精緻澱粉與糖分攝取:盡量選擇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和甜點的攝取,這有助於降低肝臟的脂質負擔。 增加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攝取:例如魚類、瘦肉、豆製品、堅果和橄欖油,這些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 規律運動,促進全身代謝: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維持健康體重:即使只是減去體重的5-10%,也能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堆積。 確保充足的維生素B3攝取:雖然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3是首選,但對於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是否需要補充。 知識的匯流與實踐的起點...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令人驚奇的發現:一種常見維生素是否能逆轉最普遍的肝臟疾病? 你是否曾聽聞「脂肪肝」,一種悄無聲息卻影響全球近三成的現代文明病?儘管它如此普遍,長久以來卻缺乏有效的標靶療法。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身體裡最熟悉不過的一種維生素,竟能成為對抗這場沉默疾病的關鍵,這聽起來是否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近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不僅揭開了脂肪肝的致病機制,更指出維生素B3(菸鹼酸)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方。這項發現不僅為數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精準醫療開啟了嶄新篇章。 脂肪肝的潛藏危機:我們真的了解它嗎? 近年來,代謝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SLD)的盛行率節節攀升,儼然成為全球性的健康隱憂。它不僅僅是肝臟累積脂肪那麼簡單,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肝臟發炎、纖維化,甚至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許多人對於脂肪肝的成因和嚴重性仍有迷思,認為只要體重減輕就能解決一切,或是認為這只是一種良性的小毛病,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MASLD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背後涉及多重基因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過去,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夠精準打擊疾病源頭的療法,但進展緩慢。直到最近,由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院(UNIST)、釜山國立大學(PNU)和蔚山大學醫院(UUH)的跨機構研究團隊,在一項發表於《Metabolism》期刊的劃時代研究中,揭示了微小RNA-93(microRNA-93, miR-93)在MASLD的發生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MASLD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 揭開miR-93的神秘面紗:脂肪肝的基因調控者 miR-93是一種存在於肝臟細胞(肝細胞)中的微小RNA分子,它如同一個精密的「開關」,能夠調節特定基因的表現。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便是觀察到無論是MASLD患者的肝臟組織,或是實驗動物模型,其miR-93的含量都顯著升高。透過深入的分子機制探討,研究人員發現,過量的miR-93能夠抑制一種名為SIRT1的基因。 SIRT1基因在肝細胞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負責調控脂質(脂肪)的代謝。當miR-93過度活躍時,它會阻斷SIRT1的正常功能,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纖維化,這些都是MASLD發展的關鍵病理過程。為了驗證這個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小鼠中「關閉」了miR-93的生成。結果令人振奮:這些小鼠的肝臟脂肪堆積明顯減少,肝功能指標與胰島素敏感性也大幅改善。反之,那些被設計成過度表現miR-93的小鼠,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肝臟代謝問題。 這項研究不僅精準闡明了miR-93如何成為MASLD的「罪魁禍首」,更重要的是,它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指明了方向。 維生素B3:被遺忘的治癒力量? 在對MASLD的分子機制有了深入了解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了廣泛的藥物篩選,希望能找到能夠有效抑制miR-93活性的藥物。他們檢視了150種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令人驚喜的是,其中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營養素——菸鹼酸(niacin),也就是維生素B3——展現了最強大的miR-93抑制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菸鹼酸治療的小鼠,其肝臟中的miR-93水平顯著下降,同時SIRT1的活性則大幅提升。被重新活化的SIRT1,能夠有效地恢復被破壞的脂質代謝途徑,進而使肝臟恢復正常的脂質平衡狀態,這意味著肝臟的脂肪堆積得到了有效的逆轉。 研究團隊對此表示:「這項研究精確地闡明了MASLD的分子起源,並證明了一種已獲准使用的維生素化合物,能夠調節這一關鍵通路,這對於臨床轉譯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們補充道:「考慮到菸鹼酸是一種已被廣泛使用且安全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高血脂症,它極有可能成為MASLD聯合療法中,針對miRNA通路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藥物。」 從研究到生活:如何將知識化為行動 這項科學研究的發現,聽起來令人振奮,但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做?」實際上,MASLD的預防與改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生活中的蛛絲馬跡:留意你的肝臟健康信號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卻找不出原因?或者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肝功能指數有些異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跡象,有時可能就是肝臟發出的警訊。雖然miR-93的升高是MASLD的關鍵機制,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幫助肝臟維持健康。例如,有些人會發現,當他們攝取過多精緻澱粉或高糖食物後,隔天會感覺身體更沉重,精神不濟,這或許就是身體對過量脂質累積的一種反應。另外,觀察自己是否有長期飲酒、飲食不均、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自我檢視的重要一環。 立即行動:3-5個改善脂肪肝的生活策略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上的突破,更在於它能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生活建議。以下提供幾個你可以立即開始採取的行動: 均衡飲食,減少精緻澱粉與糖分攝取:盡量選擇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和甜點的攝取,這有助於降低肝臟的脂質負擔。 增加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攝取:例如魚類、瘦肉、豆製品、堅果和橄欖油,這些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 規律運動,促進全身代謝: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維持健康體重:即使只是減去體重的5-10%,也能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堆積。 確保充足的維生素B3攝取:雖然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3是首選,但對於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是否需要補充。 知識的匯流與實踐的起點...
當數位科技遇見更年期:女性心血管健康革命,從「掌」控血壓開始
當數位科技遇見更年期:女性心血管健康革命,從「掌」控血壓開始 你的心跳,誰在乎?從一則通知開始的健康警訊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忙碌的一天結束後,突然感到一陣心悸或頭暈,量了血壓才發現數字比平常高了許多。又或者,你正處於一個「卡在」中年與老年之間的尷尬階段,身體總會冒出一些過去不曾有的狀況,比如潮熱、盜汗、情緒起伏,甚至連血壓都開始悄悄地不穩定起來。 過去,我們對心臟健康的理解,往往圍繞在「男性」的身上,想像中的心臟病發作,總是一個中年男性捂著胸口倒下。然而,這是一個嚴重的迷思。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更年期之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會出現一個「急轉彎」——原本受到雌激素保護的心臟,變得更加脆弱。 面對這些看不見的威脅,我們該如何應對?難道只能被動接受身體的變化,甚至等待潛在的疾病找上門來嗎?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一項最新的醫學研究,揭開一個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心血管健康新策略,這場革命,正透過你手中的智慧手機,悄然展開。 突破性研究:數位健康系統如何為女性心血管健康開創新局 核心發現一:掌中裝置,血壓管理的新利器 這項發表於《美國預防心臟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最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數據與洞見。該研究由 Hello Heart 公司主導,從 2015 年 7 月到 2023 年 9 月,橫跨八年的時間,追蹤了近 48,000 名參與者,其中 55% 為女性,使其成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數位健康介入研究之一。 研究的核心是一套整合性的**「行動健康(mHealth)」**系統,它結合了 Hello Heart...
當數位科技遇見更年期:女性心血管健康革命,從「掌」控血壓開始
當數位科技遇見更年期:女性心血管健康革命,從「掌」控血壓開始 你的心跳,誰在乎?從一則通知開始的健康警訊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忙碌的一天結束後,突然感到一陣心悸或頭暈,量了血壓才發現數字比平常高了許多。又或者,你正處於一個「卡在」中年與老年之間的尷尬階段,身體總會冒出一些過去不曾有的狀況,比如潮熱、盜汗、情緒起伏,甚至連血壓都開始悄悄地不穩定起來。 過去,我們對心臟健康的理解,往往圍繞在「男性」的身上,想像中的心臟病發作,總是一個中年男性捂著胸口倒下。然而,這是一個嚴重的迷思。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更年期之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會出現一個「急轉彎」——原本受到雌激素保護的心臟,變得更加脆弱。 面對這些看不見的威脅,我們該如何應對?難道只能被動接受身體的變化,甚至等待潛在的疾病找上門來嗎?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一項最新的醫學研究,揭開一個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心血管健康新策略,這場革命,正透過你手中的智慧手機,悄然展開。 突破性研究:數位健康系統如何為女性心血管健康開創新局 核心發現一:掌中裝置,血壓管理的新利器 這項發表於《美國預防心臟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最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數據與洞見。該研究由 Hello Heart 公司主導,從 2015 年 7 月到 2023 年 9 月,橫跨八年的時間,追蹤了近 48,000 名參與者,其中 55% 為女性,使其成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數位健康介入研究之一。 研究的核心是一套整合性的**「行動健康(mHealth)」**系統,它結合了 Hello Heart...
薄荷香氣: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線索?探究嗅覺、免疫系統與大腦的奇妙連結
薄荷香氣: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線索?探究嗅覺、免疫系統與大腦的奇妙連結 你是否曾留意過,在炎炎夏日裡,一聞到薄荷的清新氣味,整個人就會感到精神一振,思緒也變得清晰起來?這種熟悉的感官體驗,或許不只是單純的提神作用。科學家們最近在實驗室裡,意外揭開了薄荷醇(Menthol)與阿茲海默症之間一個令人驚奇的關聯。這個發現不僅為大腦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開啟了全新的視角,更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嗅覺,是否握有打開健康之門的神秘鑰匙? 意外的發現:薄荷香氣如何影響小鼠的大腦? 這項引人注目的研究,由西班牙應用醫學研究中心(CIMA)的胡安・何塞・拉薩特(Juan José Lasarte)與安娜・加西亞-奧斯塔(Ana Garcia-Osta)等免疫學家與神經科學家共同主導。研究成果於2023年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 研究來源: 研究期刊: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發表時間: 2023年4月 研究題目: 「薄荷醇氣味作為免疫調節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小鼠的認知衰退」(Menthol Odor as an Immune Modulator Prevents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DOI連結:* DOI連結: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3.1166642 起初,研究團隊旨在探討嗅覺系統在免疫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角色。他們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吸入薄荷醇可以增強小鼠的免疫反應。然而,當他們將薄荷醇用於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身上時,卻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薄荷香氣: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線索?探究嗅覺、免疫系統與大腦的奇妙連結
薄荷香氣: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線索?探究嗅覺、免疫系統與大腦的奇妙連結 你是否曾留意過,在炎炎夏日裡,一聞到薄荷的清新氣味,整個人就會感到精神一振,思緒也變得清晰起來?這種熟悉的感官體驗,或許不只是單純的提神作用。科學家們最近在實驗室裡,意外揭開了薄荷醇(Menthol)與阿茲海默症之間一個令人驚奇的關聯。這個發現不僅為大腦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開啟了全新的視角,更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嗅覺,是否握有打開健康之門的神秘鑰匙? 意外的發現:薄荷香氣如何影響小鼠的大腦? 這項引人注目的研究,由西班牙應用醫學研究中心(CIMA)的胡安・何塞・拉薩特(Juan José Lasarte)與安娜・加西亞-奧斯塔(Ana Garcia-Osta)等免疫學家與神經科學家共同主導。研究成果於2023年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 研究來源: 研究期刊: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發表時間: 2023年4月 研究題目: 「薄荷醇氣味作為免疫調節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小鼠的認知衰退」(Menthol Odor as an Immune Modulator Prevents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DOI連結:* DOI連結: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3.1166642 起初,研究團隊旨在探討嗅覺系統在免疫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角色。他們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吸入薄荷醇可以增強小鼠的免疫反應。然而,當他們將薄荷醇用於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身上時,卻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戒咖啡後夢境變鮮明?科學揭示背後睡眠機制與調整建議
戒咖啡後夢境變鮮明?科學揭示背後睡眠機制與調整建議 咖啡減量,為何讓夢境「升級」? 如果你最近減少咖啡因攝取,卻驚訝地發現夢境變得格外鮮明甚至怪異——你不是唯一的例外。這並非都市傳說,而是一種不少人親身回報的現象。來自《The Conversation》的最新科普文章指出,雖然我們熟知戒咖啡後的一些好處,例如牙齒更潔白、減少頻繁如廁,但「夢境變鮮明」卻是某些人意外遭遇的副作用,引發了科學界與睡眠研究者的關注。那麼,咖啡因與夢境到底存在什麼聯繫?是否真的有科學依據,還是純屬心理作用?本文將從睡眠生理學出發,深入剖析可能的關鍵機制,並提供實際的生活應用指南。 咖啡因如何影響睡眠結構 **咖啡因(Caffeine)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能提升警覺與清醒度。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阻斷腺苷(Adenosine)**在大腦中的結合。腺苷是神經傳導物質,會在白天活動中逐漸累積,到了晚上累積至一定濃度時,便向大腦發出「該睡覺」的訊號。睡眠過程中,腺苷會被清除,隔天我們才會精神充沛地醒來。 當咖啡因進入體內,它會佔據腺苷的受體位置,使得腺苷雖存在,但訊號被阻隔,因而削弱了睡意。一旦咖啡因代謝掉,就可能產生「咖啡因崩跌」(caffeine crash),導致突然的疲倦感。 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三到六小時,意味著即便下午喝咖啡,臨睡前體內仍殘留相當分量的活性咖啡因。研究顯示,晚間或睡前幾小時攝取咖啡因,不僅延遲入睡時間,還會減少深層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EM, NREM),該階段負責身體修復及免疫調節。多數實驗一致指出——咖啡因攝取量越大且時間越晚,對睡眠質量的破壞力就越強(來源:CQUniversity Australia Sleep Research Group, 2025)。 戒咖啡與「夢境鮮明化」的潛在連結 目前缺乏直接探討“戒咖啡引發夢境變化”的大規模研究,但從既有生理學與睡眠研究推論,它並非毫無根據。咖啡因削弱睡眠質量、減少全夜睡眠時間,尤其壓縮了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REM正是多數夢境產生的主要階段。 一旦停止或減少咖啡因攝取,睡眠結構可能出現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 總睡眠時長回升 REM睡眠比例增加 夜間覺醒次數減少 由於REM睡眠是大腦活躍度高、情感與記憶處理集中的階段,它容易創造複雜而鮮明的夢境。同時,如果我們直接從REM醒來(例如清晨或夜間短暫覺醒),就更容易記住夢的細節,因為夢的資訊仍停留在短期記憶中。 因此,戒咖啡後的幾天到幾周,有些人會感到夢境劇增且細節清晰。但並非所有人都會經歷此現象,且效果可能隨睡眠調整穩定而減弱。 從睡眠醫學視角解讀現象 以睡眠科學視角看,這是一個睡眠負債與補償的經典案例。長期高咖啡因攝入(尤其下午或晚間)會造成睡眠負債:睡眠總量不足、深睡與REM比例降低。當阻礙解除(戒咖啡因)後,身體優先補充缺乏的睡眠階段,其中包括REM。 參考臨床治療失眠或睡眠剝奪的案例,患者在恢復正常作息的最初幾天,REM比例顯著上升,導致夢境增多,這一現象稱為REM反彈(REM...
戒咖啡後夢境變鮮明?科學揭示背後睡眠機制與調整建議
戒咖啡後夢境變鮮明?科學揭示背後睡眠機制與調整建議 咖啡減量,為何讓夢境「升級」? 如果你最近減少咖啡因攝取,卻驚訝地發現夢境變得格外鮮明甚至怪異——你不是唯一的例外。這並非都市傳說,而是一種不少人親身回報的現象。來自《The Conversation》的最新科普文章指出,雖然我們熟知戒咖啡後的一些好處,例如牙齒更潔白、減少頻繁如廁,但「夢境變鮮明」卻是某些人意外遭遇的副作用,引發了科學界與睡眠研究者的關注。那麼,咖啡因與夢境到底存在什麼聯繫?是否真的有科學依據,還是純屬心理作用?本文將從睡眠生理學出發,深入剖析可能的關鍵機制,並提供實際的生活應用指南。 咖啡因如何影響睡眠結構 **咖啡因(Caffeine)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能提升警覺與清醒度。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阻斷腺苷(Adenosine)**在大腦中的結合。腺苷是神經傳導物質,會在白天活動中逐漸累積,到了晚上累積至一定濃度時,便向大腦發出「該睡覺」的訊號。睡眠過程中,腺苷會被清除,隔天我們才會精神充沛地醒來。 當咖啡因進入體內,它會佔據腺苷的受體位置,使得腺苷雖存在,但訊號被阻隔,因而削弱了睡意。一旦咖啡因代謝掉,就可能產生「咖啡因崩跌」(caffeine crash),導致突然的疲倦感。 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三到六小時,意味著即便下午喝咖啡,臨睡前體內仍殘留相當分量的活性咖啡因。研究顯示,晚間或睡前幾小時攝取咖啡因,不僅延遲入睡時間,還會減少深層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EM, NREM),該階段負責身體修復及免疫調節。多數實驗一致指出——咖啡因攝取量越大且時間越晚,對睡眠質量的破壞力就越強(來源:CQUniversity Australia Sleep Research Group, 2025)。 戒咖啡與「夢境鮮明化」的潛在連結 目前缺乏直接探討“戒咖啡引發夢境變化”的大規模研究,但從既有生理學與睡眠研究推論,它並非毫無根據。咖啡因削弱睡眠質量、減少全夜睡眠時間,尤其壓縮了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REM正是多數夢境產生的主要階段。 一旦停止或減少咖啡因攝取,睡眠結構可能出現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 總睡眠時長回升 REM睡眠比例增加 夜間覺醒次數減少 由於REM睡眠是大腦活躍度高、情感與記憶處理集中的階段,它容易創造複雜而鮮明的夢境。同時,如果我們直接從REM醒來(例如清晨或夜間短暫覺醒),就更容易記住夢的細節,因為夢的資訊仍停留在短期記憶中。 因此,戒咖啡後的幾天到幾周,有些人會感到夢境劇增且細節清晰。但並非所有人都會經歷此現象,且效果可能隨睡眠調整穩定而減弱。 從睡眠醫學視角解讀現象 以睡眠科學視角看,這是一個睡眠負債與補償的經典案例。長期高咖啡因攝入(尤其下午或晚間)會造成睡眠負債:睡眠總量不足、深睡與REM比例降低。當阻礙解除(戒咖啡因)後,身體優先補充缺乏的睡眠階段,其中包括REM。 參考臨床治療失眠或睡眠剝奪的案例,患者在恢復正常作息的最初幾天,REM比例顯著上升,導致夢境增多,這一現象稱為REM反彈(REM...
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元兇,可能就藏在你的口腔裡
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元兇,可能就藏在你的口腔裡 近年來,科學界逐漸出現一個令人不安的假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許並非單純是年齡老化導致的腦部退化,而可能是一場來自感染的長期戰爭。而隱藏在牙齦深處的細菌,正被提出為重要嫌疑。 2019年,由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微生物學家 Jan Potempa 領導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個與慢性牙周病相關的病原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簡稱P. gingivalis)──出現在已故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這一發現,不僅再次連結了牙周病與失智症的潛在關聯,更引發了科學界對「感染性阿茲海默症」假說的高度關注。 病毒?細菌?阿茲海默症的新嫌犯 過去的研究已多次提示,感染性病原可能在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角色,但一直缺乏足夠的直接證據。Potempa 團隊的這項研究,首次在人的腦組織中驗出了 P. gingivalis 及其著名的毒性酵素——gingipains。 這些毒性酵素被發現在與阿茲海默症兩個重要病理標誌有關: Tau蛋白(tau protein):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會異常磷酸化,形成纏結,干擾神經訊號傳導。 泛素(ubiquitin):一種蛋白質修飾標記,與細胞蛋白質的降解機制有關。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也在從未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但在病理檢查中具有初期失智病變跡象的人腦中,檢測到低水平的 gingipains。這意味著腦部感染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中年時期就已悄然發生,並不是失智後口腔衛生惡化造成的結果。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用 P. gingivalis 感染小鼠口腔,結果發現細菌不僅能進入腦內,還促進了類澱粉蛋白β(amyloid-beta,Aβ)的生成——這是一種會在神經細胞之間積聚形成斑塊的蛋白,被公認為阿茲海默症的核心病理之一。 資料來源:Potempa J. et...
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元兇,可能就藏在你的口腔裡
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元兇,可能就藏在你的口腔裡 近年來,科學界逐漸出現一個令人不安的假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許並非單純是年齡老化導致的腦部退化,而可能是一場來自感染的長期戰爭。而隱藏在牙齦深處的細菌,正被提出為重要嫌疑。 2019年,由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微生物學家 Jan Potempa 領導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個與慢性牙周病相關的病原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簡稱P. gingivalis)──出現在已故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這一發現,不僅再次連結了牙周病與失智症的潛在關聯,更引發了科學界對「感染性阿茲海默症」假說的高度關注。 病毒?細菌?阿茲海默症的新嫌犯 過去的研究已多次提示,感染性病原可能在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角色,但一直缺乏足夠的直接證據。Potempa 團隊的這項研究,首次在人的腦組織中驗出了 P. gingivalis 及其著名的毒性酵素——gingipains。 這些毒性酵素被發現在與阿茲海默症兩個重要病理標誌有關: Tau蛋白(tau protein):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會異常磷酸化,形成纏結,干擾神經訊號傳導。 泛素(ubiquitin):一種蛋白質修飾標記,與細胞蛋白質的降解機制有關。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也在從未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但在病理檢查中具有初期失智病變跡象的人腦中,檢測到低水平的 gingipains。這意味著腦部感染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中年時期就已悄然發生,並不是失智後口腔衛生惡化造成的結果。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用 P. gingivalis 感染小鼠口腔,結果發現細菌不僅能進入腦內,還促進了類澱粉蛋白β(amyloid-beta,Aβ)的生成——這是一種會在神經細胞之間積聚形成斑塊的蛋白,被公認為阿茲海默症的核心病理之一。 資料來源:Potempa J. et...